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37部戏剧中最具争议的一个剧本。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历来评论的观点甚多。通过剧中故事情节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出哈姆莱特性格转变的轨迹,即快乐王子——忧郁王子——延宕王子——行动王子。由此可见,哈姆莱特的性格并非是单一的,而是复杂多变的。他的性格之所以表现出乐观、忧郁、延宕、果断、坚定,这完全与客观...  相似文献   

2.
一、社会与历史对哈姆莱特性格软弱性的评价长期以来 ,人们分析哈姆莱特惨烈失败的原因 ,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但是 ,却无一人得出一个全面、妥贴的 ,能为人人所接受的结论 ,其关键就在于有些人只从哈姆莱特性格本身去找原因 ,另外一些人则完全忽视其本身的复杂性 ,单从客观情势去寻找答案。这里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歌德所说的“我觉得这很明显……一件伟大的事业不能负担在一个别人不能信任的人身上……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的人 ,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 ,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另一种意见是 19世纪后期德国评论家…  相似文献   

3.
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深刻而多方面地描绘了丹麦王子的性格和行动,揭示了人道主义理想和不人道的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反映了时代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怀.这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不同阶级的读者心中,激发起不同的感受和反响,有人慷慨悲歌,有人唏嘘叹息;对王子哈姆莱特的形象有人从某一个角度作出解释,有人又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评论.言人人殊,聚讼纷纭.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评述的基础上,对哈姆莱特的性格和行动的分析作一点批注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5.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一个复杂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本文旨在克服已有批评在这一问题上的片面性,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指出敏感是哈姆莱特的性格本质。它关联着哈姆莱特性格的一切方面,既是哈姆莱特内心冲突与外部冲突的连接点,也是他的多疑与“刺激泛化”等性格特征的基础。它也直接导致了哈姆莱特情绪两极波动与行为的尖锐矛盾等属性。敏感同时决定了哈姆莱特性格的独特魅力。文章最后探讨了他的敏感与“疯’的形式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莎士比亚笔下的哈姆莱特,几百年来一直是批评家争论的课题,归纳起来,争论有三个方面。首先,哈姆莱特是一个什么典型?我国评论界对此几乎是有定论的,即他是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我认为,这种分析法抽干了活人身上全部的血,剩下的只是一具躯壳。 其次,哈姆莱特在复仇过程中犹豫延宕的原因是什么。歌德在《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  相似文献   

7.
一莎士比亚生活在经历了中世纪漫漫长夜后,意大利文艺复兴浪潮波及英伦的时代。鉴于对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愚味主义禁欲主义的反动,对传统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宗教法律观念的否定,当时社会以强烈的个人主义著称。英国当时正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血腥的圈地运动使大批自耕农(与别国不同,英中世纪农村以自耕农居多)离乡背井,涌向城镇,惨遭镇压沦为雇佣工人。交换经济形式替代了自然经济。政局几经变动,迎来了伊丽莎白辉煌的时代。英国的文艺复兴以封建社会结构的摧毁和资产阶级关系的发展为基础,清教和人文主义两股思潮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人文主义者看来。英国的资本主义历程是矛盾的:他们一  相似文献   

8.
《啥姆莱特》居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之首,它在世界文坛上引起的争论极多,堪称一部问题剧。问题集中在主人公的性格上,古今评论界多就哈姆莱特的性格大作文章,造成百家争鸣热闹非常的局面。惊人的是,发表的专著、论文数以千计,要从其中找出两篇观点完全一致的来,却非易事。各式各样的观点,都力求解答一个问题:哈姆莱特是个什么性格。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原来在莎士比亚创作《哈姆莱特》的年代,剧作家本·琼生就倡导:人物形象必须具有一个压倒一切的心理特征和行为特点。后来的戏剧发展走的正是这条路,到古典主义戏剧的理论和实践找到了归宿:主人公的性格只能是一种情欲、一种意向或一种原则  相似文献   

