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 《盘王歌》是粤北地区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首勉语瑶族传统民歌,是瑶人“打幡拜王”时必唱的歌谣.由于瑶族法事仪式内容不完全相同,《盘王歌》分为“还大愿”用的三十六段歌词(名为“大歌”)和“还小愿”用的二十四段歌词(名为“小歌”或称细歌).两者歌词不同,但七段插曲基本相同.这首歌是由女歌手(俗称歌(女麻))专唱,随法事的进行结合其分段而唱,以娱神乐众.它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内容纯朴和富于想象力,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盘王歌》的产生和流传,与瑶族所处的山区自然环境、生产斗争、生活习俗,以及瑶族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密切相连.  相似文献   

2.
<正>由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李默、林炳熙与广东省乳源瑶族自治县盘才万、房先清共同收集编注的《盘王歌》一书,最近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盘王歌》是粤北地区历史悠久、广为流传的一首“勉语”瑶族传统民歌。该书反映了瑶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介绍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界的认识,以及传播生产、生活知识的方式,反映了瑶族人民勤劳勇敢、热爱乡土的民族感情。  相似文献   

3.
隋唐广东瑶族分布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瑶族居住广东,历史悠久,分布甚广。长期以来,对于瑶族在广东居住的历史状况,人们均认为,是“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粤三省的边境的(1963年《广东瑶族历史状况》)。”本人于1979年在《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1979年《学术研究》第3期)中提出:“隋唐之际,粤北早已有瑶族居住”,“其先民在秦汉之际已居住岭南粤北”(见拙文《岭南瑶族来源的探索》,1983年《求索》第4期)的看法.经过几年来的讨论,持此看法的同志逐渐多了起来。如《广东少数民族·瑶族》(1982年广东人民出  相似文献   

4.
越南是除中国之外瑶族人口分布最多的国家,据1999年越南第三次人口普查统计,越南有瑶族620538人。世界各国的瑶族都是从中国迁徙去的,而且大部分瑶族是从中国进入越南后才迁徙到东南亚和欧美各国的。但瑶族什么时候从中国进入越南,中国与越南的正史及地方志都没有记载,中越两国学术界对此也有不同的看法。文章从瑶族信歌、祖图等民间文献切入,展开探讨,认为瑶族进入越南的时间是明代初年。同时,历史上瑶族迁入越南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从明代初年起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直不断有瑶族迁入越南。由于瑶族各支系进入越南的时间先后不同,所以,在越南,不同的历史时期,瑶族的分布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千百年来不仅在我国的汉族地区广为流传,而且在边疆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很深的影响。单就广西壮、瑶地区而言,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瑶族的《盘王歌》和信歌中都有关于“梁祝”的歌词,壮族情歌中也常出现“要学山伯和英台,生生死死也成双”等诸如此类的词句。然而,正如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杜勃罗留波夫所说:人民的文学创作“有时编造新的,有时把从前编的加以改编,使其适应于自己当前的情况。”(《杜勃罗留波夫全集》第一卷,第523页)壮、瑶人民结合自己特定的社会生活,从人物形象到语言风格,从情节处理到环境描写,对原“梁祝”故事进行了大胆的加工改造,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梁祝”故事在流传中的这种变异,是与古代壮、瑶地区特定的政治制度、经济条件、文化传统、生活环境及人们的心理素质有密切联系的。本文力图就其变异的历史根源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6.
从瑶族神话传说看古代瑶族哲学思想●文丰义盘福东瑶族,分布在湘、粤、桂、滇、黔五省(区)的部分山区,大都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因而“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谚至今还在流传。瑶族人民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苦于历史上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相似文献   

7.
壮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也是一个富有道德精神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发展过程中,壮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哲学,并产生了自己的伦理哲学经典──《传扬歌》。这部伦理哲学经典约形成于宋明时期,主要流传于红水河流域的壮族地区。它用质朴的民歌语言,全面地唱说了壮族劳动人民的基本伦理思想,以及从社会到家庭各个不同层次的道德规范。正因为它的中心旨趣是阐扬做人的道理,为世人指明方向,故题为《传扬歌》。壮族人民长期以来广泛传唱《传扬歌》,以它作为本民族的伦理教科书。歌中所阐述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普遍成为壮族群众为人处世的准则和评理断事的依据。《传扬歌》是壮族人民道德哲学思  相似文献   

