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8 毫秒
1.
公共行政伦理精神的实现需要一种理性规约.公共行政范式的转换所隐含的是一种理性范式的选择,并主要表现为价值—工具;事实—价值;工具—事实的二维螺旋式发展,且重心往往偏向于一端.然而,公共行政的精神需要价值—事实—工具三种理性的融合来实现,任何的偏颇都会使公共行政研究与实践的合法性遭受质疑.只有将价值—工具—事实相融合的三维理性范式,才能使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避免理想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片面性,走出盲动、空想、自负的迷局.  相似文献   

2.
科学伦理悖论是伴随着科学实践活动的逐渐深化而产生的,是科学事业的"人为的"、"为人的"价值活动与科学对于真理的不断追求之间的矛盾的产物。大科学时代科学伦理悖论消解途径的选择,既不能遵循"科学伦理无涉论",也不能遵循"科学伦理负载论",而要超越这两种对立的科学伦理观,只能以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为指导,选择一条二元融通的"第三条道路"。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指出:"从康德开始,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一直就存在着一种哲学的反话语,从反面揭示了作为现代性原则的主体性。"在哈贝马斯看来,无论海德格尔还是福柯,他们对主体性理性的批判都没有从根本上超出黑格尔划定的圈子,即都是在主体性的原则下对主体性作一种形而上的整体性批判。要突破传统"理性主义"的窠臼,必然以具有"言语能力和行为能力的主体"取代"认知主体",也就是以"主体间性"取代"主体性",哲学才能真正从"意识哲学范式"走向"交往范式",传统理性主义的危机才能彻底终结。通过"交往理性",哈贝马斯实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理性主义范式的转换,摆脱了传统"意识哲学"的危机,解放了韦伯工具理性的"铁笼"困境。然而以语言为中介的"主体间"达成"共识"的同时在一定意义上却忘记"交往理性"的初衷。而"话语权力的平等不是哲学可以用‘应是’就可以实现的,它与文化、政治、经济交融在一起,而使现代性问题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关系,西方学界存在着三种观点:冲突、分离、正相关。20世纪中叶,科学与宗教关系的研究发生了从"冲突"论到"正相关"论的范式转变。在科学与宗教研究的科学史考察进路中,可以看到从罗素到默顿再到霍伊卡这一清晰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5.
从逻辑哲学看公孙龙的“白马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反对对"白马论"的实在解释与逻辑论解释.公孙龙的"白马"与"马"有第一性质,内在本质,绝对概念三种意义."白马非马"之"非"实指"全异",因当时"全异"与"有异"尚未分化,致使公孙龙以"有异"论证,以"全异"结论."白马论"以名实观为基础,又融贯"正名实"的社会理想,于是否定变化,进而否定种与属、实体与属性的同一性,阻碍系词意识的萌生.结语揭示了运动观与概念论的关系,由此给巴门尼德的"唯存在存在"以新解释.  相似文献   

6.
环境伦理学二元论范式指的是在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论争中形成的一种看待环境问题的环境伦理学理论框架。这一范式深化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伦理思考,但也存在着相对性和局限性。如果固执于这一范式,容易忽略古今中外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多样性,看不到环境伦理学发展的其他路径。儒家生态仁学具有这一范式无法容纳的独特的、丰富的内容,它是建立在淡魅理性主义基础上的,具有环境德性伦理的色彩,是一种和谐论伦理学,对于中国特色环境伦理学体系的建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学理性和人文理性的分歧由来已久,"交恶说"和"融合论"都同样把它们看成为相互外在的两极。文章立足于人文理性的视角,考察了理性的分化和科学理性的张扬过程,揭示了科学理性的人文价值内涵,最后从存在论、人性论和哲学理性完整性的意义上论述了二者的同根共源。  相似文献   