9.
再论哈姆莱特并非人文主义者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主人公“是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 ,是前苏联和我国莎学界长期流行的传统观点 ,近年来虽有某些学者 (包括本文作者 )挑战 ,在我国学界仍居主导地位。在进一步澄清“人文主义”概念的基础上 ,通过精细的文本分析把握莎剧本原语境 ,可以清晰地表明 :哈姆莱特既非文艺复兴时期狭义人文主义者 ,亦非广义人文主义者或“蒙田式”人文主义者 ,因而传统观点应予彻底否定。该问题的讨论在我国学界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哈姆莱特犹豫性格成因的多解性,来自于这一形象本身罕见的深刻性和复杂性。本文认为,父亲被害事件使哈姆莱特兼有了三种身份:血亲复仇者;认识到人间黑暗的人文主义者;面对死亡的人生意义的思索者。前两种身份赋予哈姆莱特立即行动的职责,后一种身份则在不知不觉中延宕了行动。对“生存还是毁灭”的诘问,在哈姆莱特的生存中是压倒一切的,而对这一问题的独特解答又使他断然投入行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俄国十九世纪杰出的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在其著名的论文《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莱特〉——莫恰洛夫扮演哈姆莱特的角色》(1838年)中通过哈姆莱特性格的分析,指出了这个丹麦王子在两层“精神危机”的“绝望”之中,经过内心斗争——“分裂”,从而”在自己身上找到了力量和决断”的原囚。他认为这个原因是一种“信念”,正是这个“信念”促使哈姆莱特做出了行动。但是,哈姆莱特精神上这个“信念”是怎样获得的以及哈姆莱特性格变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别林斯基在论述时却犯了一个唯心主义的错误。 别林斯基论文中谈到哈姆莱特的精神生活时指出:“哈姆莱特表现了精神的软  相似文献   

12.
死亡常常是那些由追求到绝望又在绝望中追求的人的最后的解脱.哈姆莱特的死不是生命的简单结束,而是生命存在的另一种形态.在自我完结的生命节奏中,他的灵魂骚动和颤动不安的声音,是对死亡所完成的真正的人生写照.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莱特》一直是国内外批评家关注的焦点。结合艺术的哲学理念,通过分析对哈姆莱特的性格进行探讨,阐明自然本能和理性的冲突是哈姆莱特延宕的根源。并由此推出《哈姆莱特》是对理性的呼唤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社会进步与教育现状促使“素质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素质教育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在社会发展中以人为中心的教育问题。对素质教育深层次内涵及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思路,要紧紧抓住培养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整体素质、适应并促进社会全方位和谐发展这个核心  相似文献   

15.
一、成人教育的对象再认识 我们现行的教育活动可以粗略地分为三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能从事一般的人类劳动,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达到识字、读报的水平,这一类人的培养就是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这种大面积的普及教育目的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它也是我们进行其他一切教育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层面就  相似文献   

16.
经济合同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产生的。经济合同的本质是国家或政府在经济活动和经济管理中,将其意志直接体现到当事人的契约关系中去,是现代国家对经济实行全面参与和干预的结果。经济合同是经济管理主体之间,经济管理主体与相对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管理和经济协作目标而明确其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经济合同分为国家直接参与经济管理活动的合同和国家不直接参与但体现国家经济管理政策的合同,其中前者又分为政府计划性经济合同和非政府计划性经济合同。  相似文献   

17.
集体主义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该用“集体利益对个人利益的代表性”取代以往“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提法,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解释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的“服从”、“牺牲”。集体主义是人类社会道德的共同要求,各个社会都有自己的集体主义。但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集体主义才得到充分发展。公有制使集体主义成为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为集体主义的实行提供了坚实基础,使集体主义内容最为完善和进步。市场经济的实行,并没有改变公有制和集体主义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8.
人格再认识     
当今,无论是在人文科学的研究中,还是在人们的一般言语表述中,人格已是最经常、最广泛使用的概念之一。但理论界对其本质含义的理解还很不一致,以致最一般的人格定义,及其结构与特征等问题,尚在进一步的讨论和研究之中。本文谈些个人的粗浅看法,以求教于理论界的同行和广大读者。一人文科学中的不同学科对于人格概念的理解和规定是不一样的。心理学侧重于个人之间的差异,重视个人稳定的内在特征,把人格看作人的心理特征;文化学则偏重于文化与习俗的角度,认为人格是内在化和个体化的文化精神;法学一般是从社会等级和财产隶属关系上表达人格,把人格看作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利益;社会学将人格视为社会或某个团体中的角色特征;伦理学将人格主要理解为人的品质,人格等同于人品。这  相似文献   

19.
汉字再认识     
以往数以千计的文章和几乎所有的《现代汉语》教材对汉字的评价和结论是欠公正的。总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1、汉字是表意文字,而从表形文字到表意文字再到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汉字是落后的文字,必须改革。2、汉字难认难记难学难写难打字(?)排印难输入,妨碍扫除文盲,妨碍全民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妨碍现代化建设。3、汉字与现代汉语不相适应,必然被表音文字取代,走世界文字其同的拼音化道路。  相似文献   

20.
大一统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一统包括政治体制和政治观念两方面的内容。它发轫于夏,发展于商,至西周达到了王权政治下大一统的鼎盛时期。春秋是王权政治下大一统的衰落和解体时期,战国是王权政治下大一统向皇权政治下大一统的过渡、转化时期。因此,大一统应分为王权政治下具有初级特点的大一统和皇权政治下具有高级特点的大一统两种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