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武训是不是教育家?是怎样一个教育家?本文从大量的史实出发,就武训其人、武训兴学、武训精神和武训评价等颇有争议的问题,畅述了笔者一家言。  相似文献   

2.
何思源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著名教育家、爱国人士。何思源不仅利用武训抬高教育的地位 ,促进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于弘扬武训精神做出了艰辛的努力 ,为山东的基础教育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武训以赤贫之身行乞办学,最终设学三州县,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究其主要原因,则是武训"修个义学为贫寒"顺应了历史潮流,"乐善好施"符合鲁西北地区区域发展的需要,行乞兴学赢得了地方士绅和政府的支持.  相似文献   

4.
武训问题是新中国建立以来引人注目的问题。新中国建立以来,武训与电影《武训传》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肯定、批判与再评价的历史发展过程。总结这一过程及其历史经验,对于发展教育事业、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5.
我们曾多次到武训的故乡柳林、武庄一带去了解关于武训的情况,发现当地有一些民俗和武训有关。研究武训,不能离开他生活的客观历史环境,因为离开这种客观历史环境,有些问题就很难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考查鲁西民俗,理清它与武训的关系,对于正确地理解和评价武训,对于纠正武训研究中的某些以讹传讹的问题,是将会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6.
武训(1838—1896),山东堂邑柳林镇武庄人(今属山东冠县)。他以乞丐之身,靠着行乞,一心办学,先后创办了柳林崇贤义塾,杨二庄育英堂,临清御史巷三处义学,开创了乞丐办学之先河,因此,被人们誉为“千古奇丐”,世界上称他为“无声教育家”,在中国教育史乃至在世界教育史上树起了乞丐兴学的一面旗帜。综观百年的武训研究,可以说经过了三个时期:第一、是清末时期的武训研究,第二、是民国时期的武训研究,第三、是建国以后的武训研究。这几个时期的武训研究各自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依其活动的范围、规模与表现形式的不同,又可以称…  相似文献   

7.
武训,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穷毕生精力,行乞积资,创办义学,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不论怎么说,都不能认为是坏事。但是,一九五一年,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批判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运动,其声势之浩大,涉及范围之广泛,使国人为之惊悸。在以后的二十几年里,武训一直被看作万劫不复的历史罪人。近几年,学术界对武训和《武训传》进行重新评价,武训的历史面目基本被恢复。不过,如果我们不是把眼光盯  相似文献   

8.
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极左思潮的清算,武训和电影《武训传》的问题理所当然地被提了出来。笔者翻阅了当年那些批判文章,认为下述问题当有进一步辨析的必要。一、关于武训兴学的动机不少批判文章一口咬定武训兴学是出于向封建地主阶级投降的卑劣目的,而断然否定他“办个义学为贫寒”的良善动机。论者往往首先引证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  相似文献   

9.
武训是我国清末一位以乞讨为业而兴办三处义学的“千古奇丐”,被外国教育辞典称为“无声的教育家。”自1888年兴办义学至今100余年以来,国内形成了大量的有关武训的奏折、传记、题词、回忆、评论、批判等文献资料,或褒或贬,内容十分丰富,名家名言名著不计其数,犹如大海,洋洋可观。对此,人们如何在大海中取其珍珠呢?近日由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张明、李武林等主编的《武训研究资料大全》给人们开辟了一条良好的途径。人们沿着这条途径既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武训其人,又可以纵观武训评价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千古奇丐"武训怀着对贫苦大众的仁爱,数十年如一日行乞兴办义学;"世界平民教育之父"晏阳初70多年从事平民教育和乡村建设。他们将毕生精力和心血投入平民教育事业的精神,值得弘扬。今天的教育仍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和实验精神,仍需要这种淡薄名利脚踏实地的改良者。  相似文献   

11.
电影《武训传》批判风潮,是建国后发动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思想文化改造事件。声望卓著的郭沫若,在这次运动中迅速调整政治姿态和思想价值取向,展示了一个文人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鲜明而又复杂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在艺术形式上具有某些突破传统小说构成模式和规范的因素,表现出一种偏离公众小说认同感的倾向.文章用"边缘化"一词概括鲁迅这种在小说文体上的创新特质,结合作品分别就其"边缘化"的表现形态和构成机制进行了描述和剖析,并指出清醒的文体意识和永无止境的文体追求是鲁迅在小说艺术形式上创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的社会杂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借用巴赫金有关长篇小说的话语理论和福柯有关话语权力的思想,对鲁迅小说作了新的解读。从整体上看,鲁迅小说以鲁镇和未庄为中心,构成了一个社会杂语的环境,其间六个层次的话语的运动,体现了世纪初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的乡土中国各个话 语集团较量的实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三个话语集团:被剥夺了话语权、以他者话语为自己话语的“失语”的人们;尚未掌握话语权、只能以反常或疯狂的形式出现的代表新兴话语力量的“独语”的人们;处在传统话语与新兴话语张力中的“双语”的人们。鲁迅正是通过上述各种话语力量互相消长、互相激荡的运动的揭示,表达了对辛亥革命后局势的忧虑和对传统话语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对鲁迅的早年生活进行新的阐释,论述早年鲁迅所体味的人间之“爱”,所展露的“自由”天性以及这一天性所得到的最初应和与强化,提示人们关注这两种最初的人生感受、生命意欲在鲁迅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深层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早年学医对他以后的小说、杂文等创作有着很大影响。本文将从比较文学中科际整合的理论出发 ,梳理医学对于鲁迅创作的影响。鲁迅医学对他创作的影响具体表现在话语、情节、创作思维、文化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漫画是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它集多种修辞手法于一身,具有很强的讽刺和夸张特征。鲁迅先生是运用漫画手法的高手,他作品中的人、景、情、议无不带有很强的漫画色彩,正是这些极富特色的漫画色彩,使鲁迅的作品具有了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并拥有了深层次的语用含义。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的结构 ,具有非常显著的独特性。其中结构与主题的相融性、结构与人物性格的互为性、结构多样统一原则的运用是鲁迅小说的结构艺术的特色所在。  相似文献   

18.
本文运用演绎逻辑、归纳逻辑和辩证逻辑的基本方法 ,对鲁迅小说中的逻辑问题进行分析 ,得到一些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为探寻国家和民族的出路,鲁迅强调改造国民性,强调立“人”和珍重当下个体生命的价值;而这强调的结果使得他不得不面临黑暗和虚无的深渊,他的思想不由陷入深深的矛盾和冲突之中。然而有着惊人清醒的鲁迅在“真”的导引下,终于完成了其思想的转换,迈向了更为坚实的抗战和抗争。  相似文献   

20.
鲁迅小说的现代性与非现代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小说在文化属性上既具有"现代性"的一面,又具有"非现代性"的一面。这一特点主要来自鲁迅的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其他复杂心理因素之间的矛盾性。鲁迅小说的这一特点使其内涵存在着不同的"价值声音",造成了其思想意蕴的复杂性和人们阅读理解的多义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