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蒙古作为文化资源大区,在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的时代,理应拥有一个与之相称的文化大区新形象。这一新形象的塑造应以重新确认内蒙古本土文化的价值为前提。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对于塑造内蒙古文化大区新形象具有重要意义;开发利用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是保持中华文化丰富性与多样性的需要;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是内蒙古文化创新的源泉。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以及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的理论,是思考草原文明时应遵循的理论原则。在基本概念上,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草原文明就是建立在草原特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础之上,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具有传承价值的动态的物质、政治、精神的成果。建设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中,在内蒙古建设适应地区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这几个方面正确处理具有多民族特色的草原文明与创新的关系,并以此推进文化大区建设,为经济建设服务。系统地了解内蒙古地区多民族的历史,是我们认识草原文明发展的基本脉络,提高内蒙古各民族干部和群众文化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由内蒙古社会科学院牵头,组织全区多学科研究力量联合攻关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国家“十一五”图书出版重点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重点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经过100多名专家学者近3年来的辛勤耕耘和艰苦探索,已经结出丰硕的果实。近日,“工程”的重大成果———11卷、近500万字的《草原文化研究丛书》由内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请允许我以“草原文化研究工程”领导小组、《丛书》编委会和作者的名义,将此著作献给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胡锦涛同志指出:“面对当今世界各种思想…  相似文献   

4.
丽江地区是我国有名的旅游景区和汉文化、藏文化、纳西文化等多民族文化为一体的多元文化区 ,其中纳西族东巴文化遐迩闻名。本文从丽江实际出发 ,如何充分利用地区人文景观条件 ,建设“民族文化大区” ,变文化资源优势为文化产业优势 ,促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提出了积极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何天明 《阴山学刊》2004,17(6):36-40
在内蒙古建设民族文化大区要以科学发展观的这一思路为指导,站在时代的高度,面向世界,面向全国,将文化的时代性同地区性、民族性结合起来,树立解决文化与经济发展及各类文化间的不平衡问题的宏观战略目标,把微观的诸多目标统一到社会发展对文化提出的要求上来.  相似文献   

6.
姜明  侯丽清 《阴山学刊》2007,20(4):31-34
"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经济发展要实现"草、畜、水"三要素的有机结合,这是草原生态文化中的核心。草原生态伦理文化,至今仍然植根于蒙古族的价值取向中,这就为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提供了文化和心理上的支持。草原生态文化所孕育的草原生态经济系统功能,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提高广大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大力弘扬草原生态文化,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营造经济发展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进"的舆论环境,对于保护修复内蒙古生态功能区、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草原文化研究呈现的主要特点是:把草原文化作为一个整体对象进行系统研究;把草原文化置于中华文化的大框架下着重研究和阐释草原文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草原文化研究同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进草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目前,关于草原文化研究有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与思考,即草原文化学科的归属问题;草原文化的属性问题;草原文化的区域分布问题;草原文化的组成问题;草原文化历史发展的高峰期问题。  相似文献   

8.
浅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与文化自觉意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强 《学术研究》2003,(1):11-13
文化自觉意识是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意识、对外来文化的“博采众长”意识、对未来文化的“积极建设”意识。文化自觉意识是文化发展的内驱动力。十六大报告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体现了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需要文化自觉意识的普遍觉醒。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指历史时期内蒙古的文物、建筑群与遗址、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保护区等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戏剧、音乐、舞蹈、艺术、文学、工艺技术及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界从不同方面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了研究,诸如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音乐、那达慕的保护、传承与利用,但这些成果比较孤立零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对内蒙古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行系统研究,对建设民族文化大区、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和谐内蒙古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最重要的文化品牌、文化符号、文化形象之一。在"草原文化研究工程"启动10周年之际,哈萨、马永真主编,金海、周秀清、李春辉副主编的全国首部《草原文化》教材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该教材约38万字,是内蒙古社会科学院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大学联袂组织编写的一部旨在传承弘扬草原  相似文献   

11.
贵州传统文化主要由夜郎文化与移民文化两部分构成。就其价值观而言 ,既有与现代化相适应的内容 ,也有不相适应的方面。在实现贵州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 ,应充分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 ,提高人的素质 ,积极推进贵州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换 ,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2.
所谓“中国传统文化”,是由数千年中国历史沿传而来的文化。中国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与中国有文字以来的历史同步出现。所谓“中国现代文化”,是指我国眼前现有的、正在建设中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今天的中国人自觉或不自觉地生活在既定的“传统”中,不可能也不应该完全抛弃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以积极的、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笔优秀遗产,经过具体分析,认真梳理和科学改造以后,使其发挥积极作用,是不可…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内蒙古旅游业发展的最富有魅力的文化资源,也是内蒙古特色民族经济形成的优势文化资源和内蒙古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对它的认识和利用,不仅有利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内蒙古经济创造新的增长点;还有助于创建节约型、环保型、资源型社会,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对进一步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模式,保证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久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刻理解、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牢固树立、积极落实、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既是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繁荣的长久动力,也是现实之需。 一、深刻理解和系统把握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在国内外发展理论的不断演进和升华中形成的,是在对当代中国的发展实践不断分析、探索、总结的基础上确立的。以人为本,是它的基本理念;全面发展,是它的重要内容和  相似文献   

15.
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提出的关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重大命题。党内政治文化是一个包含党内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完整结构体系。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需要深刻理解党内政治文化的丰富内涵,准确把握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整体布局和战略意义,全面考察制约党内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探索建设良好党内政治文化的现实路径。通过培育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重塑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16.
杜钧湘 《南方论刊》2004,(12):37-38,41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的企业文化,能够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进步和员工的全面发展。因此,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新的发展观理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乡要统筹发展 ,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要齐抓并举。贫困山区物质生活条件差 ,精神文化生活也十分贫乏。加强贫困山区农村文化建设意义重大 ,刻不容缓。因此 ,积极探索 ,寻找对策 ,努力建设农村先进文化 ,是一项紧迫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企业文化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企业文化发展逐步趋向由“文化建设”转向了“文化管理”。油田物业管理应站在新的起点上,引入企业文化新思维,对“文化建设”和“文化管理”进行对比分析,查找以往企业文化工作中的偏差,并结合自身企业文化实践创新思路,以期对当前企业文化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由“生存型”向“发展型”的转型、政府由“管制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以人为本”的文化战略意识的确立等,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在社会全面转型及构建和谐社会的新时期,全面推进具有全民性和健康文化价值导向性的公益性文化发展是必然的选择。而明确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目标方向,是坚持文化秩序建构的社会主义方向的逻辑前提。  相似文献   

20.
浅论社区文化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区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型社区的组成部分 ,是建设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环节 ,是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当前 ,社区文化建设存在受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文化设施缺乏等问题。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社区文化建设 ,充分认识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加大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 ,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的多种经营方式和投资渠道。社区文化建设应以社会效益为首要目标 ,促进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区道德规范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