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崛起在滇池之滨的民族文化殿堂———云南民族博物馆概览文/杨松海杜永红云南,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神奇、美丽的红土高原上,发现了1500万年前的开远腊玛古猿,800万年前的禄丰古猿,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掀开了中国历史的第一篇章。云南是我...  相似文献   

2.
为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出版事业管理局于198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少数民族文字图书出版工作座谈会。来自内蒙古、西藏、新疆、广西、吉林、辽宁、黑龙江、云南、贵州、四川、甘肃、青海等12个省、自治区的出版局、出版社和民委的负责人、编译人员,北京、上海部分出版社负责人,以及印刷、发行等有关方面的代表86人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3.
《民族论坛》2007,(12):63-63
<正>壮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形成的,主要分布在我国广西、云南、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区,以广西最多。人口1617.88万(2000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文字系1955年创制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4.
《民族学刊》2015,6(5):2
西南民族大学文博中心的纳西族馆主要通过文字、服饰、民俗来展示东巴文化。纳西馆的大门是按照纳西族传统民居大门的风格修建的,青砖白缝、壁画飞檐,十分精美。在展厅中通过图片介绍了纳西族的基本概况、历史、民俗、历法节庆等。并通过被称为"当今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东巴文、东巴文的典籍、以及纳西馆中价值最高的展品——长14.1米、宽34厘米的长卷绘画——纳西族东巴教的《神路图》,重点展示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东巴文化。除此之外还通过实物展示了纳西族的服  相似文献   

5.
芦笙是我国西南地区诸多少数民族至今仍然非常喜欢的乐器之一,具有历史悠久、分布区域广泛、族群众多和底蕴深厚的特点。其形制多样、调式繁杂、运用广泛、表演舞蹈种类繁多。两千多年前,芦笙文化就已经在西南的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等省区流传,由苗瑶、百越、百濮、氐羌等族系发展起来的十几个民族都具有浓厚的芦笙文化。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芦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今已日趋式微。  相似文献   

6.
贵州民间有傩戏、地戏、侗戏、苗戏、布依戏、高台戏、木偶戏等十余种。建在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坝县天台山的民族戏剧博物馆和铜仁市东山的傩文化博物馆,重点展示被人称为戏剧活化石的地戏、傩戏等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戏剧活动。 天台山,佛道共居,二者合流。山上伍龙寺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其后经过多次增修、扩建,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7.
旨在挖掘、抢救和保护、研究青海藏、蒙古、回、土、撒拉等五个高原民族民俗历史文化遗产,配台民族教育及宣传青海各世居民族历史与文化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博物馆(原民族民俗展览室),自1985年正式展出以来,已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教育效益。  相似文献   

8.
论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云南有25个少数民族,许多少数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民族文字古籍。本文以彝文、东巴文、傣文文献为重点,全面论述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产生、构成以及在政治、经济、历史、科技、哲学、文艺和伦理等方面的珍贵研究价值,并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字古籍的分布、管理状况及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科学管理、译注出版和建立信息交流中心等可行性开发利用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的瑶民族,是祖国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之一。我们民族最大的生活特点就是长期辗转迁徙。从南北朝始至清末,民国时期,瑶族陆续由北向南,由南向西流动,其活动区域辽阔,东起南雄、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足迹遍布祖国南方和东南亚的崇山峻岭。只有在新中国成立后,瑶族人民才过上定居的幸福生活。建国以来我们先后成立了12个瑶族自治县。我们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三种方言,但没有文字。1982年由中央民族学院语言研究所  相似文献   

10.
云南地处西南边疆,与缅甸、越南、老挝接壤,国境线4060公里,傣、景颇、佤、布朗、独龙等十余个民族跨境而居,有5个边疆州,35个边境县,边境少数民族人口约占边疆总人口的2/3。云南边境民族教育,在云南民族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在云南边疆的所见所闻,我们认为云南的边境民族教育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民族论坛》2007,(10):63-63
<正>彝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民族之一,有诺苏、纳苏、罗武、米撒泼、撒尼、阿西等不同称呼,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广大彝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北部。其分布形式是大分散、小聚居,主要聚居区有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贵州毕节地区和六盘水地区。其中位于云南西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相似文献   

