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审美需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审美需要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动因和根据。审美需要属享受的需要,因而更多地表现为人的一种感性追求;但从根本上说,它是一种人类独具的自由地表现自己生命的需要,它源于生命力的盈余。审美需要的原始形态是生理的“乐生”需要;其产生过程,即是这种原发性“乐生”需要被意识、被对象化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结果是使审美需要获得社会文化的性质。  相似文献   

2.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3.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体而言,中国审美形态通过“自然”手法表现为优美,西方审美形态通过“神化”手法表现为壮美;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是人类道德禁欲主义文化传统分别与“天人合一”和“神人合一”两种审美心理机制相结合的产物;中西审美形态和表现手法的差异性表现出一种“命定式”的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5.
上世纪90年代,当代审美文化以前所未有的特点和规模在中国大地上迅猛发展,一方面造成了传统美学的生存困境和严重危机,另一方面也促进了中国学界向审美文化研究的学术转型的渐趋自觉和蔚成热潮。这种审美文化研究大致表现为三个学术维度,一是对审美文化概念本身的学理性探讨维度;二是对当代审美文化实践的批评维度;三是对传统审美文化资源的研究维庋。  相似文献   

6.
流行歌曲的热潮狂涌无疑是当代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现象.这种现象不单纯是影响了整个音乐领域,更是广泛地影响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当代青年在音乐审美的追求上,表现出了丰富的、与前代不同的审美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审美情感的变化;二、审美趣味的变化;三、审美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化"浪潮一浪高过一浪,深刻地影响了各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种浪潮下,审美文化的大众化也成为时代的特征。与此同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审美文化也相互共融。这种共融主要表现为相互包容、相互吸收和相互促进。由此形成的审美倾向正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文化观。在新形势下,我们应当本着"和而不同"的立场来发展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8.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告审美表现是“后现代”审美文化表现的一个范本。它功利性、非距离性、“物欲化”的审美活动,从根本上背离了一些审美经典理论的设定;它对世俗审美趣味的追逐与肯定,表现出对传统审美趣味挑战的态势;它运用现代技术批量生产的仿像图片是对传统崇尚个性与创造性审美表现的解构。广告诸如此类的审美活动,凸显出广告审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相似文献   

9.
场景理论为文化旅游社区文化空间的建设与价值生成搭建了分析框架,使用真实性、戏剧性和合法性三个维度对新兴文旅社区进行分析,为文旅社区的构建与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路径.阿那亚文旅社区以建筑IP、文化设施明确真实性环境;以艺术介入、生活创新还原戏剧性活动;通过居民参与、游客背书回归合法性认同.对于艺术介入乡村创生、历史遗产支撑文旅开发和新兴社区构建在地文化的不同类型文旅社区而言,可以通过静态的场所塑造社区形象,将建筑与文化设施作为社区文化的可视符号,明确场景文化真实性;通过动态的活动实现场景互动,成为文化空间中建立气氛美学的媒介,联结人与空间,还原场景文化戏剧性;通过社区参与者构建在地文化,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与居民话语权,增强场景文化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审美与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日常的生活场景本身就是某种审美和艺术的表达。高台县罗城乡的"转灯"习俗体现了崇拜与禁忌、仪式与狂欢的审美特征;作为一种民俗事象,又承载着汉民族自形成至今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1.
文化全球化将民族国家融入世界,呈现出文化同质化、一体化趋势,影响、威胁着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完整性,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的交流失去了平等性和交互性。全球性文化公共领域是各种文化的合力和张力形成的一种“场”,它为不同文化提供一个进入主流话语的途径,促进各国文化的平等开放、普遍交往和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本身不是一个独立完整的理念,我们也很难找到一种充分体现公共领域这一概念的完美典型。我们只能在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比较中,从公共领域的各种具体形式上逐步领会其基本内涵、主要特征、社会文化功能及其人生意义。大体而言,公共领域就是指人们为了特定目的超越私人生活的狭隘范围而实现共同生活和公开交往的一种活动状态、活动形式,具有共在性、公开性、开放性、多元性、层次性、历史性等主要特征。不同形式的公共领域具有不同的内容、功能和重点,但无疑都有其人生意义。深刻理解和体会公共领域的人生意义,就会促发人们更自觉、更积极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公共领域,从而能够更好地发挥公共领域的各种功能,并以此丰富、拓展和深化人们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3.
启蒙与救亡的二重协奏——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外文化语境的不同和中国社会的具体状况造就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独特的身份特征和文化内涵,他们既汲取西方文化的营养,又秉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随着公共空间的建立,在救亡图存的危机意识中,他们借助理性的力量,以独立思考的姿态和与社会不妥协的批判精神,展开对民族、文化和国民性的批判。他们是中华民族特具的生存处境、生活方式及其生存价值和西方现代理性密切交织所孕育出的独特的文化范型。  相似文献   

