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道是司马迁心目中的理想政治.司马迁认为王道治天下是政权长治久安的根本.司马迁以王道标准来"原始察终,见盛观衰".在<史记>中通过大量的史实,从对上古三代帝王的修德、修政;秦朝的兴亡;楚汉相争的成致;汉初的与民休息;文景盛世的辉煌;到汉武帝政治的功过的评论;有力地证明了帝王政治兴衰与王道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在<史记>中,不遗余力地抨击暴政,讴歌正义,后人们对司马迁形成这样的认识:司马迁就是平民的大众的史学家,他和统治者是对立的.确实,司马迁曾无数次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摇旗呐喊,但是不要忘了这焦灼的呼喊有一半忧的是汉家天下.司马迁写<史记>,就是要从宏观上为大一统的汉朝构建与之相应的文化层面的政治伦理秩序.<礼书第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的了解司马迁的思想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汉书》虽为司马迁设传,但对司马迁的生卒年及死因均无明确记载。而《司马迁传》前后的《张骞李广利传》和《武五子传》等篇对于他们的卒年记载多较明确,为何对司马迁生卒年及死因略而不书 ?窃以为,当是由于缺乏材料,难以确定所致。对此,可以从司马迁在当时的处境、统治者对司马迁的态度等诸多方面进行推断论证。 一、司马迁的境遇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司马迁追述了祖上的辉煌,然自秦以来,司马氏家族仕途渐落。司马迁八世祖司马错、六世祖司马靳尚为名将,至其高祖司马昌则为铁官。入汉,司马迁曾祖司马无泽为汉长安市长…  相似文献   

4.
《五帝本纪》是《史记》首篇,也是司马迁极用力之文。司马迁在《五帝本纪》的史料选择中除了采用儒家的经典《尚书》,对《孟子》也尤其关注。在《孟子》尚未成为经书而处于辅经地位的汉初,司马迁对《孟子》中有关尧舜题材的采纳,具有不同寻常的学术意义,这不仅表达了司马迁对史料选择的审慎态度,也传达出司马迁对《孟子》的儒家学术经典地位的最早肯定。  相似文献   

5.
《伯夷列传》位列司马迁七十列传之首,此篇不同于其他列传体例,议论多于叙述,以议为主,它不仅是伯夷叔齐的传记,也是七十列传的绪论.作者司马迁发微阐幽,精审的史料选择展现了其作为史学家卓越的史识和史德,援诗入史和以议代叙的表现手法也凸显了其不同于其他史学家的悲情情怀,大量的议论叙述中彰显了他对至善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尽管司马迁下狱前后这段历史人们只能看到司马迁的自叙,全然不见那些在廷议中声讨李陵投降匈奴的群臣言论以及汉武帝的话语,但由此还是可以感觉到,司马迁在廷议中犯了一个策略上的错误,即把自己置于明哲保身官僚的对立面、并批评汉武帝决策不当从而遭群起攻之,最终陷于孤立无援。在汉人的政法话语中,诬罔或诬上可以包含和指称许多相当不同的内容和行为。对司马迁的处置程序是:汉武帝定罪,大臣附议,法吏量刑。最终量刑的结果肯定有汉武帝施加的因素,但具体到腐刑却并非出自汉武帝示意,而是狱吏所为。在司马迁一案上,汉武帝除了刚愎自用外,唯一可以被指责的是他没有法外施恩。腐刑具有某种皇恩性质,并非完全基于自由意志。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帝制社会第一个奢侈豪华的时代,司马迁虽算不上是家贫,但以其当时的财力也确实出不起这笔买命钱。汉时的中书令颇类似于先秦内史,司马迁受刑后不久由太史令转任中书令便是由记事系列转入政务系列,这实际上属于史官分化的一种新形式。  相似文献   