8.
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关系有一个历史演变过程。肇始于古希腊时期的理性是承载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相互作用。随着西方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两者出现了分裂与冲突,使得人类不断迷失自我,甚至异化为技术的、最终被货币主宰的物的附庸,从而形成了人类心灵与生存环境的双重困境。因此,只有坚持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相互融合,实现科学求真与伦理求善的内在统一,才能使人类社会真正走出现实困境,最终实现物质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以“礼”为外在规范的传统伦理与实际生活问存在着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之所以能够维持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保持长久的生命力,乃是因为有传统艺术这一协调器。传统道德理性与艺术之间形成的调节机制,使中国文化具有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独特风格,对中国超稳定型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思想都贯穿着对于理性的追求,理性是他衡量当下社会的一个标尺.理性以其同现实社会的"异在"特性,从而对现存社会构成一种批判的功能.马尔库塞认为,对异化现实的拯救也只能依靠"理性"来完成.在马尔库塞这里,理性实际上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理性",这是他所称道的真实的理性;一种是"操作理性",这是他所批判的虚假的理性.理性构成马尔库塞学术追求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11.
"群体推理的逻辑"研究群体如何进行推理,同时研究群体推理与群体中的个体推理的关系;许多领域(如认知逻辑、公共选择理论、科学方法论)中的学者在不同程度上探讨群体推理的逻辑以及探讨群体推理相关的问题如群体理性问题。这是一个富有前景的多学科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2.
普特南的"语言劳动分工论"指出:在语言共同体中,语言存在劳动分工。该理论对翻译研究中的范式问题具有启示作用。从该理论视角来看,翻译研究共同体中的翻译研究新旧范式之间的关系不是"否定"、"取代"或"回归",而是存在劳动分工,互为补充,共存共荣。这是因为每种范式都只研究翻译活动的某一方面,都有其针对性和盲点,要全方位探索出翻译活动的属性则需要多种范式的运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鉴库恩“科学范式”理论,揭示我国古代文本阐释的诸种形态,并根据当代哲学解释学的理论思路,分析“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主体文本阐释范式的理性特征,进而肯认古代文本阐释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加塔利的生态哲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美学思想,系统地反映在以多元性为特征的生态世界观、伦理美学范式与生态智慧三个维度。以"多"及"一"的生态世界观,将人类生态系统纳入一种"多"元共生的机器式装配关系中,彻底化解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走向一元论的彻底融合、以"一"生"多"的伦理美学范式,以混沌互渗作为本体论依据,倡导通过伦理规范下的审美创造走向异质性和多元性,以"美学-本体"论颠覆了传统哲学的本体论;以"多"对"一"的生态智慧,以主体性生产为目标,倡导以多元价值逻辑和多元化生活方式("多")作为对抗以物欲为中心的单一价值逻辑("一")的生态救赎之道。加塔利生态美学思想究其实质是一种通过顺遂人性来尊重物性的减法智慧。  相似文献   

15.
经济伦理关于“经济人”概念的再审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经济伦理逻辑起点的“经济人”概念是对于传统主流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概念的移用。但是 ,这一作为逻辑起点的概念在经济伦理的理论推演以及社会实践中都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陷入了困境。“囚徒困境”表达了“经济人”概念基础上的集体理性与个人理性的内在困境。必须重新审视“经济人”的概念 ,将个人对好生活的全面理解与个人作为社会责任、义务的承担者的观念引进经济伦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基于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研究表明,把"大学之道"解释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从而把三纲领和八条目系统化为这种原理的图式结构,这可以更好地探求《大学》文本的现代意义。此外,这种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的形而上概念基底,可以在《道德经》中解释出来的其本真内蕴着的"道德"及其精神那里得以确立。这种形而上的"道德"视域,可以很好地开启一种中国古典精神,以在目前紧迫的杂乱语境下,解蔽对我们有所属和有所瞩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加强基于概念的研究范式,真正在复兴意义上激活传统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西季威克在经验的基础上无法调和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冲突,在道德中国哲学研究史上留下了著名的实践理性二元论困境.关于这一问题的本质,当代西方伦理学界主要存在着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种理解,其中内在主义的观点更为合理.实践理性二元论内涵着道德的不偏不倚性与个人分立性之间的对立,西季威克对实践理性二元论的揭示恰恰凸显了现代道德中国哲学研究的内在困境.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典型的德性伦理形态。其理论的逻辑层次非常清晰:德性是人存在的依据;外在的道德规范是内在本性的外化;真正的道德行为必然合乎内在本性的要求;到达至善之境是其伦理理论的逻辑归宿。这四个方面环环紧扣,构成了孟子德性论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9.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现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0.
对既定理性观念及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的态度可以说是现代西方现象学和中国传统意象论对话的一个主题。现象学和意象论都有对既定理性观念第一性的排斥,但两者的“排斥”有深刻的差异。与之相关的“诗意建构”也为意象论和海德格尔式的现象学家所重视,但同样,其内在的相异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