14.
科技文化和人文文化的深刻分裂,公共领域中的科学技术遭遇到的巨大困扰,妨碍着科学技术的变革和社会功能的发挥,亦成为现代性危机的一个重要侧面。本文在现代科学批评的语境下,从两种文化的分裂谈起,指出知识生产和技术决策的民主化,是科技创新纵深发展的重要方向。而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是这种深层创新的具体化的重要形式,是科技自身以及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伍尔夫《达洛卫夫人》和《夜与日》等作品入手,以文化批评为切入点,关注自19世纪以降,现代性给都市女性带来了新的机遇,总结女性作为漫游者的都市境遇;而女性带给城市的对日常生活之美的感悟,进入公共领域的现代女性所建立的都市空间,以姐妹情谊来对抗都市人的孤独幻灭之感,增加了女性的可见度及公共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不仅在理论基础和概念理解上有了较为广泛深入的研究、界定,而且在政策实践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建立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但是,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都受到西方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的极大影响,在理论建构和价值取向上尚未有充分的自觉。因此,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状况的实际出发,建构与当前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理论与价值观,是建设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考察当下中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就是考察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就是进一步从历史进步的维度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社会主义文化和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是当代中国的两种现代文化形式,二者具有共生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它可以扩大社会主义文化影响,并与社会主义文化构成当下中国整体性的“德性道德”为商品经济公共文化构筑内在的精神家园;它亦有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人们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误读,同时作为自然经济文化,它对商品经济公共文化中的“规则性道德”具有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公共空间里,当代传媒致力于文化构型与知识重组的社会公共事务,人类的知识状态及其性质也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传媒专注于现象与问题、话语与范式、民主与权力、消费与教育、身份与形象等文化构型的同时,也将对知识的构型变成了一种货币在流通领域的决策与投资,而且知识分子的传统权威形象、话语方式、教育方法与审美观点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有鉴于此,信息时代的传媒业、文化界与政府需重新审视包括文化决策与信息投资在内的传媒的文化构型力及其知识状态,以期正确发挥传媒在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构型力,建构更加先进的文化与知识状态。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市场因素的渗入,现代性的社会图景突破了传统村落社区的边界,乡村地域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价值准则均发生了巨大转型,解构了原本传统的乡土文化,亦间接地削弱了村民对乡村社会的文化理解力和价值认同感,乡村文化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由此凸显。在乡村社会的现代性转型进程中,村民个体与村落社区的社会关联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村民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公共空间萎缩,私人生活领域扩展,社会成员对村落公共事件的关注大大削减。正确把握乡土文化对村落地域变迁的意义,重新整合乡土公共精神,对进一步深化乡村治理尤其是文化治理研究极富重大意蕴。  相似文献   

20.
"文化经济"既包括文化产业,也包括文化事业的投入和产出以及大众文化消费,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最佳选择。由此,拉动文化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是:政府发展文化事业、大众提高文化消费和加大文化贸易出口。文化经济发展的思路主要是围绕民生办文化,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围绕市场办文化,引导促进文化消费;围绕出口办文化,重视扩大文化贸易出口;围绕繁荣办文化,扶持规范文化产业;围绕项目办文化,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业态,推动文化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