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论海洋管理     
海洋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综观历史和现实,海洋弱则国家弱,海洋强则国家强。21世纪海洋将成为世界矛盾和冲突的焦点,中国的海洋权益面临着严重挑战。中国的海洋资源丰富,而陆地资源逐渐枯竭,海洋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主要来源,海洋经济将成为中国未来的最大经济。因此,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建立有权威的管理机构,改变群龙管海的局面,设立“海洋国土节”,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强化海洋管理,增强海洋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视域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的国际海洋政治研究,主要散见于国际政治和国际法两个主要领域。前者主要包括海权理论与海权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主要海洋国家海洋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海洋安全及其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国际海洋秩序和国际海洋制度的研究;后者主要体现为国际海洋法发展的政治过程的研究、《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政治影响研究、岛屿主权、海洋划界及其争端解决机制问题研究。深化和推动世界海洋政治研究的学术自觉,尤其要加强国际政治与国际法研究的联姻,不仅有利于中国国际海洋政治研究学科的培育与发展,更有助于在现实层面构建中国的国际海洋战略,维护面临日趋严峻挑战的国家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3.
美国自喻为海洋国家,控制海洋不仅是保护其地缘政治和商业利益的需要,也是其称霸世界的手段。美国正倾全力转向大国竞争,美军从冷战后控制沿海区域和由沿海向陆地投送影响力转向既控制沿海,又主导大洋。从地缘政治和军事等方面考察,不论是美国的“印太战略”“海洋控制”,还是“太平洋威慑计划”和“分布式杀伤链”战法,都表明美国把与中国战略竞争的方向放在海上,特别是西太平洋。近代以来,中国遭受的帝国主义侵略大多来自海上。2012年,中共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15年中国国防白皮书强调,海洋关系到中国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因此,经略好海洋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大计。从时空上看,美国回归海洋控制与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正形成剧烈对冲。近年来,两国在东海、台海和南海的对峙背后是传统海洋大国与新崛起海洋国家在构建海上力量平衡的必然结果。在大国战略竞争的环境下,这场围绕海洋权益的博弈将决定未来两国关系走向与状态。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海洋事业快速发展。几十年的探索和改革逐步建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为海洋综合管理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初步建立健全了海洋法律体系,为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生态文明提供了法律保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维护海洋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妥善处理与有关国家的海洋问题。70年来,中国始终并将永远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相似文献   

5.
杨晓杰 《探求》2014,(3):89-94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作为一个祖国尚未实现完全统一、海洋主权与海洋权益正面临严峻挑战、海洋经济与海洋安全已关乎国家经济命脉和长远发展的发展中国家,要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就必须清楚我国海洋安全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威胁,并有针对性地采取应对措施.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全面深化改革重任的顺利完成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6.
岛屿被认为是近年来国家间海洋争议中最为棘手的问题之一,不仅表现在相关国家对于岛屿主权的争夺,还表现在海洋划界时有关岛屿划界效力的激烈争辩。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赋予岛屿同陆地领土一样的延展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功能,因此岛屿对于海洋划界会产生重要影响。鉴于岛屿在海洋划界时的重要意义,我国必须在东海划界问题上争取钓鱼岛主权,并利用钓鱼岛提出有利于我国海岸基线确立、大陆架划界、海域划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7.
中国海权内涵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在西方和中国对“海权”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中国自身海洋状况,对中国“海权”的内涵做了进一步探讨。从而得出,由于建立在法权基础上的海洋权益存在着现实困境,仅认为中国海权等于海洋权益是不够的,分析中国“海权”应有中国视角。中国特色的“海权”应是一个综合概念,是海洋实力(海洋硬实力和海洋软实力)、海洋权益(海洋权利和外围海洋权益)和海洋权力(海洋硬权力和海洋软权力)三要素的有机统一。其中,海洋实力是前提,海洋权益是目的,海洋权力是手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国“海权三要素”的内在关系,并对海洋权力从新的视角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正>海洋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第二空间,厦门大学杨国桢教授等著的《中国海洋空间丛书》于2019年3月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该丛书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维度,全面、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海洋空间、中国的海洋空间在哪里、中国海洋空间怎样演变、现状如何以及未来向何处发展等前瞻性问题,为维护中国海洋权益,拓展海洋空间,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智力保障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海洋"地理不利国"问题曾在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被热议,并体现于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本文先从"地理不利国"概念的起源谈起,探讨"地理不利国"具体概念和确定标准。再根据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及相关国际法,分析海洋地理不利国家所具有的特殊海洋权益。最后根据对我国地理、人口、资源、经济等因素的分析,得出我国是海洋地理不利国家,应优先享有相应海洋权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正>5月22日,中国-小岛屿国家海洋部长圆桌会议(以下简称"圆桌会议")第一次筹备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此次会议的主题为"蓝色经济生态海岛",由国家海洋局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将于9月21日—22日在福建平潭召开,届时来自23个国家的海洋部长将齐聚平潭。此次圆桌会议的议题为海岛经济可持续发展、海岛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海水淡化与海岛供水安全,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密切与岛屿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关系,逐步构建基于海洋合作的蓝色伙伴关系。  相似文献   