7.
在《史记》中,司马迁刻划了许多人物,尤其是悲剧式的英雄形象,体现出司马迁的生死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立名者,行之极也”(司马迁:《报任安书》)。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是司马迁终生追求的目标,也是其衡量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8.
程捷 《人文杂志》2002,(2):38-41
本文通过对司马迁的不幸际遇和他在现实生活中的初、高级需要的分析 ,阐发了司马迁远大的人生目标和超人的意志力 ,从而反映了司马迁的人生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学术界对司马迁研究已全面展开,就其历史观研究而言犹且薄弱。这固然与他所处的时代尚为史学理论的发轫时期有关,因此不可能写出象刘知几《史通》那样的史学理论专著,但必须看到,一部《史记》所反映的司马迁历史观是不容忽视的,应该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司马迁。本文力图从司马迁在史料选择上和论赞中反映出来的他对历史的态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争鸣,为更加全面地研究司马迁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在汉代被人们称为“良史之才” ,在后人对司马迁“良史之才”的论述中形成了一些评述良史的思想 ,如才识兼备、会通古今、经世致用等。后人尊崇司马迁为良史 ,这些思想也就深入人心 ,逐渐形成和丰富了中国史家的良史思想传统。这是中国史学上极其宝贵的思想遗产 ,对史学工作者提高自身素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1.
韩非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司马迁提出了韩非思想以黄老之学为本。文章在论证韩非思想本于黄老的必然性的基础上,分析了韩非关于“道”、“理”、“法”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与黄老思想进行比较。韩非重视“道”的规律义,明晰了“道”与“理”的关系,对黄老思想有继承和改造。不同于黄老通过直观方式体道,韩非提出根据“道”的功用和表现来认识“道”,“理”、“法”均为道的表现。韩非继承黄老道法结合的思想,但未明确提出“道生法”的主张,他的“法”是根据现实问题而制定的成文法。  相似文献   

12.
包头市作为内蒙古最大的重工业城市,工业企业密集,人口众多,其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很大,给环 境带来严重污染。本文重点分析了该市市区固体废弃物主要产生源、产生量及其污染状况,并探讨了其治理 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敦枫  赵婷 《重庆社会科学》2010,(10):107-111
抗日战争时期,陪都重庆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文学界人士。以抗日救亡为主题,重庆作家创造出了繁荣的抗战文学。时局的动荡不安、经济通货膨胀,使得重庆作家生活日益艰难。然而,危机时局也激发了空前高涨的爱国热忱和创作欲望,从而形成了陪都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局面。与此同时,重庆作家们也承受着较大的精神压力。  相似文献   

14.
清代学田个案研究:广东学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量资料表明,传统的关于广东学田数量的记载是错误的。清代广东学田来源方式多种多样,其中以官府拨置和捐献为主。关于学田的经营管理,政府没有统一的规定,其管理方式灵活多样。但无论采取那种方式,政府都要利用行政手段进行干预,以确保学田的租税收入。  相似文献   

15.
香港中文修辞与饮食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容积淀在各类典籍之中。各式菜谱纷呈,最能集中反映出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特色。本文着重分析香港粤菜菜谱独树一帜的用语,体现出香港中文修辞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从语用学的角度分析英语广告语言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大量的英语广告实例入手,探讨英语广告语言的词汇、句式和修辞等三大特点,并从语用学的角度对英语广告语言的语用基础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清代女性诗坛十分活跃和繁荣,涌现了四千余位女性诗人,这是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在中国女性文学史乃至中华民族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一庞大的诗人群体凸显出若干总体性特征,即地域性、家族化、伉俪诗缘、多孀居者和边缘性等。这些虽属外部特征,但对进一步考察清代诗歌及其作家群体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静 《兰州学刊》2008,(12):196-199
东巴文处于早期表词——意音文字阶段,存在为数不少的合文现象。文章以《纳西象形文字谱》为材料,在探讨东巴文合文含义的基础上,从东巴文合文构件数量、构件结构、构件位置、构件功能、构件读音五个方面对《纳西象形文字谱》里的合文进行穷尽性研究,并进行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王士禛是清初神韵派的领袖,被奉为“一代正宗”,扬 州五载是其辉煌艺术人生的起点。他“在广陵,昼了公事,夜接词人”,结交遗民隐逸,举 行大型酬唱活动,创作了大量的含蓄深婉、富有言外之意的神韵诗,为诗学开辟了新境界, 受到钱谦益、吴伟业等诗坛大老的赏识援引。扬州的文学活动与成绩在其一生中具有决定性 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裴注《三国志》为史学之典范,其中含有大量的韵语材料。本文以裴注《三国志》韵语为研究对象,剖析了与诗歌相比,散文的韵式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