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学研合作是重构大学适切性的最重要形式,是现代大学制度构建的重要内容,财经类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具有必然性.产学研合作的本质在于知识流动,目的是促进知识创新,财经类高校产学研合作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科学技术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代表科学技术领域的高等院校与经济领域的企业开展产学研的合作已成必然,并逐渐走向成熟.在本论文中,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产学研合作与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内涵、我国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划分以及阐述了呼和浩特职业学院的产学研合作建设,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我校产学研合作现状的研究,能够促进学校的校企合作进一步深化,使学校与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充分发挥二者的优势,实现学校与企业双方的共赢.  相似文献   

3.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模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学研合作是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美、日等国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企业孵化器模式、科技工业园区模式、高技术企业发展模式、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产学研合作研究模式以及科研据点模式等。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动、市场需求主导、共建模式等。振兴与繁荣我国产学研合作,应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产学研合作运行机制;强化产学研合作的资金支持;强化政策法规对产学研合作行为的约束等。  相似文献   

4.
作为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的重要手段,产学研合作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许多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的普遍关注与采纳。本文在界定产学研合作涵义的基础上,以太原科技大学山西现代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例,对其产学研合作实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探索分析,以提高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成效。  相似文献   

5.
邯郸市产学研合作创新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以知识和信息的占有、生产、分配、传播和使用为主要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经济的增长主要来自于知识转化和技术创新,产学研合作是企业通过知识转化进行技术创新的必然选择。根据邯郸市主要产学研单位的具体情况,分析适用于邯郸市经济发展实际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及产学研合作的主体、客体以及运行机制,以期为邯郸市产学研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胡杨 《江汉论坛》2022,(9):35-43
由于产学研合作主体多元,其合作创新活动往往受到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产学研主体之所以能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不仅仅是由于存在差异可以互补,还因为各个主体之间存在多个维度的邻近性,它们基于相似的技术专长和社会网络,可以在共处的地理空间内开展创新合作活动。相关产学研合作案例研究表明,多维邻近、互动学习、合作程度对应的是产学研合作模式的三大功能性要素——情境要素、调节要素和参与要素。整体来看,多维邻近可以促进产学研互动学习和良好合作,存在阶段性差异;互动学习对多维邻近与合作程度的影响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产学研合作模式的形成是多维邻近、互动学习、合作程度基于创新合作的需要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优化要点在于审慎选择跨区域合作,周全考量不同行业、知识领域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克服“后半段综合征”,促进互动学习层次和合作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发达国家产擎研合作具有相似的经验在于:运用科技计划手段直接支持产学研合作;推动产学研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明确以获取产业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为主要目标;加强产学研合作宏观协调机制.借鉴这些经验,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已在全国普遍展开,已组织多种形式的对口交流和考察活动,各地政府纷纷制订政策、加强引导,为推动合作创造有利的软硬件环境,合作模式已开始趋向于多样化,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明确政府支持产学研合作的目标导向;制定新的有效措施,探索促进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国际科技合作.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学研合作新形式,合作主体的自身发展需求、政府的科技政策激励和科技合作平台成为产学研合作发展的持续动力。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多影响合作的障碍性因素需要排除,同时还要创建适合我国实际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激励模式,从而将我国的产学研合作水平推向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是新时期科技创新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存在价值取向、考评机制、技术转移、利益分配和政策支持等方面的不足,应当通过提升高校科技创新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强化人才培养和教师队伍内涵建设、建立产业技术共同研发与创新机制以及优化政府政策支持等举措,进一步深化高校产学研合作与协同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及制约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维良  孙俊龄 《理论界》2013,(8):168-170
产学研合作对于提升高校教学科研水平、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增强地区和国家竞争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对大学、企业及政府产学研合作的动机进行分析,对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限制性因素进行探究,最后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论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国家鼓励高校与企业联合,推动科技创新的背景下,高校与企业合作,产学研结合.意义重大.高校与企业合作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解放思想;需要政策的积极引导;需要建立有效的合作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2.
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滞后的问题,基于动态演化的视角,构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从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体系的现状出发,结合广东省经济发展的特点,通过产学研合作主体一模式、行为一机制、环境一体制的互动演化,形成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过程。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的顺利推进,依赖于产学研合作框架中主体、行为与环境三大要素作用的有效发挥。广东省产学研合作政策支撑体系的构建有助于推进产学研合作政策的系统化、规范化和全面化,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最终推进广东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产学研合作绩效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发明专利授权量和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作为衡量山东省产学研合作绩效的指标,对山东省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灰色关联分析,GDP、高校专任教师数量及地方财政科技拨款三个指标与产学研合作绩效的关联度较高。应该继续保持经济增长,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进一步促进山东省山东省产学研合作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是促进教学、科研和生产有机结合、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文章概述了东北石油大学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探讨了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存在的问题,指出产、学、研各方有各自的目标、任务与规律,三者的矛盾存在是必然的,只有解决或消除了这些矛盾,产学研合作教育才能产生实效。  相似文献   

15.
国内外产学研结合模式发展状况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学研是当今国内外普遍采用的促进企业经济社会效益的形式,具有快捷性、高科技性以及高效益性等特征。国内常采取建立联合创新平台、实行“学工交替”及“高校+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科技园等模式,而国外则启动国家科技创新计划、建立产学研合作组织、构建产学研合作目标、加快制度建设等,促进产学研有机结合。因此,我们要加快产学研立法工作,形成一整套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信息沟通机制、双方互动机制、人才流动机制、成果评价体系,同时紧密结合地方实际进行产学研结合。  相似文献   

16.
朱一佳 《学术探索》2012,(9):186-188
本文通过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导出其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多元回归分析,进一步厘清各因子的影响程度,提出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和企业科技合作的瓶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高校与企业的科技合作可以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优势互补,但其合作仍然存在着观念、利益、沟通、机制等方面的瓶颈。应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的“战略联盟”,建立健全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合作和竞争能力的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朴文姬 《理论界》2012,(4):52-54
本文针对辽宁省产学研合作模式及产学研合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政府引导、加大资金引导、服务为本、整合资源等具体策略,对促进辽宁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产学研合作的目的旨在通过整合各方优势、共享资源,使教育与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三个基本方面构成了产学研合作的主体,有着各自的任务、目标、活动过程及运行规律。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扮演着重要的“润滑剂”角色。政策的支持是激发产学研合作活力的有效手段。产学研合作要正常运行必须建立有效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省部产学研平台是由中央政府与省级政府共同搭建的区域科技公共服务载体,能较好促进产学研合作、提高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高效的平台运行机制,即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所形成的良好、顺畅的行为关系以及相应、适宜的制度安排,对于平台的良性运转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