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信息系统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对信息系统的评价应从三个角度考虑:(1)从信息系统主体即系统的建造、运行、维护和管理的角度评价,(2)从信息系统的客体即用户的角度评价;(3)从信息系统的环境即系统外部社会的角度评价。本文提出了由20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简单易用的“多因素加权平均法”评价方法以及“层次分析法(AHP)”评价方法。论文介绍了这两种方法对我国宏观信息系统的评价。  相似文献   

2.
企业信息系统项目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究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本文分析了企业信息系统项目评价的特点,提出了在系统建设的各阶段对信息系统建设评价的必要性和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并建立了评价过程的理论模型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分阶段建立信息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了每个阶段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建立的目的和作用,并简单介绍了评价方法和技术。其中实施前评价指标体系和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体系是作者在这个方面所做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针对外包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价问题,从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两个方面提出了信息系统脆弱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给出外包信息系统脆弱性评价流程,构建基于技术脆弱性和管理脆弱性的二维评价矩阵模型。最后通过一个制造企业的电子商务外包案例说明该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建立用于评价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应用该模型对南京物流信息系统进行综合评价,其目的是评估出系统的合理性程度。该模型可为系统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并能在评估过程中找到各系统要素的不足之处,为系统改进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我国企业信息化效益的阶段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比已有的信息化评价体系,通过把企业的财务和其他关键方面进行综合,根据信息系统实施的特点,分阶段建立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对企业信息化效益进行客观评价。  相似文献   

6.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和模糊评价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信息系统供应商评价难以量化、主观性强的问题,本文将模糊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结合,提出了一个多级综合模糊评价模型.模糊性和模糊评价的群体决策思想弥补了决策行为的个人主观性,使评价更能接近实情.最终通过算例得到一个模糊评价数组作为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7.
当前信息系统内部控制缺乏系统性,对信息系统战略规划等方面的风险也缺乏可操作的控制方法。本文依据系统控制理论,在风险导向控制的原则下,按照目标驱动的逆向操作方法,构建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框架。该框架涵盖了与信息系统相关的多层级的控制目标和控制要素,通过对内部控制目标自上而下的过程分解和自下而上的控制评价,实现从内部控制的总体评价到具体信息系统控制过程风险评价的转换,并在系统管理中实现控制、评价、纠偏、控制的完整循环,保证内部控制的系统性和内部控制评价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4.0的到来,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制造企业都在建设大量信息系统,但系统建设完成后实际应用情况如何,大部分制造企业无法作出合理的评价。文章以T公司生产执行系统(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MES)为例,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系统应用后评价的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和评价集,得出系统应用后的分值,判断出系统目前的应用情况,为制造业其他系统应用后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会计信息系统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会计信息系统(AIS)质量直接关系到信息技术条件下会计工作的质量。本文设计系统化的AIS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实现对指标从定性评价到量化评价的模糊映射,为评价AIS质量提供一种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0.
实时交通信息诱导下的出行模式及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往针对交通出行信息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静态交通网络上,而很少研究实时出行信息诱导下驾驶员的动态行为反应.该文研究交通信息诱导下驾驶员的动态行为反应和交通网络上的非均衡交通演化,并在此基础上评价了出行信息系统的效益.首先建立了3种情况下的交通出行行为:正常交通情况下驾驶员的路径和出发时间选择行为;交通事故发生后驾驶员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无形资产组合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的组合系统包含了充分反映其核心竞争力的信息,因而可以探讨企业无形资产价值组合系统的形状与分布,井对其进行分析和整体计量,以此来评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基于企业所有无形资产的整体视角.同时考虑了无形资产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匹配问题,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列出了7项有代表性的企业无形资产,设计了反映企业整体无形资产价值的三维空间系统,在3个维度上建立7个无形资产价值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用模糊评价法对每个无形资产的3个维度进行评价,由此确定各项无形资产在其价值空间中的定位和分布,用求矢量和的方法得出企业核心竞争力.最后用实例进行演算.  相似文献   

