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丛梅 《社会工作》2011,(12):91-93
我国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便成为了老龄人赡养的重要方面。近期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实施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该着力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种精神赡养的社会伦理网络,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得到广泛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2.
丁亮 《学术交流》2020,(10):42-53
家庭赡养曾是我们的祖先引以为豪的道德圭臬,然而如今却屡屡面对来自社会与学界的漠视和质疑。社会化的生产方式使得社会关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要求家庭赡养法律制度作出动态调整,家庭赡养法律关系主体的角色功能亟待重新定位。在完成从"人"到"人群"的角色属性转换的基础上,应当重塑三方角色:将赡养人的家庭赡养劳动纳入社会分工,使其参与利益交换;关注并提升被赡养人的社会角色作用,使其通过履行自我养老等义务改善代际失衡关系;特别要确认国家的家庭赡养法律主体地位,启动家庭赡养中的国家给付义务,将家庭赡养逐步纳入国家现代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今社会,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已逐渐得到满足,老年人的精神赡养便成为了老龄人赡养的重要方面.近期关于老年人精神赡养如何实施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社会和政府在构建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同时应该着力从伦理的角度出发,建设一种精神赡养的社会伦理网络,使得老年人精神赡养得到广泛的伦理支持.  相似文献   

4.
司丹 《学术交流》2012,(6):52-55
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是老年人赡养的两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逐渐健全,老年人的物质赡养已基本能够实现,随之而来的是精神赡养问题的凸显。与物质赡养不同,精神赡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其需要赡养义务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行为的高度统一。一方面,赡养人需要道德约束,其内心的道德自觉决定了精神赡养履行时的质与量。另一方面,赡养人又需要法律强制,当其不履行精神赡养义务,或者其履行效果未到达最低标准时,就要通过法律的强制力保障精神赡养的实现。因此,在精神赡养过程中,如何确定道德和法律之间的边界,如何平衡道德和法律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精神赡养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和老年人口的增多,我国的养老问题正日渐突出。然而与此同时,我们的“养老观”也需要有所突破。所谓“老有所养”,人们常常理解为物质上的供养或经济上的赡养。物质或经济之于养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这种观点其实又是失之偏颇的。现在,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仅从物质上或经济上谈“老有所养”已经不够,我们还需要倡导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所谓精神赡着,街串说就是要关注者近人心理上歌精神上的需采,#目量终予慰冯和温定。伍上留到,经济上的赡养和精神上的喂养是一个完整的“老…  相似文献   

6.
谢桂华 《社会》2009,29(5):149-167
本文使用2006年全国社会综合调查的抽样数据,分析了老年人的居住模式、与子女的居住距离和儿女数量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老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距离并不明显影响子女给予的经济支持,但会影响子女在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方面给予的支持。有同住子女的父母可以得到子女更频繁的关心和照顾,而空巢家庭的父母从子女处获得的日常照料和经济支持则较少;子女居住得离父母越近,则越经常给予父母日常照料和情感慰藉。研究也发现,子女给予父母各方面照料的频繁程度不受兄弟姐妹数量的影响,独生子女并不比非独生子女更频繁地照顾父母。  相似文献   

7.
李丹 《社会工作》2010,(17):47-48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中国人均寿命逐渐延长,老龄化问题突出。截至2008年,广州市老年人口(60岁以上)已达107.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8%,其中有14万是独居、空巢老人,人口老龄化每年以4%的速度增长。庞大的老年人口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老年人的晚年安置和赡养工作。  相似文献   

8.
许琪 《社会》2017,37(2):216-240
以往关于中国家庭代际关系的研究往往侧重于分析子女对父母的赡养,而很少讨论父母对成年子女的帮助,以及这种帮助对传统赡养关系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在2012年的试调查数据后发现,现在中国父母正在从经济和小孩照料等方面向他们的成年子女提供各种形式的帮助,而且父母的帮助(特别是小孩照料)对是否能够得到子女赡养和赡养的水平均有显著影响。分城乡的比较研究发现,父母的帮助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在城市表现得更加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中国家庭养老赖以维持的基础已经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代际关系的新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家庭代际关系发生了诸多方面的改变:在价值取向上,追求独立、平等与和谐;在亲子互动中,独生子女家庭突出体现了"下一代为重";在代际交换中,父辈抚养付出与子辈赡养回报不平衡加剧:而文化反哺成为亲子传承的新特征.城市化进程中亲子分离和监护缺失、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养老矛盾,以及现代社会父辈权威减弱,是代际关系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家庭赡养功能的弱化,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入住养老机构养老.截止2006年初,中国各类养老机构已经发展到3.8万个,养老床位120.5万张.  相似文献   

11.
破事儿     
肖遥 《东西南北》2014,(19):80-80
中纪委通报被查处官员时出现的常用词: 道德败坏:泛指“违反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包括弄虚作假骗取荣誉、通奸、利用职权等关系与他人发生性关系、不承担教育或赡养义务、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能救不救等5类。  相似文献   

