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也就是说我国经济资源的配置主要是通过市场调节手段而不是通过计划调节手段来实现。一般而论,经济资源的配置手段并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在基本经济制度一定的条件下,完全可以选择最适合国情的资源配置手段。通常资源的配置可以有二种状态,一是计划机制,主要是通过行政由各级政府下达指令性计划去配置资源;二是市场机制,主要是价值规律去调节资源的配置;三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机制,通过行政和经济的手段相互配合去实现经济资源的配置。  相似文献   

2.
做为一种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在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了几十年,也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证明了,计划经济体制是一条行不通的道路。事实上,实现人为资源配置,试图把经济活动的每一步都纳入事先已设计好的、庞大的计划体系中去,使其按照预定的经济轨道运行,这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它不能实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和实现形式。它是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来配置社会资源的一种经济方式和手段,属于衣、食、住、行的生活资料,属于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土地等,基本上通过市场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利益机制来实现自由流动,从而达到资源的配置,实现各个企业生产需要和最终利润,并实现社会需求的总平衡。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需要将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与国家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相结合,也就是说,既利用市场的资源配置中的向导作用,同时也结合计划等多种调节手段,使各个企业独立自主地参与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全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达到带有自觉性、公益性的良性循环,共同发展,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观.关于社会主义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认识.一种是把它看作改造社会的思想,批判体制的原理,选择体制的价值标准.另一种是把它看作具备某种特点(例如产业国有化、经济计划化)的体制.关于这两种社会主义观的对立和相互关系,有四个问题:(1)目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的观点是后一种社会主义观.事实上,大多数国民听到社会主义这个名词,首先想到的便是苏联、中国的体制.就这样,社会主义被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经济由单一的计划经济转变成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必然要实现由单一的计划调节向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转变,这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但也有人认为社会主义经济的目标模式应当是一种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其经济运行机制是单一的市场调节机制。究竟社会主义的经济运行及控制机制是单一的计划机制或单一的市场机制,还是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调节机制?两者结合又如何去调节经济运行?这些都需要从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认真地去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6.
1978年3月22日至23日,罗共中央召开了全会,会上通过了《罗共中央关于完善财经领导工作和计划工作的决议》,对财经体制进行了改进.目的是使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一领导与企业自治协调地结合起来,使企业在统一计划的领导下具有更大的独立性和机动性,以便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在企业实行独立核算和财务自理,是这次改进财经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独立核算也是一种经济核算制,是对生产中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的核算,是有计划管理社会主义经济的一种体制.其实质也在于以企业自己的收入抵偿企业本身的支出并获得赢利,实行独立核算的目的也在于以最少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但是,当前独立核算的具体内容与过去实行的经济核算有着较大的差别,它特别注重"自我"二字,它是建立在财务自理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又一个三十年? 转型社会学视野下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沈原 《社会》2008,28(3):15-23
一、新中国发展和演变的节奏感1 长时段、远距离地看,新中国的成长和演变呈现出鲜明的节奏感:大约每隔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就会出现一次基本转折.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的1949年,创立的是一种典型的"总体性"体制(Totalitarian System)."总体性"体制的核心特征有两个,一个是国家吞没社会,另一个是国家吞没经济.建造这一体制的主要原因也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以俄为师"的必然结果,而另一个则是为当时情境所迫,是我们这个民族在历经百余年战乱之后,为了有力地动员全体国民,尽快集中有限资源,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而不得不采取的办法.实践证明,在建国初期的一段时间内,它确实也是一个富有成效的体制.  相似文献   

8.
我国经济学界曾流行过一种观点: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经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难以成立的,况且有些西方学者也不这样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经济。因为不论市场机制,还是计划机制,都是调节生产和交换的手段。每个国家究竟采取市场机制还是采用计划机制,或者两者结合地调节国民经济,取决于生产社会化程度和商品经济发展程度。我们看到,调节经济的机制和手段的变化,不反映社会经济制度根本变化。资本主义实行经济计划…  相似文献   

