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论新时期民族文化交流与民族关系的深化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通过分析民族文化交流在民族关系中的地位、作用以及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情况 ,提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民族文化交流对民族关系的深入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同时 ,市场经济对民族文化交流也有广泛的促进作用。此外 ,在文中作者还探讨了这方面现存的问题 ,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对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理解为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全新的价值标杆,民族文化交流交融所包含的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对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必要的合理诉求,民族文化交流交融中所催生的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有助于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提升文化自觉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发展目标。基于此,应以影响民族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为前提来加强民族文化的交流交融。  相似文献   

3.
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有许多层面.其中,文化交流是最深层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文化,建设56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就要保护和发展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当今世界,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对各民族的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当前,迫切需要我们从概念、理念、现状、趋势、应对策略等方面,系统地思考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问题.对于少数民族文化来说,保护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最好的保护.民族文化资源是很多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地利用好这个优势资源,就有可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在民族文化自觉的基础上树立民族文化价值自信,要通过政策法规来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民族文化交流有限性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文化交流只是一个概念,在具体的实践中,各有不相同的表现形式,带有各自的局限性:涉及人口有限、涉及文化领域有限。但由于文化的完整性及系统性,能够使其他人口、其他文化组成部分发生适应性变化。由于参与交流民族各自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会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流向。教育通过对发展较快民族文化的系统、深入的借鉴,成为加速发展后进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发展参差不齐的多民族社会追求共同繁荣的理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游牧民族扩张所造成的民族迁徙不胜枚举。蒙古的扩张也造成了欧亚民族的大迁徙。这种民族迁徙所造成的影响、后果,本文不加以探讨。这里只论述一下蒙古扩张过程中和蒙古帝国建立后的东西方人员交往,以及这种交往对东西方相互了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迁徙是解读我国民族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中国少数民族的迁徙,不仅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各民族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认识和解读我国多民族格局形成、发展以及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重要因素。古代少数民族通过东西和南北向的迁徙,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了广泛而密切的交流。社会经济发展、自然生态环境的变迁、战争和民族政策的变化促进了民族的迁徙。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迁徙使有关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生重大变化,促进了有关各民族族体的交融和整合,促进了少数民族文化的“涵化”;少数民族内迁对中原政治、经济、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北古代各民族共同谛造了祖国的历史和文化 ,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并在各种宗教东传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同一民族内部联系的纽带。独特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文化类型。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典型代表,这种既有"东学西传"又有"西学东渐"的民族文化交融绵延一千多年,更迭频繁、波澜壮阔堪称人类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奇迹。较高的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独特的地理环境、多元的文化碰撞交汇是河西走廊多元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基础。正是由于走廊内各民族文化之间各种形式的碰撞、互动和交融,才谱写出河西走廊丰富多彩、多元共生、兼容并包的民族文化壮丽画卷,河西走廊也因此而成为我国历时最久、规模最大、文化积淀最深的"民族走廊",彰显出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蒙古帝国开辟的辽阔疆域促进了畏吾儿与其他民族的交流、合作.但蒙古帝国和元朝的三次西征和内战则对畏吾儿居住地的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与此同时,畏吾儿民族作为被统治民族为蒙古帝国和元朝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成为蒙古人在经济管理和文化教育方面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准格尔旗地处晋陕蒙三省(自治区)交界,是著名的"鸡鸣三省"之地,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民族,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地区;是历史上中原民族"走西口"经济交流的必经之地,并因此而闻名,准格尔旗的人口迁移主要以山西、陕西、河北等地的汉族人口的迁入为主,文化互动也主要集中于汉族文化与蒙古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当地的蒙古族和迁入的汉族共同在这片土地上生产、生活、繁衍,共同创造了蒙汉文化融合的艺术表演形式"漫瀚调",文化交流互动的最基本表现就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更高层次的文化交流有艺术文化、宗教文化的相互渗透。  相似文献   

11.
“义务本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观念。它是我国古代农耕社会的特有产物,并随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逐步深入到民众的观念中。“义务本位”观念之所以产生并能够支配人们的思想之久远,有着其历史和观念等深层次的原因。本文拟就“义务本位”观念予以分析,并阐述这一传统观念的负面影响并探讨其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2.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世界上各个民族的文化一样 ,都在事实上处于不断丰富更新和发展过程中。全球化和中国本土的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和重构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曾经对世界文化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中国传统文化 ,必将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成为当代世界文化大花园中光芒四射的一支奇葩 ,为中华民族和世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相似文献   

14.
词义是语言文化内涵的显著表征,一种语言的词义系统里蕴涵着该民族的全部文化和历史。本文在研究蒙古语词的文化义时,以词义研究理论为基础,将蒙古语中含有传统文化的指数词、颜色、自然现象、用具和饮食等词的文化义及应用特征与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情感和思维方式的结合为研究方向,并为兄弟民族学习和研究蒙古语言文字及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论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及其现代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是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受游牧经济形态、社会政治结构及其他因素的制约。蒙古族传统文化所孕育的和谐精神可以概括为: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精神、自由与平等的精神、诚信的精神、英雄的精神。继承、弘扬蒙古族传统和谐文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锡伯族的文化选择是个历史的过程。锡伯族先祖带着东胡系鲜卑文化一路南迁,先后与契丹、女真、蒙古等进行了文化交流。在清代处于满通古斯文化系统。之后又与俄罗斯、维吾尔、哈萨克文化接触。清末民初迎来了大量吸收汉文化的历史性阶段。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个民族总是要与其他民族发生联系、与外来文化接触,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自然要在这种文化接触中受到影响,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彼此借用对方的一些词语,这种词语借用现象就是一种广泛的语言—文化现象。语言中的词语借用是制度文化交流、物质文化交流、心理文化交流等的记录,我们可以从词语的借用中看到民族间文化交流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世界性文化”的日益凸显,在人文科学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逐渐显示出其现代意义。该学科帮助本国、本民族、本地域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强化对并质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给予正确反恩。在该学术视野下,对于蒙古族传统自在文化与欧洲若干具有游牧文化基因的民族文化类型做跨文化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揭示东西方游牧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文化人格的不同历史走向。客观而科学地认知本民族特征是超越民族虚妄或自卑的前提,而民族特征的认知必须是在民族比较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的民族尊严也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清醒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9.
隋唐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历东晋南北朝的民族迁徙和融合,广西地区的民族和文化有了较大发展.隋唐统一全国后,加强了广西各民族与中原的关系,唐文化直接传播到了广西地区,推动了民族的融合与经济的发展;边疆各族人民为丰富盛唐文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性文化"的日益凸显,在人文科学领域,"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逐渐显示出其现代意义。该学科帮助本国、本民族、本地域克服文化自我中心主义、强化对异质文化的相互理解、沟通,进而对自己民族文化给予正确反思。在该学术视野下,对于蒙古族传统自在文化与欧洲若干具有游牧文化基因的民族文化类型做跨文化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揭示东西方游牧文化差异性与民族文化人格的不同历史走向。客观而科学地认知本民族特征是超越民族虚妄或自卑的前提,而民族特征的认知必须是在民族比较和文化比较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和科学研究得出的。真正的民族尊严也是建立在对自身文化清醒认知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