12.
每一位到云南的人对云南的感悟和解读都各不相同。把云南当作“快乐王国”吗?傣族泼水节上的欢快的笑声、景颇族目瑙纵歌节上热烈的舞步哪,一个不是快乐的大写意?把云南当作“体验之都”吗?搬一把藤篾椅躺在鲜花丛中,听任南亚热带温润的阳光懒懒地照在身上;背一个探险包走在原始密林,任由时隐时现神秘的小路静静地引向前方哪,一个不是体验的高层次?把云南当作“浪漫圣地”吗?在苍山洱海间有一个风花雪月的邂逅,在神山圣水中有个山盟海誓的邀约,哪一个不是浪漫的全接触?然而,无论人们对云南的感悟和解读多么不同,有一点却是必定相同的,那就是…  相似文献   

13.
"博物馆"是普天之下一个博大的概念,博物馆定义是对博物馆性质、职能、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表述.民族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陈列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物品的博物馆,"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的民族博物馆,高等学校民族博物馆在中国的民族博物馆中独树一帜,民族地方博物馆在我国博物馆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4.
▲我国少数民族文字的报纸杂志。据1987年统计,全国有16种民族文字的报纸70种,发行份数达1.3亿多份,其中省、自治区一级的报纸10种。新疆、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几乎每个自治州都有当地民族文字报纸。延边朝鲜自治州的《延边日报》,是我国民族文字报纸中创办较早,办得较好的。锡伯文的《察布查尔报》、纳西文的《丽江报》,都是国内仅有的。少数民族文字的杂志,1987年有128种,发行1148万册,除了政治、文艺刊物外,各种专业刊物也逐渐发展起来。▲少数民族的广播、电视。我国少数民族的广播、电视事业,是新中国建立后创建和发展起来的。广播:民族语言的广播,是从1950年开始创办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首先播出的是藏语节目。同年8月,中  相似文献   

15.
2021年7月14-17日,由贵州民族大学、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关系专业委员会、国家民委重点基地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研究基地、云南民族大学主办,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在主会场贵州民族大学和分会场云南民族大学召开.  相似文献   

16.
黄云 《中国民族》2012,(5):21-23
在博物馆的建设中,基建与陈列设计无疑是备受重视的两个方面,是体现博物馆高品质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日益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同样是实现高标准博物馆建设的基本条件和重要环节,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当前,中国民族博物馆正处在立项建馆的关键时段,这也是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绝好契机。我们应该乘势而上,把数字化建设作为高标准博物馆建设的一项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的前身为筹建于1987年的青海民族学院民族民俗文物陈列室。2009年10月扩建为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并正式挂牌。建设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民族博物馆是国家民委直属事业单位,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的民族博物馆。1984年 11月开始筹建,1995年5月正式批准成立,并已在北京西长安街划定馆址。 博物馆的主要任务是抢救、征集、保护民族文物,成为民族文物的收藏中心;研究民族文物及传统文化,成为民族文化的研究中心;进行民族传统文化陈列和各种专题展示,成为民族文化的展示中心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收藏与民族文化有关的文献、影视等资料,成为民族文化的资料中心。中国民族博物馆现收藏有民族文物3000多件(套),包括各民族的生产生活用品、服装服饰、…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中国民族博物馆,是我国作为多民族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民族团结、弘扬民族精神、繁荣民族事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自1984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和重视下,在国家民委的领导下,中国民族博物馆从筹建、正式成立挂牌到全面开展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步伐的加快,以及党和国家民族工作大发展的客观需要,中国民族博物馆的发展和建设工作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根据明确建设定位、拓展服务功能、落实基础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则,我们对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20.
正确认识民族博物馆事业的重要作用民族博物馆事业肩负着展示、传承、弘扬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的重任以文物为主体的各种馆藏资料,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内容、特点和发展历史等内在因素的物质载体,通过它们,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得以生动、具体、直观的展示出来。进而,人们通过馆藏文物等资料的展示,了解一个民族,了解一个方面的历史,了解一种精神。相对于以社会普遍接受或认同的文化内容、文化形式存在并传播的一般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表现出来相对的独立性。对少数民族文化自身发展来说,这种独立性一方面成为少数民族文化得以保持其特殊性的内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