9.
"中国模式"是一种综合的现代化模式,是指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现代化范式,是中国崛起过程中呈现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特征的综合。中国模式的内涵包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度和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手段三个层次。中国模式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但它不是一种成熟与完美的现代化模式,它只是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大国阶段性的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一、不断提高对适应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第一,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新格局,要求中观经济的发展必须与之相适应.如果把全国看成宏观,把企业看成微观,那么,就可以把中心城市和实行市带县体制的中等城市看成中观.而中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中观经济必须首先适应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格局。现在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已占据了重要地位.目前全国指令性计划产品比重降到16%,指令性价格管理的比重已不到30%.这就迫使中观经济的发展,必须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形成追求市场利益的机制,否则就难以生存和发展.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两年来出现了建国以来第一次普遍的总量上供大于求的市场形势,社会最终需求对国民经济发挥独立的整体性决定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在这种形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论证了社会主义经济计划性和商品性的内在统一;社会主义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必然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作用的机制、特点;社会主义的计划体制,应该是统一性同灵活性相结合的体制;国民经济汁划就总体来说只能是粗线条的和有弹性的。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的模式、特征、本质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模式、特征和本质之间的关系,直接关系到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理论问题.因此,对这三者的关系,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一、关于社会主义的模式社会主义模式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结构的具体形式.即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其中经济体制是其主要内容.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既包括社会主义所有制的形式和结构(公有制形式以及其它辅助的所有制形式;各种所有制形式在社会所占的地位、比重及相互之间所发生的作用),又包括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管理体制(计划管理的结构和方式;经济利益的结构和分配方式;经济的组织结构;与所有制相联系的经营管理方式等).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包括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以及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社会主义的文化体制,则包括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的领导和管理的具体制度.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体制是由这个国家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13.
一、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需要经济法也需要民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就总体说是一种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具有计划经济的属性,又具有商品经济的属性,它是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的有机统一。这就决定了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既需要经济法,也需要民法。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需要经济法。这是因为: (一)经济法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经济职能的重要法律手段。经济法是调整特定经济关系的法律部门。它是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适应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和国家政治权力结合在一起的”①。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它是资产阶级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的法律手段;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它则是社会主义国家实现其经济职能,即在全社会范围内领导、组织和管理国民经济的法律手段。列宁曾经指出:“苏维埃政权现在所面临的这一提到首位的任务,还有这样一个特点:现在(在文明民族的现代史上大概还是第一次)所说的管理,不是政治而是经济具有更重大的意义”②社会主义国家组织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是剥削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所无法比拟的,这就是经济法在社会主义国家必然得到广泛发展的政治基础。因为社会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实行计划指导,是当前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此作一探讨。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离不开计划指导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据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变化,通过竞争的作用,来实现资源配置的,它能够优胜劣汰,进而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优的环节上去。但是,市场经济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投机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对它不能自然而然地保证经济总量的平衡,防止经济的剧烈波动,以及完全合理地调节经济、产业结构等,因此,在长期的资源配置上,如发  相似文献   

15.
新古典学派经济学关于市场交换单独可以在人们利益关系一片和谐中实现静态资源最佳配置状态的理论,是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才能成立的.由于这些假设不符合中国的现实,中国不能以这种理论为指导,把走向"纯粹的"市场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体制选择.中国的体制选择要根据中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需要来设定,它可以使中国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充分认识"纯粹的"市场经济的局限性,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选择,由广大劳动者来共同主导生产管理和收入分配.  相似文献   

16.
一、引论 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已被确定为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确定,肯定了市场经济规则对社会主义经济的适用性,是改革理念思路的重大转变。但是,国内外社会各界对这一转变的认识和评价事实上并不一致。有的认为这是在“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确认和强调了商品经济的市场机制对社会主义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客观作用,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论的发展和深化。另一种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前加上“社会主义”,仍然是“半截子”,是不彻底的市场经济,是行不通的市场经济。 两种认识相比,第一种观点实际上认…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既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步伐,是我们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而保证这一任务的顺利完成,必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律保障.一、市场经济体制对法律的呼唤首先,经济变革要有法律保障.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的整体之中,经济基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当经济基础产生变革时,它首先是要求上层建筑为其变革呜锣开道;当变革一旦成功之后,它又必然要求上层建筑为其提供巩固和发展的保证.这种内在的客观要求必然要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反映出来.其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主要是通过对市场的宏观调  相似文献   

18.
市场经济体制下县域经济调控机制与转换武恒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相应地转变县域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即在不断改革旧机制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以市场机制为依托和导向的宏观调控机制,从而实现县域经济调控机制的根本转变。一、市场经济体制下强化县域经济宏观...  相似文献   

19.
学术界经常讨论的全球治理机制主要集中在全球性机制、俱乐部机制和地区性机制等类型上,而这些国际导向的机制都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在全球治理的背景下,民族国家更多地成为一种连接国内社会和国际社会以对公共资源进行传输和再分配的制度通道.从这一意义上讲,国家自理也是全球治理的一种重要机制.与之前的“国际谈判—国际监督”模式不同,国家自理强调民族国家在一种非强制和非绑定的状态下对全球规范的主动学习和积极内化.在中文的意义中,治理的内涵有着丰富的国家自理特征.具体而言,国家自理机制包括自我学习机制、自我转化机制、自我实施机制、自我监督机制和自我总结机制等.总体来看,国家自理机制只是全球治理机制中的一种,这表明其无法取代其他机制的作用.通过国家自理机制,全球治理的观念可以更多地变成实际行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民族国家的自主性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20.
要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必须要深化监督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监督法制,即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结合上去完善民主监督制度,并把民主监督纳入法制轨道,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