12.
一种基于证据理论的动态综合效绩评价实用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针对一体化管理体系综合绩效的多指标、多层次、评价标准模糊,且属性复杂等评价特点,建立了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基于证据理论的动态综合模糊评价方法;给出了具体的评价步骤;按指标属性将评价指标区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对各指标进行量化、一致性和无量纲化处理;从评价体系准则层开始进行动态立体综合评价;逐层合成综合绩效值.最后通过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核心技术,其实质是建立各评价指标与可持续利用等级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其中如何合理确定各评价指标的权重是目前研究的难点.提出了用加速遗传算法优化识别判断矩阵群体的Hadamard凸组合矩阵所对应的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并改进理想区间法的系统评价新方法(GD-IIM).GD-IIM直接由评价标准样本数据驱动,利用全部隶属度值信息计算可持续利用评价等级值,避免了应用最大隶属度原则进行判断所可能造成的失真,提高了评价精度.用GD-IIM评价黑龙江省14个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结果说明,GD-IIM直观简便、通用、精度高,可在实际系统评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德昌 《管理学报》2011,8(5):640-647
评价的本质是选择,选择的基础是"势",即信息量或信息势。所以,有效评价的基本机制和原则就是"生产最大的评价信息量、营造最大的评价信息势"。由于构成数学群的对称性结构具有最大的信息量及最大的信息势,因而,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研究评价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就是根据不同的管理环境和时代,寻找一组多元对称的指标,使这些指标构成具有数学群结构的指标体系,才能使复杂管理实践的理论评价成为有效的和科学的。由于中国管理情景下的"文化纠结"的复杂性超过了西方"线性独立"文化的复杂性,所以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评价研究,将具有包容西方管理实践的普适性。  相似文献   

15.
陈洪海 《中国管理科学》2022,30(11):149-158
评价指标间信息重叠高会扭曲评价结果,而已有研究主要基于一个指标与部分指标间相关性降低指标集的信息重叠,指标剔除多且信息重叠降低得慢,极易导致评价信息过度损失。为此,本文首先引入取样适切性量数(MSA)表示一个评价指标与其余全部指标间信息重叠水平,引入KMO检验统计量表示一组评价指标整体信息重叠水平。在此基础上,依次剔除MSA值最大指标,直至剩余指标KMO值不高为止,快速降低评价指标集整体信息重叠。之后,通过剔除偏相关水平高的任两个指标中MSA值较大的一个指标,避免个别指标间信息重叠水平较高。最后,与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信息重叠指标筛选方法对比表明:本文方法降低指标集信息重叠效率更高,评价信息损失更少;既不会误删信息重叠水平低的评价指标,亦不会误保留信息重叠水平高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集对分析方法建立了维修保障系统效能多指标评估模型,以定量的结果对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进行综合评估,并与层次分析法和突变评价法的结果进行比较,结论一致.为维修保障系统效能评估问题寻求出一种新方法,其评估结果可为决策提供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建立了低碳经济背景下的铅锌企业低碳生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同时结合BP网络和DS证据理论的优点与最新研究成果,提出了我国铅锌企业低碳生产水平的DS-BP评价模型。实证检验表明:该模型具有很好的有效性和普适性,能有效避免和改善现有其他评价方法难以面对的信息残缺、信息模糊和信息容错等问题,从而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较好地解决了铅锌企业低碳生产水平评价问题,为铅锌企业低碳战略的制定及实施提供了一种有用的分析工具和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An optimal and integrative tsunami warning system is introduced that takes full advantag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GIS) in monitoring, forecasting, detection, loss evaluation, and relief management for tsunamis. Using the primary impact zone in Banda Aceh, Indonesia as the pilot area, we conducted three simulations that showed that while the December 26,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claimed about 300,000 lives because there was no tsunami warning system at all, it is possible that only about 15,000 lives could have been lost if the area had used a tsunami warning system like that currently in use in the Pacific Ocean. The simulations further calculated that the death toll could have been about 3,000 deaths if there had been a disaster system further optimized with full use of remote sensing and GIS, although the number of badly damaged or destroyed houses (29,545) could have likely remained unchang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