11.
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任务。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海洋法律体系,必须服务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总体目标,并为实现海洋强国各项具体任务提供坚实法律保障。围绕推进海洋各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国家岛礁领土主权和区域性海洋权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这三个海洋强国目标,我国已在海洋领域部门法制定上取得了重要阶段性进展,同时也面临缺乏海洋领域立法顶层设计,对外国和国际海洋立法最新趋势缺少回应等问题。当前,应当以推进“海洋基本法”为契机,实现海洋领域顶层设计的法律化。同时,根据国内国际形势发展,继续完善部门法单行法立法修法任务,特别是加强海洋新部门立法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2.
张辉 《社科纵横》2014,(1):74-78
中国的海洋执法队伍在维护中国海洋权益、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保护海洋环境、维护海上公共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的海上执法体制属于分散的执法体制,没有形成一支综合统一的海上执法力量,执法资源未得到有效整合,这种体制与社会经济、海洋事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也不利于中国海洋权益的保护,因此,中国的海洋执法体制亟待改善,执法力度需大大加强,而执法力度的加强需从建立高层统一协调机制、建立独立的综合管理部门——国家海洋部、建立统一的强大的海洋执法力量——国家海洋部海上执法总局、加强海洋警察执法队伍建设、建立海上安全应急机制等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13.
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态势及其对策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对中日钓鱼岛和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态势进行了总结归纳,指出中日海洋权益争端呈现出进一步复杂化的发展态势,并对日本海洋扩张战略凸显的深层背景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三点应对之策中国需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中日海洋权益争端,急需成立由国家高层领导负责的跨部门的专门机构,对中日海洋权益争端进行战略应对,对钓鱼岛问题进行适度但不示弱的反应;切实加强对解决中日东海海洋划界争端的法律研究;继续进行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这一理性原则为指导的和平努力,探索和平解决中日海洋权益争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社科纵横》2017,(3):86-90
1978年以来是南海问题发展变化的重要阶段,在"内因驱动"和"外因刺激"下,南海局势变化历经"从岛屿争夺到区域外大国介入"、"在东盟化、国际化推波助澜下升级为国际热点"、"从海洋权益之争演变成为各国海洋战略博弈"变化。面对南海局势变化,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和国家战略指引下,制定南海政策,调整南海战略,从"军事维权与行政管辖并举",到"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再到"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通过内政、外交等措施应对南海问题。  相似文献   

15.
美国"重返亚太",大力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对中国海洋权益已造成现实的与潜在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背景下中国海洋权益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认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虽然对中国海洋权益构成一定负面影响但同时也是机遇,中国应抓住这个契机大力发展海洋事业,走海洋强国之路。  相似文献   

16.
竺可桢不仅是中国气象学、地理学的奠基人,而且也是中国海洋科学的开拓者。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推动国家海洋研究机构的建立,加速了海洋科学研究的深入及多学科的协同发展;他力倡开展广泛和细致的海洋综合调查,使新中国获得了系统的海洋地质、海洋资源、海洋气象等资料,更好地推进了海洋的开发与利用;他力主不同系统的海洋研究单位要分工协作,并坚持海洋基础理论研究不能偏废,促进了海洋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为其他涉海事务工作做出了理论上的支撑和贡献;他向中央积极献策维护国家海洋国土权益的行动,显示了一个学者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上的敏锐性、洞察力及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17.
自组织理论的精要可以概括为自组织的形成条件、发展动力和层次演化.具有明显自组织性特征的中国和平发展,离不开海洋权益的作用.海洋权益作用于中国和平发展是通过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海洋来实现的,这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自组织性发展的动力,必将推动中国和平发展向更高的层次演进.目前的海洋权益争端影响了中国和平发展的进程,解决海洋权益争端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和平发展的理念必将为海洋权益争端的根本解决提供动力、创造条件,并指导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政策实践.  相似文献   

18.
英国至今保留14块海外领土,拥有庞大的海外专属经济区。以专属经济区制度为代表的海洋法制度,成为英国非殖民地化后海洋权益主张的重要法律依据。英国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重要既得利益者。协议划界为主要方式、等距离为首选方法、注重有关情况的考虑、合理利用正常基线等是英国海外领土海洋划界特点。英国海外领土海洋划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海洋划界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其海外领土海洋划界对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中国的海洋划界和海洋权益维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海监维权执法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然而我国重陆轻海意识根深蒂固,虽然《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维护海洋权益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但公约确立的制度及相关规定的模糊、疏漏,也给一些国家侵害我国海洋权益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从地缘关系选择上来说,我国应当树立海权优先的战略思想。并且,我国也应加快相关国内海洋法律法规的出台与完善。中国海监更应当审时度势,采取灵活措施开展执法工作,维护我国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6月,李克强总理对希腊进行正式访问。期间,与希腊总理萨马拉斯共同出席了在雅典举行的中希海洋合作论坛。李克强在论坛上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和平合作和谐之海》的重要演讲,全面阐释了"中国海洋观"。这是我国自十八大提出"建设海洋强国"以来,首次这样全面、系统、具体地对外界公开阐述中国的海洋观及海洋外交政策,并就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发展海洋交通和海洋安全、解决海洋争端和维护海上和平秩序,以及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和反对海洋霸权等重大问题,提出了中国的看法。这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