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湖北省麻城、广水、安陆三市总出生性别比升高呈现出的特征:一孩出生性别比基本正常或略微高些,但二孩及以上出生性别比超高,而二孩出生性别比超高是总出生性别比升高的主要原因;政策内二孩生育存在严重男孩性别选择行为;贫困农民家庭是选择性男孩生育的主要群体;性别选择最容易在农村流出育龄人群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农民家庭多重生育需求、男孩偏好、生育性别选择,这些环环相扣的因果关系变量,以及胎儿性别鉴定与人工终止妊娠易获得性和现行生育政策的“挤压”效应等,是造成调查地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综合因素。  相似文献   

2.
张震  马茜 《人口研究》2022,46(1):3-18
从1980年代开始,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已经持续40余年,预计到2050年左右才能恢复正常。长达70年的出生性别比转变对中国人口和社会都产生深远的影响。以往研究主要集中探讨性别失衡问题,对出生性别比升高加剧人口老龄化的关注较少。为此,利用新近估计的中国出生性别比、生育率和死亡率数据,借助人口模拟预测和稳定人口比较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进行深入考察。研究发现,出生性别比上升不仅会减少女婴出生数,还会减少男婴出生数,由此造成人口规模的下降并加剧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引导出生性别比尽快回归正常可以缓解人口老龄化,继续加强出生性别比治理可以在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引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三要素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解振明 《人口研究》2002,26(5):14-18
从“人群、技术和管理系统”三个要素分析造成中国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原因 ,在出生性别比异常偏高的地方 ,首先 ,有一定规模的男孩偏好的人群 ;其次 ,有可以获得的性别选择信息和技术服务 ;同时 ,存在着对性别选择行为疏于管理的系统。这三要素是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习俗和生育政策的大环境下发挥着作用 ,因此 ,出生性别比偏高的治理工作必须从这三要素入手 ,同时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出生性别比治理工作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4.
以出生性别比升高机理为基础,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分析2000年份地市横截面数据和地理空间数据,实证研究各因素对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经济文化因素通过影响生育决策和生育行为进而引起出生性别比偏高,影响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各因素存在空间相互作用,其空间自相关属于高高-低低类型;传统文化、公共政策、城镇化水平以及良好的社会法制环境将抑制出生性别比升高;经济发展水平、家庭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医疗发展水平将促使出生性别比升高;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影响不具有统计显著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与韩国出生性别比问题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出现持续升高的势头。2000年,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高达119.92。地区间、城乡间出生人口性别比差异也较大。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起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攀升,1990年高达116.5。但经过韩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2004年韩国出生性别比下降至108.2,接近正常水平。韩国应对出生人口性别比问题的成功经验对解决中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出生人口性别比异常原因的“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发表以来,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的异常升高成为国内外人口学家聚焦的热点问题之一。综合近年来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研究的主要成果,中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那就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且在逐渐升高是中国已经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7.
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人:2009年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9.45,虽然比2008年有所下降,但依然是全世界出生人口性别结构失衡最严重的国家。出生人口性别比长期严重偏高不仅是一个重大的人口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直接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近年来,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采取了一系列举措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想从根本上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继续升高的态势,还需要做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相似文献   

8.
影响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的队列实证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章利用农村基层计划生育部门日常登记资料,用队列实证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偏高的直接原因。研究结果显示,选择性人工流产是导致出生性别比升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女婴漏报,第三是变相溺婴,它们对出生后1周内出生性别比异常的贡献分别为70%、20%和10%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升高与生育水平的下降存在着时间上的紧密关联。生育水平下降所导致的孩次结构变化与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关系,是本研究关注的主要问题。研究发现,第二孩尤其是多孩生育的减少对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起到了明显抑制作用,且作用幅度从1981年至1999年逐年加强,2000年至2010年又有所减弱。2000年以前,中国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主要由二孩及多孩出生性别比水平的大幅升高所导致,2000年以后第一孩出生性别比水平升高的影响也日益显著。  相似文献   

