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突出”这个修正主义的反革命文艺主张,本来是对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下称“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篡改和背叛,可是长期以来,却被“四人帮”之流吹嘘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具体运用”。这是彻头彻尾的谎言。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毛泽东论文艺》第26页)。所以,凡属创作方法,则必然是作家在一定阶级的世界观指导下,艺术地反映生活所恪守的基本原则。不同阶级的作家,由于世界观的不同,他们所  相似文献   

2.
“席勒式”并非一个贬义的美学概念,而是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席勒自己的作品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他的诗歌,戏剧等大都具有浓重的主观性,重视中世纪文学传统和追崇自然的浪漫主义色彩。而马克思对“席勒式”的批评是有其特殊历史语境的,从揭露与批判资本主义现实的革命需要出发,他对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批评,在运用美学批判标准的同时,也使用了历史的观点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相似文献   

3.
近一、二年来,我国文艺界有不少同志否定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的存在。他们的主要论点是: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绝然对立”,“不能混同”的创作方法,两者是根本“结合”不起来的。2、一种新的创作方法的出现,必须有体现这种新的特质的作品作基础,而“两结合”的提出,没有作品依据,不过是一九五八年我们党在经济工作指导上所犯的“左”的错误在创作方法上的反映。凡按此方法指导创造出来的作品,几乎全是失败之作。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下称“两结合”)在文艺界颇受一些同志的冷遇,反对者不少。有的人认为这个创作方法在理论上不能成立,在创作上也没有真正体现这个方法的作品。有的人认为“两结合”不能真实地反映生活,1958年大跃进时期和“四人帮”横行时期,很多所谓“两结合”的作品,都是瞒  相似文献   

5.
十九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法国文坛上以雨果为代表的浪漫主义流派,曾经对法国文学和世界文学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作为这一流派领袖的雨果,当时在大量理论文章中提出了以“美丑对照”为核心的文艺思想,进而把积极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作了本质上区分。不仅如此,他还把“对照”的原则具体运用于他的小说创作。本文拟就这方面作初步的探讨。一文艺是对生活的反映。但是生活是无限广阔的、丰富多样的,文艺是反映生活的全貌,还是只反映生活的某些方面?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有着原则的分歧。古典主义者从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否定论者认为“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出缺乏创作基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不能结合;“两结合”创作方法没有质的规定性这样一些论点加以评驳,强调指出,“两结合”与革命现实主义的区别,在于所着力描绘的“现实”具有不同的特点;“两结合”与革命浪漫主义的区别,则在于所描绘的“理想”具有不同的特点;“两结合”创作方法的基本特征是努力塑造现实与理想高度统一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郭沫若的历史小说集《豕蹄》为主要依据,着重分析了郭沫若在历史小说创作中所体现的“人民本位”的指导思想,历史批判的精神,借古鉴今的战斗特色和抒情风格,以及革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作者认为,这些特征都反映了郭沫若进步的、革命的历史观和文学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刻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粉碎“四人帮”以后,文艺界思想活跃,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在文艺理论的讨论中,不少同志论及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问题。对于这种创作方法,有的同志怀疑或否定它“能成为独立的创作方法”,有的同志断言古今中外没有一部作品、一首诗歌是“两结合”的,进而认为这种创作方法的提出不仅不是对创作  相似文献   

9.
“五四”时期有过短暂的浪漫主义潮流,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1950年代,甚至产生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公式。1958年,在毛泽东有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提高了浪漫主义的地位,有利于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流派来加以认识,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倡导致了虚假、浮夸等弊病,引起了浪漫主义的畸变。“文革”结束后,由于对“文革”虚假的浪漫主义的反拨,提出了“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口号,浪漫主义受到普遍的诟病和排斥。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浪漫主义逐渐从文坛遁逝。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1958年3月提出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是对文艺历史上先进创作方法的继承和发展。这一创作方法的产生,有坚实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它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应当提倡的一种较好的创作方法。但近几年来,有的同志否认这一创作方法的科学性,认为它没有存在的基础,不能成为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其至有的同志还认为它是“左”倾思潮的产物,对社会主义文艺起了很坏的影响。对这种否定“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意见,我不能苟同。本文想就这一创作方法产生的基础,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长期以来流行着一种讲法,认为是现实主义或革命现实主义的。例如,一九五九年何家槐同志就提出:“鲁迅在这些作品中所采取的写作方法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一九七九年,唐弢同志进而提出,《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是“革命现实主义”。一九八一年,王士菁同志也认为,“这八篇小说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历史小说。”其实,这些概括未必符合《故事新编》的创作实际。我认为,从总体上看,《故事新编》里的多数作品是以浪漫主义为基调的,或者说,它的创作方法的主导倾向是浪漫主义的。  相似文献   

