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春秋时期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勇 《南都学坛》2004,24(2):18-22
春秋时人在对周王的某些行为以及周王室现实处境的认识中,渗透着王室将倾的忧患意识。春秋公室间的激烈竞争引发了时人对公室生存的忧患情结。而“守宗保族”的观念在当时则嬗变为强烈的宗族忧患意识。民本思想中也暗含着特定的忧患因素。春秋忧患意识的认识根源主要有为政者品行不正、政策不当、行礼不端、奢侈贪福等几种情况。春秋忧患意识有三个特征:一是层次性,它发生在周天子、诸侯以及臣子等不同层面;二是阶段性,春秋前期忧患意识主要是针对周王室,到了春秋中后期忧惠意识则过多地加进了忧患公室、忧患宗族(或家族)的内容;三是普遍性以及批判性,春秋忧患意识波及于诸多层面与场合,春秋时人常对缺乏忧患意识者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忧患意识,是作家对现实人生、社会现状的深邃思考,是历代进步作家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深切关怀的艺术表现。中国文人自古就有强烈的忧患意识,瞿秋白的忧患意识不仅仅是对中国文学传统的继承,更来自俄罗斯文学的影响。在俄罗斯文学作品中,表现的往往是忧世之思的大忧患,与其不同,瞿秋白散文集《饿乡纪程》中表现的是个人之忧的小忧患向忧世之思的大忧患的转化。  相似文献   

3.
忧患意识在《论语》中体现得十分丰富,本文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君子所当忧患之事:忧患不知人,忧患自身不能立足,忧患没有好名声,忧患不明道。文章认为,忧患意识的终极价值是助人成己成物。  相似文献   

4.
张养浩生活在残酷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的元代,经历了坎坷的仕途风险,使他的作品带有明显的忧患意识。其中有对社会政治的忧患,对人民疾苦的忧患及对人生命运和宦途险恶的忧患,表现出他作品很强的现实性和人民性。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忧患意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传统。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一位有"终生之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忧患意识主要包括忧国家落后、忧人民生活水平低、忧党的建设和忧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等几个方面。邓小平忧患意识的显著特征主要表现为现实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忧患与解放思想的统一、忧患与乐观进取的统一、忧患与实干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忧患意识是指人类理性对于可能发生的威胁与挑战的问题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状态。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中国梦奋斗的过程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怀有深沉的忧患意识,其忧患意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对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负面效应的忧患;对政治体制改革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担忧;对文化创新力不足和公民社会理想信念缺失的忧患。中国共产党的忧患意识推动着中国迅速发展壮大,为实现中国梦积累正能量。  相似文献   

7.
杜牧涉酒的诗作中,充满忧患意识。杜牧的忧患意识中,既有忧世之思的大忧患,又有忧生之嗟的小忧患。这种忧患意识的产生一是由于社会方面的原因,二是由于杜牧个人原因。  相似文献   

8.
《诗经》忧患意识论翟振业忧患意识的源头可以上溯至人类意识产生的最初阶段,是人类在与自然的严酷较量中一次次地惨遭失败又一次次崛起的经验积淀,它埋藏在人类意识的最深层次。所以,生民之始忧患就伴随而来,诚如著名翻译家严复所说:“有人斯有群矣,有群斯有忧患矣...  相似文献   

9.
里程碑式意义的《红楼梦》巨著,深蕴着清末文学巨匠曹雪芹“立志补天”的独特卓著的参与社会变革的忧患意识,林黛玉形象是这种忧患意识的主要载体。林黛玉对贾府命运前景之忧患,象征着超脱之外的积极用世;对身世之忧患,象征张扬人格的独立;对爱情之忧患,象征做定了封建礼教的叛逆;读书之忧患,象征着追求真理的“扬弃”。林黛玉形象更深刻的美学象征意义还在于:深切关注现实危机;积极参与挽救现实危机;“大厦将倾”的家族危机演示成“危如累卵”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的《史记》笼罩着浓厚的忧患意识。李陵之祸、忧生之嗟、忧天下史文之不传是司马迁的忧患意识产生的根源 ,卓越的历史学识是司马迁忧患意识产生的思想基础。因此 ,司马迁的忧患意识既是个体的 ,也是社会性的 ,更主要是对文化教育的忧患。发愤修史消解了他的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也消解了他的悲愤屈辱意识。  相似文献   