10.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来人口对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是近年来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利用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通过比较农村本地人口、城市本地人口和城市外来人口三个人口群体在出生性别比上的差异,并进行多元统计分析,考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地区异常偏高的出生性别比是否由外来人口造成?结果表明,城市外来人口生育的性别偏好与农村本地人口和城市本地人口相比没有显著差异,都存在强烈的生男意愿。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迅速下降的同时,出生性别比出现了不分城乡的普遍升高和偏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偏高,既有外来人口的作用,也有本地人口的作用,外来人口并不是造成中国城市地区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唯一或主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代中国出生性别比:究竟有多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1990年代各种人口调查"过低的"生育水平难以置信时,其"过高的"出生性别比数据却被广泛接受。本文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2000年人口普查出生数据漏报的性别差异的分析,利用教育统计数据,重新估计2000年及90年代的出生性别比。结果表明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并不像2000年普查数据反映的那样严重偏高。我国实际的出生性别比和低年龄组性别比要比普查反映的水平低5~9个百分点。1990年代在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部分中,女婴漏报的作用高达50%以上。本文还根据2000年普查千分之一抽样数据,考察了出生性别比的社会经济差异。  相似文献   

12.
出生性别比升高的分因素贡献率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蔡菲 《人口研究》2007,31(4):9-19
文章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对比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利用经济学中的贡献率概念,给出分因素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贡献率计算方法,比较在全国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各省的贡献及在各省出生性别比升高中分城乡及分孩次的贡献程度,为做好综合治理出生性别比工作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出生性别比异常的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申玉玺  梁鸿 《西北人口》2007,28(4):14-17,21
我国出生性别比偏高的问题近几年愈演愈烈,被广泛关注的范围已经从学术界扩大了整个社会。本文拟就从产生问题的根源——男孩偏好以及隐藏在其背后的男女孩儿预期效用迥异入手,提出对当前已有政策的一些修正方案。笔者认为:诚如许多专家学者指出,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文化因素——男孩偏好,但是问题解决的根本出路绝不能仅限于男女平等,而应该实行对女孩的积极的性别歧视。  相似文献   

14.
The sex ratio at birth (SRB) in Hong Kong SAR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has recently increased dramatically. Using a data set (N = 850,331) of all recorded births in Hong Kong between 1995 and 2009, we calculated SRBs by parity and immigrant status. The findings indicate a strong son preference among Mainland Chinese who have travelled to Hong Kong to give birth, especially at parity two or abov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show that this tendency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among more affluent couples and remains strong even among Mainland Chinese women resident in Hong Kong for any length of time. The SRB of Hong Kong-born couples, though elevated at higher parities, is less skewed. Hong Kong has been serving as an outlet for ‘elite’ Mainland couples to circumvent family planning restrictions. The analysis also suggests the advantages of a wider set of immigrant variables over a binary construct.  相似文献   

15.
出生人口性别比与和谐社会建设:一个定性和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出生性别比持续攀升,出生人口性别结构严重失衡。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出生性别比失衡的潜在因素和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地区出生性别比的失衡与儿子预期的经济价值和文化功用相关。最后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缓解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This news brief focuses on the sex ratio at birth (SRB) in China, its causes, and remedial efforts. A SRB has been evident since the 1980s. The SRB increased from 108.48 male/100 female births to 116.30 male/100 female births during 1981-94. A normal SRB in China during 1940-94 would have been 107 male/100 female births. The SRB rose every year after 1985, with the exception of 1988. Male births increased, while female births decreased. SRB declined with age. The sex ratio in 1991, was 112.3 for children aged 0-4 years, 108.38 for children aged 5-9 years, and 106.56 for children aged 10-14 years. SRB values were higher in more populous provinces and lower in less populous provinces. SRB values were lower in northwestern China than in southeastern China. SRB values of minorities were lower than the Han ethnic group. A high SRB will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single in later years. In 1990, 7.86 million people aged 30-40 years were single, of whom 94.32% were males. The SRB is caused by second, third, or higher birth orders. In 1993, sex ratios were 105.60 for first births, 130.22 for second births, and 126.12 for third births. The imbalance is attributed to a preference for sons as inheritors of blood ties and as family physical laborers. The imbalance is due to strict birth control and people's refusal to report female births. There is a need to increase awareness of the consequences, to increase old-age pensions and social security, to increase women's status, and to prohibit sex determination of a fetus. The family structure should emphasize its consumptive capacity rather than its function as a production unit.  相似文献   

17.
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枫 《南方人口》2003,18(4):31-38
本文对广东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现状与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其危害与成因以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作者指出:传宗接代问题、农村养老问题、性别选择、溺弃女婴、瞒报和基层计生工作不到位等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最主要因素,要促进性别比平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实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