8.
读了《粤北瑶族历史的一些资料》一文(见《学术研究》一九七九年第三期),有些不同看法。认为要解决粤北瑶族来源的问题,必须先解决瑶族的原始居地问题。但是,由于瑶族历史悠久、迁徙频繁、居住分散、语言复杂、称谓颇多,造成我国史籍记载较为混乱,给研究这一问题的民族史学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史学界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源于“长沙、武陵蛮”,原始居地在今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也有人认为在湖南的大部分和湖北、四川、贵州、江西、安徽、陕西等省的部分地区①;另一种认为源于“五溪蛮”,原始居地在今湖南、贵州之间②;第三种意见认为源于“山越”,原始居地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和南京十宝店(一作  相似文献   

9.
1980年,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伊斯坦布尔大学穆哈热姆·艾尔根教授,继前人第四次刊布了一本流传于我国古代西域和中亚其它地区名为《阔尔库特祖爷书》(以下简称《书》)的文学巨著。他还为这本书写了前言,并作了注释。不期而然,在我国哈萨克族民间,很久以来就流传着一个名叫《阔尔库特之歌》(以下简称《歌》)的英雄史诗。1982年它也被形之于笔墨,在我们新疆哈萨克文学丛刊《遗产》的同年第1期上披露了。《歌》与《书》在篇幅上虽然不能相提并论,但其内容的基本精神却如出一辙。因之,读  相似文献   

10.
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李旦与凤姣》广泛流传于桂西、桂中地区,几乎是家喻户晓,老幼咸知。其抄本繁多,有排歌体的,有勒脚歌体的,有的叫“李旦王”,有的叫“唐王歌”,有的叫“李旦与凤姣”。右江流域的“唐王歌”长达八千多行,还有专门演唱它的“唐王调”。此外,又有故事和师公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其内容和情节都大同小异。最近,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了壮文版长诗《李旦与凤姣》,这是壮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的新成果。本文拟对作品的历史来源、思想意义和艺术特点作初步的探讨。长诗以唐王朝宫廷斗争为背景,通过李旦遇难流落他乡及其与凤姣的爱情和为匡复大唐而率众起兵的故事,反映了唐代壮族地区的斗争生活,表达了壮族人民的理想和追求,歌颂了壮汉民族团结战斗的精神。其主要故事情节如下:  相似文献   

11.
云南出版的民族民间文学双月刊《山茶》1989年第4期,发表了由普米族歌手独几品初和阿格光布等演唱,由殷海涛(普米族)和杨增烈搜集整理的普米族英雄古歌《支萨·甲布》。这是一篇流传在云南省宁蒗县托甸、格瓦一带有较大价值的英雄古歌。此歌发表的整理稿共603行(序歌12行;正文分六节,583行;尾歌8行。)“序歌”中明确指出:主人公“支萨·甲布是普米族的儿子;支萨·甲布是普米族的英雄。”这位英雄的事迹,“像一颗发光的宝石,永远闪亮在普米人的心中。”歌颂这位古代英雄的《支萨·甲布》,是普米族人民用自己的艺术才能在漫长岁月里创造出来的。通观《支萨·甲布》这篇作品,可以看出它是民族文化互相交流、互相吸收的见证。为了证实这一事实,本文根据见到的有关资料,特作一比较,如有不当,请读者赐教。  相似文献   

12.
<正> 为进一步探讨瑶族历史,更充分地说明宋元时期瑶族已遍布于岭南地区,广东方面已作了初步的阐述,现就广西方面的情况进行探讨.《瑶族简史》称:“到了宋代(十一至十三世纪),湖南西南部的辰、沅、靖诸州及湖南南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的韶州、连州、贺州、桂阳、郴州等地,都是瑶族的主要分布地区,这时广西的静江府(桂林)所属的各县和融水等地区,也有瑶族的活动.”这一论断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3.
方言研究在广东具有悠久的传统。清代就有《广州话本字》(詹宪慈撰)、《客话本字》(杨恭垣撰),《广州音说》(陈澧撰)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潮汕十五音》等颇有影响的方言著述;20年代以后,关于现代广东方言的论著陆续面世,早期的如王力的《两粤音说》(1928)、孔仲南的《广东俗语考》(1931),较后的如黄锡凌的《粤音韵汇》(1941)、赵元任的《粤语入门》(1947,英语本)和《中山方言》(1948)、岑麒祥的《广州音系概述》(1946)等等,这些著述大都一反过去只着力于考证“本字”的研究旨趣,转而采用现代科学的语言调查方法来描写方言,把广东的方  相似文献   

