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符号学视野下的翻译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符号学的角度开展翻译研究,有利于揭示语言符号的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也有助于译者在翻译中有效地运用这三种符号学意义,提高翻译质量.符号学理论背景下的翻译过程是一个典型的解码过程,解码又是一个意指过程,翻译的最高标准即再现源语符号系统的全部信息,全部信息既包括形式也包括意义.  相似文献   

2.
根据社会符号学的意义观,意义分为言内意义、语用意义、指称意义。指称意义为语言符号最基本内容,是其他意义的基础,翻译的基本要求是再现指称意义。由于英汉语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两者在语音、词汇、句法结构、思维方式、文化等诸多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因此翻译中完整再现指称意义并非易事。通过对词语的指称意义与字面意义之间的差异、语境对词语指称意义的制约、词语指称意义翻译策略三方面的探讨,揭示了翻译中词语指称意义再现问题。  相似文献   

3.
解释学观照下的文学翻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解释学对文学研究的借鉴意义是不容忽视的。在文学翻译中,译者不但要充实自己的前理解,而且必须遵循翻译的若干原则,要注重把握原作的整体风貌,尤其是要注意文与题的相互印证,这样才能完整、系统地理解原作的整个思想蕴义,准确地再现原作的神韵和丰姿。  相似文献   

4.
刘书梅 《阴山学刊》2008,21(2):44-47
随着译学研究的发展,翻译更多的被认为是一种过程;同时,译者作为一个有思想有意识的审美主体,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自身审美心理情感的折射对审美客体也即原作进行再现。因而在翻译中,译者不仅创造性地再现原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表现自身对原作的审美评价,译者对原作的叛逆也就成为一种必然,也即从翻译审美的角度看,创造性叛逆必然存在。  相似文献   

5.
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文雄 《学术论坛》2006,(3):190-193
中国传统的译论折射出哲学、美学与翻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综观中国翻译美学与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哲学-美学思想,探索语用学翻译美学的审美主体和客体、审美的认知图式与审美再现原则、文化美学与文化传真、灵感翻译美学、语用学翻译美学综观,提出中国语用学翻译美学走向动态的理性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与语用美学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6.
学文本的审美要素由表象要素和非表象要素构成,译者在对原作翻译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表象要素,解读非表象要素,真正理解原作的审美意境。译者要通过对原文的审美阅读,在译文中形而上质地再现原作的质感之美。  相似文献   

7.
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哲学、美学、翻译学、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分析中西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的哲学、本质与渊源,探索语用学翻译思维美学再现的认知推理过程、语篇美学、文化美学传真与灵感翻译的美学,提出语用学翻译的语用意义、语用价值的传递与思维美学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语用及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来达说过:“翻译既翻译意义。”符号学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认为,语言的意义包括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和语用意义三个方面。但在具体的语境中,它们的分量却不一样,如在科技文章中,指称意义最重要;在文学作品中,语用意义、有时言内意义则非常突出。译者的任务就是尽可能地将原文中的所有意义完全移植到另一种语言里去,这是最理想的翻译,但却很难真正做到。因为语言都根植于一定的文化母体中,又受到具体情景的限制,必须经常做出判断,牺牲某些意义,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中最重要的意义,使译文和…  相似文献   

9.
色彩美是中国古诗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准确把握诗歌色彩美的呈现形式,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彰显对比效果、强化净面效果、适当显化隐性色彩和避免文化冲突等翻译策略,是再现原作色彩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公示语汉英语用翻译的审美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立 《云梦学刊》2008,29(5):139-141
翻译与美学联姻是中国翻译理论的重要特色之一.作为社会语用的公示语翻译除了首先将再现原文的语用功能放在首位之外,还应关注公示语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如简约美、音韵美和人文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