12.
独生子女家庭非经济养老风险及其保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人口老龄化深化和老年空巢化加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个人口结构巨变的背景下,本文着重讨论了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在非经济养老方面所面临的风险和挑战,指出了“老年空巢综合症”的客观实在性和空巢心理危机的七种感受和病症。通过分析,从“社区精神赡养”和“老年精神自养”相互结合的视角上建设性地探讨了规避和消解老年人口特别是独生子女家庭老年父母在非经济方面养老风险的治理对策。指出了作为长远之计,完善生育政策对于预防“独子女老龄化”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赡养、抚养费的计算。因国务院颁布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及大多数地方的城市居民低保实施办法中,对此项费用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所以此项费用在测算中弹性较大。笔者认为对此项费用的计算,应首先了解应支付赡养、抚养费的义务人是否具有支付能力。如其本身有一定的资产或有固定的收入,则应按被赡养、抚养人数与赡养、抚养义务人数之比,计算出赡养、抚养义务人家庭应当负担的赡养、抚养系数,将此系数加入家庭总人口数,一同计算人均收入。赡养、抚养费标准不应低于当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人员收入计…  相似文献   

14.
不同的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有明显影响。通过对不同居住安排影响子女赡养行为的可能性研究 ,作者发现 ,居住安排对子女在三方面提供赡养的可能性有显著影响 ,即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 ,在婚后继续给父母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体贴。其中 ,在同住的居住安排下 ,子女提供这三方面赡养的可能性最大 ;其次是住在父母附近的子女 ;可能性最小的是离父母较远的子女。(鄢盛明、陈皆明、杨善华 ,《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企业家精神机遇、创新与发展。在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野中 ,对企业家的定义的侧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京市城区家庭的抽样调查,该文认为北京城区居民家庭养老特征为:传统养老观念依然深厚;家庭养老内容与形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尤其是经济赡养功能减弱和精神赡养、生活照料功能加强。由此,家庭养老也出现了一些新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咨询服务台     
律师同志:我今年60多岁,与丈夫感情不好分居多年。现在有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每月不足300元的收入不能养活自己及看病,要求丈夫(他每月有退休金1000元左右)给生活费,丈夫说孩子可以赡养我而拒绝给钱。丈夫的做法对吗?周大年周大年同志:首先要以肯定的是,周某丈夫的做法是错误的,也可以说是违法的。虽然我国法律是明确规定:“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时,无劳动能力的或生活困难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给赡养费的权利”。但我国《婚姻法》第20条规定:“夫妻有互相扶养的义务,一方不履行扶养义务时,需要抚养的一方,有要求对方付给抚养费的权利。”法律这样规定是因为夫妻是共同生活的伴侣,双方在经济上生活上互相帮助、互相供  相似文献   

17.
陶涛  钟雨奇  黄静怡 《社会》2022,42(6):214-240
基于2018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数据,本文深入挖掘老年人与成年子女的同住需求组合类型,并分析其中子女的性别和排行两个维度的同住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代际互惠的合作型同住占据首要地位,代际重心下移和浓厚的互惠色彩是当今代际同住的主流, 城乡之间代际互惠的逻辑存在差异。从代际同住机制看,特别是在农村,儿子依旧是同住选择偏好的对象,但女儿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农村地区排行靠后的子女在代际同住中更有可能得到父母的帮扶,也更有可能承担赡养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赵丽 《社科纵横》2012,(8):163-164
动机的自我决定理论是指个体从事某一活动完全出自自我愿望感、自主选择感和个人认可感,体验到行动的自主性和选择性,自我决定论强调人类动机的重要程度是由有机体内在的需求而不是由外部因素提供的,自我决定理论把行为动机划分为无动机、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根据自我决定理论,提高学习动机需要提高内部动机及将外部动机内化,这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学习动机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犯罪动机作为重要的酌定量刑情节,对于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重要意义.犯罪动机限制死刑的适用,可以犯罪动机的社会性质作为切入点.犯罪动机属于有益社会动机的,不应适用死刑;犯罪动机属于中性动机的,一般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犯罪动机属于有害社会动机的,是否适用死刑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如果未造成多人伤亡的极其严重后果或者犯罪动机反社会的性质未达到特别恶劣的程度,也可考虑不适用死刑立即执行.  相似文献   

20.
激励: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机能够对行为的选择、发动、维持、制止做出解释,成为行为发生的根据,这表明动机是激励的出发点和动力源;而激励是动机的唤醒方式与活化手段,没有激励的发生,动机可能是潜在的或静态的,这又表明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学界对动机的探讨从未终止过,需要理论、成就理论、平衡理论和归因理论中都浸润着作为激励源的动机因子,这些因子又是解释激励发生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