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大海是古英语文学中最突出的大自然意象,古英语英雄史诗、宗教诗篇和抒情诗歌都对大海进行了杰出描写,赋予了它深厚意蕴,使之成为盎格鲁-撒克逊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古英语文学中大海的象征意义根源于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生活和日耳曼、基督教两大传统.基督教和中世纪文化与文学的寓意传统赋予了大海特别深刻的象征意义,使海上航行成为人类寻求精神救赎的寓意旅程.  相似文献   

2.
《贝奥武甫》是一部由基督教僧侣在保留原本的古日耳曼英雄事迹的基础上加入宗教因素的史诗,不仅展现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神话意识、宗教意识、世界观以及伦理道德,也深刻地表明了贝奥武甫是一名基督教传统下的古日耳曼英雄。  相似文献   

3.
以盎格鲁——撒克逊时期文明是塑造现代英国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前提,在详细分析古英语拼写和发音基本规律基础上,提出古英语语言文学研究有利于促进对英国文化发展的根本性把握。  相似文献   

4.
阎照祥编著的《英国史》、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是近来问世的英国史研究的新成果。两部史著都是具有创新点的佳作,在编著体例、选图、注释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上,两史作也有不同的观点。当然,两部史著尽管存在些微不足,但并不影响它们是极为成功的英国史研究著作。  相似文献   

5.
英国是在外族入侵不列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其"等级君主制"形成前的1700多年里大致经历了公元前5世纪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入侵不列颠;公元10世纪统一国家的形成;1066年位于欧洲大陆诺曼底的公爵威廉率军入侵;从威廉二世到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的社会改革;1295年英国议会形成等历史阶段,从而使英国政体从"贵族民主制"演变为"等级君主制"。  相似文献   

6.
英雄史诗《贝奥武甫》代表着英国古代文学的最高成就。早在第六、七世纪,它就以口头形式流传于日耳曼民族聚居的北欧沿海。盎格鲁·撒克逊人入侵不列颠以后,它随着征服者的足迹来到新的土地开花结实。如果说英国民族是一个“舶来的民族”,那么,《贝奥武甫》就是一部“舶来的史诗。”今天我们读到的本子是1000年左右写成的。这时候的不列颠与三百多年前已大不一样:以异教思想为主导的氏族制度已经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督教经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英国史”的研究领域,并提出撰写这一历史的思想体系。“英国”这一词是我们经常使用的,但作为一个统一体的历史而言,我们几乎,或完全没有“英国史”可言。在标名为“英国史”的教科书中,一般说来,绝大部分是(实质上完全是)阐述“英格兰”文化和领域内的社会和政治;其他有关“英国的”领域和文化  相似文献   

8.
康拉德.拉塞尔是英国研究16世纪和17世纪的历史学家,尤其是对英国内战的研究。他认为英国内战是一次叛乱,英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是短期因素,英国内战前并不存在社会分裂,查理一世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消极被动的角色。他从大不列颠的角度分析英国内战,反对盎格鲁中心论,从国王查理一世试图统一大不列颠群岛的宗教角度对内战中的宗教问题做出新的解释,并认为英国内战在英国历史上并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国封建化进程已经产生并获得了较为普遍的发展,盎格鲁—撒克逊时代早期土地为公社公有制度逐步为封建私人占有制度所取代.自由农民或因国王赐地而丧失土地,或为寻求安全“委身”于领主而交出土地,经济上、人身上依附于领主,或因在司法上受封建主的审判降低了身份,农民的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普遍加强.  相似文献   

10.
语言学家在关于什么是人类语言的普遍性、共性和不变性的问题上广有争议,但他们一致赞同:语言的许多方面是处于变化中的。英语亦如此,但在不同时期变化的速度有所不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五世纪初,一些名为盎格鲁—一撒克逊(Anglo一Saxon)的日耳曼部落入侵英格兰。以后,他们的语言取代了当地凯尔特人(Celts)的语言。这种不断受凯尔特语、拉丁语和斯堪地纳维亚语影响的语言最终被确立为古英语(OldEnglish),也称作盎格鲁一撒克逊语。从英语”English”一词可见其来源:Eng来自Angles,意同。盎格鲁”,ish意为“属于”,合起…  相似文献   

11.
运用后殖民主义批评理论解读莎士比亚的收山之作《暴风雨》,力求通过剖析文本中呈现的野蛮化他者和种族自恋的对比性写作,揭示文本中潜藏的殖民思维。指出《暴风雨》为盎格鲁·撒克逊种族神话奠定了种族自恋、丑化土著、面向海外的基调,并对后辈作家将帝国话语与白人神话联系在一起的殖民想像提供了生动指向。  相似文献   

12.
英汉谚语文化涵义对比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谚语是“民族之明镜”,是一个民族智慧的精华所在。英汉谚语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英汉谚语具有一定的共性:群众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同时又有各自的特性:民族性和地方色彩。研究英汉谚语的民族特点和文化涵义差异及影响谚语理解的因素,可为英汉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一定便利。  相似文献   

13.
文化空缺词汇指的是只为某一民族语言所特有 ,具有独特的文化信息内涵的词汇。英汉两个民族由于宗教信仰 ,政治制度以及人文历史等方面的不同。在文化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文化空缺。这给英汉翻译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通常 ,在处理英汉文化空缺词汇互译时 ,可以采用音译法 ,改编法 ,译借和语义再生法。  相似文献   

14.
英语谚语:来源、特点及翻译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解和翻译英语谚语是了解英语民族和文化的重要渠道。英语谚语主要来自民间、古典文学作品和外来语。英语谚语历史悠久,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思想性。英语谚语的翻译方法包括直译、意译、直译兼意译及释译,无论采用哪种翻译方式,都要结合翻译的文体、语体及文化背景情况,比较英汉谚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英汉语中的数字符号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文化的烙印,并呈现出诸多不同的所指和能指,而这源于许多不同的因素,如民族心理、民族历史、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汉语数字符号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与英语对应物有相异之处,造成了在英汉互译时,译者应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方能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英语课堂环境下激发学生动机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进步,英语对于中国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尽管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英语的重要性,但英语教育本身仍处于困境中,而使英语教学陷入困境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动机的缺失。因此对于动机和动机激发策略的了解是帮助教师激发学生大学英语学习的动机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都包含有大量的习语。英汉习语都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且含有特殊意义的固定词语组合,在结构和语义上有其特殊性。本文分析了英汉习语的语义关系特点,追溯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形成根源,以达到提高我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8.
称谓语是交往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英汉称谓语由来已久.中西方学者都侧重对各自语言中的称谓体系的研究和概括,并认为称谓语有一些普遍的语用功能.但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称谓语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从英汉语文化差异的角度对英汉称谓语的普遍语用功能进行比较,揭示英汉称谓语语用差异,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英、汉民族分属东西两大不同文化体系,由于种种原因,长期来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意识,使得英、汉语的写作章法各不相同.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生意识到这一差异,在英语写作中,避免汉语思维模式的负面转移,尽可能用英语的思维模式来布局谋篇,才能写出比较地道的英语文章.  相似文献   

20.
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英、汉语言各自独特的亲属称谓体系 ,显示出两种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旨在从社会学、历史学的角度 ,探讨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产生差异的社会、历史渊源 ,研究比较其深层文化内涵。指出这种差异的产生与社会性质、政治与经济生活、以及伦理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有助于英、汉语言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多一些沟通的成功 ,少一些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