14.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07,28(4):101-104
《野有死麕》是姑娘出嫁时的礼仪歌谣词,与婚礼仪式活动相辅相成。歌词含义极似今天楚地婚俗中流传的《劝嫁歌》和《哭嫁歌》,是《仪礼·土昏礼》所记载的先秦昏辞的民间通俗演绎。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以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流传于我国卫拉特蒙古人民之中的英雄史诗《江格尔》,最近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 《江格尔》是我国三大史诗之一(即《格斯尔》、《玛纳斯》、《江格尔》),也是蒙古文学三大顶峰之一。《江格尔》记载了卫拉特先民们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天才而艺术的认识,内容涉及到民族学、人类学、文化哲学、民俗学、历史学、语言学、文艺学、伦理学、美学等。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赤旗歌》(又称《红旗歌》)在东北乃至全国各民族抗日军民中广为传唱,成为抗日战士赴汤蹈火、英勇献身的强大精神武器.然而,《赤旗歌》并非东北中朝抗日军民首创,其国外渊源有迹可循,从"放送者"到"接受者"的传播途径颇为曲折复杂,同时在其流传过程中从歌词内涵到音乐形式均发生了很大的变异.因此,跨越国界、时空的《赤旗歌》既是渊源学的最好研究对象,又是反映20世纪上半叶国际共产主义理想所具有的强烈时代感召力以及音乐所具有的"世界性"的最好范本.通过对《赤旗歌》在抗战时期东北各民族抗日军民中的广泛流传及对其渊源的追溯,可以揭示中国朝鲜族抗日歌曲背后的文化现象及当时人们的文化意识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吴大顺 《船山学刊》2008,(3):162-165
“北狄乐”是汉唐时期北方鲜卑、匈奴、羌、氐、羯等各民族音乐通称。其发展经历了原创、交融、分化等历史变迁后,部分歌曲被改造提升,进入北魏音乐机关,成为祭祀、享宴、郊庙音乐的一部分。其歌辞为华语系统,部分继续在民间流传。其歌辞仍为鲜卑语。华化的这部分歌曲通过战争、外交、民间等各种方式流传到南方。在华胡音乐文化交流渗透中。“北狄乐”不断地被汉化。到唐代。其自身的鲜卑语系统已完全消融于汉语的音乐文化系统中。“北狄乐”入华。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华乐,进入华乐系统后。“北狄乐”的性质改变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关于粤北瑶族的来源问题,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广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于1963年编印的《广东瑶族社会历史情况》一书认为粤北的瑶族,并不是本地的土著,而是在隋、唐之际由于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才从武陵、五溪迁移到湘、桂、粵的三省边境的。“到了宋代,这个聚居中心又被攻击。在历代统治阶级不断追迫之下,瑶族长期迁徙流浪,星散各地。在明、清时,翻阅广东县志,在西江流域一带,每县均有一二至  相似文献   

19.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民族,她用神奇的想象,动人的歌声,记述了一个民族朴实凝重丰富的情感;瑶族又是一个有着古老历史的民族,她以古朴粗犷刚柔兼备的舞姿,原始遒劲清新的音乐表现了一个民族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个特殊的少数民族,强韧奋争,历尽艰苦,不停地迁徙,择山而居,创造了凄楚的斗争历史,也创造了奇妙的神话和对创世神灵的崇拜。为表达对神的虔诚,总是以幻想编织的歌谣,劳作演练而出的舞步,择日成俗地来表达民族的希望,“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瑶族跳神舞蹈《庆目母婆》则是其生动杰出的代表作,她用舞蹈语言和创世长歌与神对话,与远古对话,与本民族的祖先对话、与世界  相似文献   

20.
谈谈与《仓央嘉措情歌》有关的几个历史事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年青时期创作的著名“情歌”,不但是在藏族民间广泛流传和有巨大影响的文学作品之一,而且早被译成汉英等文出版,流传于国内外,成为享有盛誉的西藏文学作品之一。 在解放前和解放后,一些汉族学者对“情歌”进行了某些评论,对此我有所耳闻。特别是近几年,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重照祖国大地,民族出版社、青海出版社再次搜集整理、出版《仓央嘉措情歌》。这对继承藏族文学遗产和文学创作事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受到广大群众欢迎。但是,目前在文艺评论界,有部分同志对《仓央嘉措情歌》有些不同看法,提出了疑义。比如:在对近期出版的《仓央索措情歌》进行考察时,就其数量提出疑问,究竟是五十多首呢,还是七十多首?抑或是一百二十多首呢?甚至是三百六十首呢?……没有一个准。再拿仓央嘉措密传即《遍知阿旺却扎白桑布传》()中所记载的他的德行和道歌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