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8 毫秒
1.
央视在"5.12"抗震救灾报道中,实现了媒体的本位回归;报道速度快、时效性强;媒体高度重视、重磅出击;消息来源多元化;报道内容体现人文关怀等方面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媒体对重大灾难事件报道应急能力的新突破,充分反映出我国新闻报道改革的进步与成熟。  相似文献   

2.
选取在中国媒体具有标杆和代表意义的《南方都市报》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真相难求源于调查性报道的缺失,而在此种情况下,以南都为代表的责任精英媒体选择了用时评来替代调查性报道的部分监督功能,但没有真相的评论很难形成理性讨论,因而媒体回归独立调壹,乃是对公共事件进行监督报道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媒体艾滋病报道中的话语修辞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受众对待艾滋病的态度长期以来受媒体的影响很大。文章认为,我国早期媒体报道修辞方式,总体趋于保守、封闭,担心新闻报道会抹黑国家、政府形象,引发社会动乱,报道修辞的着眼点往往是隐匿某些情况,这不利于百姓正确、科学地面对疾病。在今天信息公开的社会背景下,媒体仍需要讲究修辞敏感性。只有及时沟通信息,尊重当事人隐私,监测疫情变化,排除社会隐患,才能达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我国媒体气候报道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气候变暖带来的全球性影响不断加深,世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度的日益提高,我国媒体的气候报道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类媒体从气候报道的数量、报道的主体到报道模式都取得明显进步,在表现手法上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本文在总结媒体气候报道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气候报道的作用和价值属性,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  相似文献   

5.
当前 ,各种媒体对审判的报道铺天盖地 ,但媒体误读现象经常发生 ,既影响舆论监督的客观效果 ,也对审判活动的独立性造成妨碍。本文分析了审判报道中媒体误读现象产生的主客观原因 ,并对其后果及如何约束、防止媒体误读现象提出了初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错综复杂。作者自建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语料库,并基于Fairclough三维分析框架,用James Martin评价理论中的态度系统梳理语料库文本,分析其中态度词汇的评价意义分布特征,研判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的态度趋势。研究发现:欧美媒体涉华疫情报道态度褒贬不一,其中消极评价话语偏多。这种他塑的中国形象建构与欧美国家的意识形态、利益关注,以及新闻传播者的价值观念、话语角色认知密切相关。因此,中国官媒及自媒体有必要提升对外传播效能,关注新闻受众的阅读态度,从而有效展示中国的积极形象。  相似文献   

7.
尽管艾滋病给我国留下了足够的预警时间,但仍然形成了今天在我国局部地区流行的困局。除了政府公共卫生管理方面的有关政策值得反思之外,中国媒体在相当长时间里对艾滋病的漠视或基于意识形态的、道德的艾滋病形象建构方式,也是公众警惕性丧失的原因之一。从1981年世界首例艾滋病人死亡到2004年的24年时间,《人民日报》有关艾滋病的报道,为我们提供了媒体如何向公众预警的多方面的教训和经验。  相似文献   

8.
西方媒体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多,其对华报道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通过EBSCO数据库,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法对新世纪初西方主流媒体的代表《纽约时报》和《时代》周刊的对华报道进行关注度、内容和倾向性分析,可揭示西方的中国国家形象变化曲线及变化原因,利于探索媒体语篇、意识形态和国家形象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就是指通过反复播出某类新闻报道,强化该话题在公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近年来.西方媒体在涉华报道中设置了一个个符合其国家利益的议题,内容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在涉华议题越来越多地成为国际报道热点的背景下,国内媒体如何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提高分析、判断西方媒体新闻的能力,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一直是中国社会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特殊在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文化传统。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在高等教育改革逐渐显露其效应的时候,大学生这一群体得到媒体越来越多的关注,媒体对大学生的报道也呈现出多元的状态。本文即通过内容分析的方法探究上海媒体如何呈现大学生的形象,上海媒体在对大学生的报道过程中是不是会受到某些框架的影响,以提示人们在认知大学生形象的时候应更加谨慎地处理媒介的报道意见。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大"三个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后,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和解读,《光明日报》作为主流媒体如何从众多媒体中脱颖而出?每日头版专栏的典型报道便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大法宝,报道先声夺人,精神具象落地,评论深度解读成为烘托典型报道的有力因素。同时,典型报道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也需要主流媒体对自身的报道路径做出正确有效的应对。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量研究的方式,以美国《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和英国《泰晤士报》、《卫报》四家西方主流媒体有关我国5.12汶川特大地震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报道主体、报道视角、报道体裁及报道态度方面进行定性对比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钓鱼岛争端的舆论战中,美国主流媒体对钓鱼岛争端的报道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然而,美国主流媒体并未能在争端报道中恪守新闻专业主义,其建构的钓鱼岛媒介镜像潜藏着新闻偏见,影响了国际受众对钓鱼岛局势的认识。本文主要从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出发,综合分析钓鱼岛媒介镜像失真的各方面原因。  相似文献   

15.
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对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产生了显著的负向影响,其报道镜像囊括了中国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历史等方面,表现于微缩层面的“中国防疫”“中国倡议”“中共党史”“国家形象”等。“恐中”报道的底层逻辑建立在丑化、贬损中国形象的基础之上,具体表现为黏附时代议题的新闻炮制、冠以“正名”的意识形态内容嵌套、扩大“恐中”传播的措辞加工、强化“恐中”传播的“媒体联盟”等。审视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镜像表现和内在逻辑,目的在于从聚焦并澄明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具体内容出发,揭破西方主流媒体“恐中”报道的存续逻辑,“有的放矢”推进内生性新闻报道和充实国际话语传播场域,形成内外双向一体化格局的中国形象的国际认同建设进路,共促新形势下国际认同建设取得实质化成果。  相似文献   

16.
基于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1—2019年的财务数据,研究媒体负面报道、内部控制与审计收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媒体负面报道越多,审计师收取的审计费用就越高;高法律环境下审计师由于负面报道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而在低法律环境下二者关系并不显著;对内部控制越薄弱的企业,审计师会收取更多审计费用;内部控制对媒体负面报道与审计费用正向关系起到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17.
业主维权行动是中国城市市民公共生活的组成部分,已成为媒介报道的重要题材.争取媒体支持和报道,是业主维权的有效策略.媒体对业主维权行动进行报道时,普遍采用了公民权利政治的报道框架,着力于维权业主的主体形象建构,表现维权者的理性特征,持有倾向性的情感因素.  相似文献   

18.
针对人口发展的新特征、新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二孩”政策。政策一经出台迅速引发了中外媒体与民众的广泛关注。本文选取《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关于“全面二孩”政策的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力度、报道体裁、报道议题、关键词描述、消息源等内容进行分析,同时总结了中外媒体在“全面二孩”政策报道中的特点,希望能对中国今后的政策报道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9.
北极是全球资源的宝藏地带,聚集了人类共同的利益关切与未来走向。但是,随着北极的资源、区位等优势越来越凸显,由此而来的摩擦和冲突也越来越多。通过梳理2012年5月以来CNN、BBC、RT、CBC和CCTV五大国际媒体新闻网站中涉及北极冲突的357篇英文报道,对其中呈现出的冲突新闻事件进行了全样本分析。由此,提出了以下北极冲突的解决路径:媒体应促进北极地区形成多元化安全共同体与多边谈判机制;真实报道当地居民生存状态,以及持续关注环境问题。中国媒体应积极参与有关北极地区冲突的客观报道,帮助政府和公众更好地认知北极地区争端,为中国在北极地区相关议题中的话语权和应对能力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