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本文认为,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一文表现了一种悲凉美,而在趣味上,与老舍《济南的冬天》一文中所展现的俗趣不同,《故都的秋》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雅趣和俗趣的交融,但这种交融并没有贯穿到全文之中,在某些地方雅趣超过了俗趣。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文学中雅与俗的对立早已存在,二者之间又有着必然的联系,雅文学虽然占据着文坛的主导地位,但它的弊病也是显而易见的,雅俗文学在审美情趣上的分野,显现着不同文化层次上的追求。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是创作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3.
寒山子是一位以通俗名世的唐代诗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文人化诗僧.他的诗歌,以俗为主,既俗且雅,雅俗并重,从思想情趣到表现形式都兼具俗与雅两种要素,是僧人诗歌从传教布道转向抒写性灵、自村野民间步入高雅殿堂这一过渡时期的诗歌形式.  相似文献   

4.
5.
本文从创作的雅俗方式视角分析张爱玲小说,认为张爱玲小说首先关注与市民大众的阅读沟通,其作品以写"世俗"生活为主,接近通俗文学文体和载体,流行于市民之中,即写俗近俗通于俗.但她并未沉湎于"俗",而是在"俗"的基础上,化入她独到的才情哲思,终于使作品能从俗中见雅,有时能以俗为雅,显示出独到的创作路子,也代表了现代高雅文学适应文化市场时所表现出的成熟姿态.张爱玲作品对当下文学文艺和文化发展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代小说被轻视的历史境遇实质是权力文化和文人文化对民间文化排斥的结果,表明了广大庶民在政治、经济不平等之后的文化不平等的历史事实。小说观念上,因其远离“大道”和“街谈巷语”而被权力文化与文人文化分别从政治、道德层面和艺术层面排斥。在小说主题上,其“忠义”的政治倾向其实并不一致。忠是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意识的伦理化,义则是个体化的人格境界。后者往往构成庶民社会破坏社会既定秩序的道德依据。小说内容的传奇性是以庶民的“尚奇”意识为导向的,是其对自己存在状态的一种人生物想和心理体验。由神怪、侠义、公案、性爱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奇物、奇人、奇事、奇情不仅是庶民的道德需要,也是审美需要,完整地体现了庶民社会的宗教、道德、政治和婚爱价值观。以奇为是的叙述显示出古代小说美学形态的幼稚和商业机制的早熟。而叙事的大团圆结局与其说是一种审美原则,莫不如说是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庶民世界观。  相似文献   

7.
对于渤海与高句丽的相互关系,中外学者观点分歧很大。根据中外史书的记载,渤海的建国者与渤海国的统治民族为粟末,属于肃慎族系,而高句丽则属于秽貊族系。渤海族与高句丽族属不同。同时,渤海族在生产方式上亦与高句丽不同,前者以农为主,兼营家畜饲养、渔猎,后者则农业与渔猎并重。这进一步导致二者在饮食、服饰、居室与城池建造、婚丧、习俗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并无沿袭之处。这些再次证明渤海国并非高句丽的继承国。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切中现代生活世界最大的现实。日常生活被全面异化是现代性问题中不可回避也是最为严重的问题。列斐伏尔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他对日常生活进行了多层面的批判,这其中就包括节日的批判研究,而且他把对日常生活的革命寄希望于节日的复兴,从而创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9.
民间信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神庙、祠堂,泛神崇拜下的诸神灵,保留在百姓中间的日常生活行为和禁忌外,最能反映其特色的就属于民间信俗相关的民间故事和民谣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民间故事和民谣是百姓中最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作品,大多反映的是当地的风土人情,在顺德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和民谣里,最能够反映民间信俗的是神鬼故事、风俗传说和民谣三大类,它们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顺德民间信俗的民间文学。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词作中存在"雅俗并存"的特点,其雅词历来受到很高的评价,这类词严格遵循着"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传统,温柔敦厚,委婉含蓄,其中不少词寄托着作者宦海浮沉的身世之感.其艳词大多比较直率大胆,明显受到南朝乐府民歌和梁陈宫体诗的影响,下笔相当开放.欧阳修词作中这种"雅俗并存"的特点,与他所处的特定的时代文化氛围及他本人传统的词学观有很多关系.  相似文献   