12.
流变轨还纵观数千年中国文学发展史,尚未出现如同欧洲文学那样典型的浪漫主义时代,虽然这期间也不乏屈原、李白这样举世闻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但从理论形态来看却没有完整而系统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和美学原则。直到近代,梁启超才从流派的角度提出“理想派”(即浪漫派)和“写实派”这两个概念,然而他并没有从美学思潮和方法论的高度对“理想派”作出明确解释。有意识地在近代选择并传播具有现代美学特征浪漫主义思潮的应该从鲁迅谈起。尽管从主观动机来考察,鲁迅译介域外浪漫主义美学思潮是为了救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提出的“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是承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而来的.毛泽东1939年的题词和1958年的讲话,都没有明确把“两结合”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它后来之所以变成一种独立的创作方法.与1958年的中苏关系有关.作为一种文艺理论,它主要由周扬等人阐释而成.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更强调革命的浪漫主义.  相似文献   

14.
华主席在五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提倡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这就给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工作提出了一个迫切的任务:认真总结作家、艺术家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成功经验,努力研究“两结合”创作方法的美学特征,为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开拓道路。长篇历史小说《李自成》,在运用《两结合》创作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小说第二卷的创作,处在“四人邦”疯狂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的艰难岁月,却能不受其强加于文艺创作的清规戒律的束缚,坚持“两结合”的创作方法,确乎难能可贵。我们有必要就这部尚未完成的小说,对“两结合”创作方法,进行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5.
1843年,雨果的浪漫剧《城堡里的伯爵》上演失败。这一事件,历来被认为是盛极一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结束的标志。那么,从19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50年代这一百年内,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状况究竟如何呢?很少有人继续加以探讨,流行的说法是浪漫主义衰落,象征主义继之而兴,成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先导。接踵而来的就是各色各样的现代派,一直延续到本世纪50年代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和黑色幽默等,浪漫主义则仿佛消失不见了。浪漫主义,如果单纯看作特定历史时期的文艺流派运动,固然是在19世纪50年代结束了。但是,作为与现实主义相对立而又相联系的一种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是不会在西方文学舞台上消失的,事实上也从来没有消失过。浪漫主义最突出的而且也是最本质的特征是它的主观性。对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诅咒和对大自然的歌颂,在创作中特别重视幻想与夸张,这些也都是浪漫主义的重要特征。任何一种流派的文艺创作,不管它打出什么旗号,只要具备和着重地表现了浪漫主义的上述特征,当然属于浪漫主义文学艺术。本文据此立论,试图探讨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在19世纪50年代以后的演变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五四新文化运动,就其精神本质来说,是一次浪漫主义运动。这里说的浪漫主义是广义的概念,是哲学与文化意义的,即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现象和社会意识形态的浪漫主义,它是人类“孤独本能对社会束缚的反抗”,是人类“心灵中一种较少自觉的层次上的解放”,是人类于有限中追求无限的一种渴望,是人类个性、情感的、自然的、充满创造生机的主观精神,其核心是对人类自身价值的肯定,“从本质上讲,目的在于把人的人格从社会习俗和社会道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理想的、主观的、情绪的、自我而反抗的、自由而创造的,这就是作为精神文化现象的浪漫主义的精神特质。而五四新文化运动高扬人的旗帜,彻底反帝反封建,打碎封建专制桎梏,冲决封建文化传统罗网,朝着现代科学民主和人的解放的路上迅跑,所体现的正是浪漫主义反抗、复仇、破坏、创造、新生的内在精神。正是二者的内在  相似文献   

17.
一、毛泽东同志提出过“两结合”创作方法吗? 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现行的文学理论教科书,无论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以群主编)、《文学概论》(蔡仪主编),还是《文学理论基础》(十四院校合编),都详细地介绍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下简称为“两结合”),并肯定地指出,这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五八年在成都会议上提出来的。除《文学理论基  相似文献   

18.
文学发展的历史表明,创作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当中“有两种基本的‘潮流’或倾向,便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尔基:《我的文学修养》)。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实际,也是这样。作为作家认识生活、反映现实的原则,创作方法是不断发展的。对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发展方向,高尔基曾经这样予示过:“是否应该寻找一种可能  相似文献   

19.
在西方现代文坛上影响极大的美国作家欧内斯特·海明威(1899—1961),应该归入西方现代文学的哪个流派呢?我国外国文学界对此众说纷坛。有的人明确肯定“海明威在创作方法上是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①有的人则认为“海明威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同时运用了现代派艺术的一些表现手法。②但是,也有人反过来,一方面把海明威归入“不仅是‘现代主义’而且是开启了一代文风的小说家”,一方面又指出他的《永别了,武器》“不能说是非现实主义的”。③当然还有第四种折衷的意见:海明威“不拘泥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属于任何现代主义流派,而是兼采各家之长,自成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方法和艺术风格。④  相似文献   

20.
无名氏小说创作特色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名氏在小说创作上极力突破传统艺术的苑囿,综合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创作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五彩斑斓的诗情画意。他展现的“诗情”是抒情诗、叙事诗和哲理诗的交融,他描绘的“画意”是写意画、写实画和印象画的合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