11.
忧患意识包括了对人生悲剧性的体悟、涵咏,以及人对自己所在集团、民族和国家忧患的体察和承担。自古以来,心系国计民生的史家、文学家和仁人志士等,无不身怀社稷之愁、黎元之忧和身世之慨、忧生之嗟。  相似文献   

12.
忧患意识具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价值,对于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永保先进性具有重大意义。必须从认识中国共产党自身发展规律出发,准确认识和深刻把握党的"忧患"所在,从而激发全党的忧患意识;必须使忧患意识成为全党的强大精神支柱和牢固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13.
忧患意识是一种政治意识,它是从政治实践中升华出来的一种居安思危的意识.近代爱国者的忧患意识,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忧国、忧民为重心,两者互为表里,相辅相成.这种忧患意识根源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同时又赋予以崭新内容,其总体上看是积极的、进步的,然而不可避免地打上历史的烙印,有一定局限性.与历代仁人志士的忧患意识相比,近代爱国者对现实空前忧患的同时,对国家、民族的前途仍充满自信,他们积极入世,发奋图强,以期富国强民.  相似文献   

14.
我们并不想用“忧患意识”来完全覆盖新时期十年的报告文学,但需要强调的是:从刘宾雁《人妖之间》起,报告文学作家忧患意识的觉醒和报告文学作品忧患精神的复现,是新时期报告文学创作深化的标志之一。报告文学与小说、诗歌一道,将中国文学中断断续续的忧患意识延伸且深化下来。如人们所指出的那样,忧患意识也是一种传统。从屈原到鲁迅,贯穿着忧患意识的  相似文献   

15.
实现经济从粗放型增长向科学发展转变,减少社会震荡,遏制党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并在激烈竞争的国际环境下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主要挑战。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化解忧患的根本举措。具有长远的历史眼光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是一种深邃的战略忧患;深刻认识到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一种清醒的理性忧患;将忧患意识化为迎接挑战、锐意进取的信心勇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忧患意识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江泽民的忧患意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面临世纪之交新的复杂国际形势进行深入思考和理性分析后所形成的,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那就是忧党、忧国、忧民的统一,增强全党忧患意识与搞好党的自身建设的统一,强烈的忧患意识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努力寻找根本解决措施的统一。尤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解决中国现实忧患的根本措施,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商周之际的忧患观念可通过对中国先秦时代众多典籍的文本线索钩沉而开显出来。孔子对于理论形态的忧患意识有豁显之功。从外部历史环境因素来看,缘于春秋末期"一多互摄"的生存格局;从内在因素来看,缘于孔子的主体内省。孔子提倡患在内不在外,在己不在人,开启了反求诸己、反省内求的思维方式,在教育实践中处处以生活化、艺术化、时机化、情境化方式展示,并将忧患意识内显于仁、外化于行,实现了个人忧患与国家前途命运的结合,且由内而外自然导出了敬畏化、礼仪化的忧患意识——礼,完成了仁礼合一、仁智双显十字打开式的通达思想架构。  相似文献   

18.
忧患意识是儒家艺术精神的核心,周作人散文的忧患意识与儒家艺术精神具有渊源关系.早期杂文的感时忧国、闲适小品的人生忧思和抄书体散文的历史忧患贯穿在周作人的散文创作中.忧患意识也是周作人散文"浮躁凌厉"和"苦涩"特色的形成和转变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19.
从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看屈原的《离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西方美学一般把审美意识区分为优美与崇高两类,古罗马时代的希腊文艺理论家朗吉努斯在其名著《论崇高》中,早已勾勒了崇高之不同于优美的基本特征。本文作者受朗吉努斯著作的启发。对屈原的《离骚》作了细致的分析,认为《离骚》不是一般的优美所可以概括的,它所体现的是一种崇高之美,文章最后强调,崇高在西方源于希伯莱文化,以忧患意识为其思想根源,《离骚》的崇高与屈原所遭遇的忧患也有密切联系。作者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多一点忧患意识,能在文坛上出现像《离骚》一样崇高宏伟的诗篇。  相似文献   

2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忧患意识,它和那些顽固坚持资产阶级自由化人的“忧患”有何区别,以及怎样确立正确的忧患意识等问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现实生活需要解决的问题。去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平息以后,许多青年学生在反思中痛心的说:我们自以为是忧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