11.
大众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大众文化以其绝对的优势销蚀着道德生活以及道德教育的意义,并在这个过程中瓦解着人们对可能生活的终极意义的追寻,从而失去了道德精神和信念,失去了对德性品质的培养。文章在对以娱乐和消费为主要特质的大众文化的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道德生活与道德教育的冲击和挑战。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中国文学的雅俗之辨与雅俗合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雅俗文学以作者身份为区分标准,中国现代雅俗文学则应以文化标准加以辨别。从文化人性的角度看,20世纪的雅文学表现更多的是社会人性,俗文学更多的则是自然人性。因此,雅俗之别在于人性,即人在文学中的地位如何。虽然20世纪雅俗文学有明显的区别,但总的趋势是互为渗透和走向合流。  相似文献   

13.
法谚是生成并通行于大众中的有关法律的民间用语形态,属于俗文化范畴。在文化或观念的传承上,法谚比同属俗语的歇后语、惯用语要深入或深刻,比雅语的成语要细微。法谚之民间形态的根基,是大众法律生活道理与经验的总结和传授的需要。法谚所反映的法律生活的范围是比较宽广而全面的,囊括了当时社会法律生活的基本领域和主要的法律现象。法谚与法律的关系密切。它们基本上渊源于法律的规定、原则和精神,至少是与其密切相关。法谚与其他谚语关联甚紧,后者对其起支撑、加固或强化作用;法谚有时也衍化为外围谚语,进一步表达一种日常生活道理或经验。从法学、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的学科交叉角度,对法谚进行研究是有重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大众文艺精神取向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0年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机制发生重大变革,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商品经济意识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国当代文学艺术随之急剧裂变,呈现多元化走向,形成精英文艺、大众文艺、主流文艺三板块交叉发展的格局。尤其是大众文艺迅猛发展,成为学界瞩目的文学艺术潮流。因此,学界加强了对大众文艺的研究并提出众多的评判标准。从精神取向角度来看,1990年代大众文艺起于消闲娱乐,于中暗含“意义”与“精神”以及某种乌托邦因素,具有世俗关怀意识、灵与肉的变奏、寻找精神家园、表述现代人精神痛苦等人文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5.
田欢 《兰州学刊》2006,(3):75-77
本文描述了视觉艺术的特点,即以各种不同形式的图像构建起一个立体图像世界,以图像活动的形式与日常生活体现出互相渗透、互相建构的关系。对视觉艺术的强调是因为大众文化语境下艺术创作视觉化转向已是一个显在现象,因此,此时研究视觉艺术特征及规律的问题似乎更具当下意义。  相似文献   

16.
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都是现代文明的产物,都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解放的历史必然性与进步性的表现,但都同时存在不可忽视的享乐主义倾向。然而只要充分发挥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香港大众文化与内地大众文化的优势互补,随着香港回归带来的双方交流的更加密切,香港与内地的大众文化一定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共造中国大众文化的辉煌  相似文献   

17.
试论流行短语的生成渠道及其语用效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全  徐瑾 《北方论丛》2003,(3):104-109
社会的发展变化必然引起词汇的变化,而词汇的变异常常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它记录着人类生活的发展变化和观念的递嬗更新。改革开放以来,流行词汇大量涌现,成为人们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比较全面地认识流行词汇中的流行短语,本主要从语用的角度,考察分析了流行短语的五种产生渠道,并从内部构成的修辞性理据和运用中的修辞性效能两个方面描写和阐释了流行短语的语用效能。  相似文献   

18.
新媒体流行文化将受众建构成"媒介真实"里各种可能的关系主体与利益主体,影响其生活观念、身份认知、社会态度、实践行为、社群关系和共享信仰,带来受众意识形态认知被代理、社会共同体关系与意识形态实践秩序被解构、信仰取向异化、社会共同基础弱化等潜在问题与风险。以"良善意志"参照系建构、"实用美德"建设、"主体间关系"平衡等显性操作,强化新媒体文化中意识形态共识的认知理性、实践理性和价值理性,突破意识形态问题的惯常认知心理框架与隐性线路,妥善消解其潜在的矛盾与风险,亦可为新时代互联网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与治理提供一种新思维。  相似文献   

19.
本文比较全面、系统地综析了 2 0世纪宋元平话的发现经过、存在价值与研究状况 ,并指出了宋元平话研究的缺欠 ,展望了宋元平话研究的走向  相似文献   

20.
投资者具有流动性偏好,其产生的原因在于基于时间的先后产生的现金偏好和由于不确定性产生的现金偏好两个方面。对于具有流动性偏好的风险规避的投资者而言,在β<1时股票价格会高于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对股票的估价。具有流动性偏好的风险规避的投资者会采取套利的策略,买进该股票,导致证券市场上对β<1的股票的需求增加,使得β<1的股票价格上升,从而在价格上高于传统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下的价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