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于岭南冶铁业起源的若干问题郑超雄[编者按]:岭南地区铁器的产生与使用始于何时,历来是考古学和民族学界关注和孜孜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但至今的看法仍不尽一致。本文作者以实地调查新发现的汉代冶铁遗址为据,对古代岭南冶铁业的起源及其相关问题作了论述,提出了...  相似文献   

2.
彝族是一个古老、勤劳、勇敢、智慧的民族,主要居住在金沙江两岸的山区。因历史和地理环境等特殊原因,其饮食习俗至今仍保留着一些古代风貌,面肴馔品种也别具特色,这里仪举数例:  相似文献   

3.
无弋剑,是春秋时代活动于青藏高原东部的著名民族领袖人物。然而,有关史书典籍对他虽有所记,但均言简意略,寥寥数语;特别对其民族即古代民族戎族是何戎种族、籍贯与何时因何被秦人虏拘为奴隶,以及逃归后,又具体活动于何方水土等问题,至今空置。故,笔者在编修《甘南藏族自治州志》过程中,反复核对了《后汉书}),《史记)},《左传》,《安多政教史》等史典,及现代的有关民族历史论著和资料作一残述,试补空白短漏。敬望同仁学者不吝赐教。一、无大爱剑是何籍何戎种族及何时因何被秦人拘执为奴隶多年来,关于青藏高原的民族史料…  相似文献   

4.
中国各民族的民居,以其匠心独运、意匠经营而成为建筑艺术的瑰宝,以其因地制宜、巧借风水而成为人民智慧的结晶,以其注重伦理、调和礼乐而成为民族文化的表现,以其递嬗迁变、盛衰兴败而成为社会历史的见证。它们背负历史的信息,挺立于原野之上,昂首苍穹,迎送多少寒暑,阅尽多少春秋,以满身沧桑进入我们的岁月,至今仍在庇护我们,使我们平凡的生活能够继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天天升起,鸡犬日日相闻。 民族建筑,也有人称之为风土建筑。它是原始建筑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可以从中看到纯粹的传统形态,在它的深处可以找到人类…  相似文献   

5.
百越民族绘画史概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我国南方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民族。百越人民所创造的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百越民族文化中的美术,也是中国美术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百越美术包括了百越民族的绘画、雕塑、工艺及建筑艺术等方面。本文则专述百越民族绘画艺术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根据百越地区古文化中发现和出土的绘画作品为主,并结合一些有关文献的记载,力求将百越民族绘画艺术及其特色作一探讨。以求抛砖引玉,并希望得到美术史和民族史的学者们的指教。  相似文献   

6.
壮侗民族在长期的居住生活和营造干栏住屋的过程中 ,为了居住的舒适安全、建筑物的稳固和实用 ,不断总结经验 ,改进营造工艺和建筑结构 ,在保持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同时 ,坚持以人为本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的原则 ,在确定聚落和干栏的朝向、建筑结构、居室布局及附属设施的设置与功能等方面 ,具有诸多的合理性和科学因素 ,体现了壮侗民族的勤劳智慧与创造进取精神 ,反映了壮侗民族营造技术的进步及其文化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何永之 《民族学刊》2022,13(1):66-72, 138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地带,生态环境脆弱,但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宜居空间营建经验,发挥其聪明智慧在雪域高原营造出独具特色的生态宜居空间,并形成了择佳地而居,营建生态宜居空间等人居理念,生态宜居型住房的营造,实现了人、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和协调发展。西藏生态宜居建筑的营建很好地顺应了西藏高原复杂地理气候环境,巧妙地趋利避害,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藏民族对住房的营建,其原则就是最大程度地顺应自然地理环境,降低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体现了藏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展现了人居智慧。藏民族对大自然的保护、崇敬和与自然和谐相处等价值观念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照亮着未来对生态居住环境营造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陇山两侧古代青铜文化如辛店文化、先周文化、商文化等作了研究,并指出它们与古代西北民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深入研究古人的造物思想,追溯其源流,对于我们寻找传统的造物思维逻辑,把握传统精神,开展中国特色的设计活动,促进民族产业的发展、升级与迭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仔细研读《营造法式》,在细密的技术条款背后,我们发现了古人严密的哲学体系、深厚的思想理论以及深切的人文关怀。《营造法式》不仅是中国古代木构建筑技艺的宝贵遗产,更是对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回族在我国众多民族中属于形成较晚、居住最为分散的一个民族,她是公元7至13世纪期间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蒙古军西征及大量外国穆斯林入华,同时又吸收中国其他民族成分而逐渐形成的,伊斯兰教对回族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至今伊斯兰教仍影响着回族人民经济生活、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本文试就伊斯兰教对回族艺术的影响作一初步探讨,以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1.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2.
蛙的形象在我国南方是随处可见的。它不仅活跃在广阔的田间原野,而且铸立于古代先民遗留下的铜鼓之上。壮族作为一个稻作民族,对蛙尤其偏爱,至今民间仍然保留着许多与蛙有关的民俗活动。它折射出了南方古代民族对自然界的认知方式和朴素的世界观,反映着壮族古代先民在这种认知方式以及世界观影响下的行为准则。壮民族对蛙的偏爱、对蛙的崇拜和神化程度是其他民族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3.
从藏东康区住宅形式谈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历史时轮的旋转,人类的住宅由原始的洞穴向现代的大厦演变。由于上下古今。纵横万里、沧桑巨变,使我们难以也不可能详细得知住宅建筑的沿革历史。尽管如此一方面由于我雪域藏民族地处四面高山环绕、与世相对隔绝的“世界屋脊”上,使今日得以传留下具有古风古貌的各类住宅建筑。二则,加上近日再显悠悠古风的考古建筑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古代住宅建筑艺术提供了珍贵材料。三则在先辈文人的古籍以及世代口耳相传的传说中又有有关藏族住宅建筑的信息。依之,凡博学而有志者就可对藏族住宅建筑艺术的沿革作深入的研究。本文只从今日藏东康…  相似文献   

14.
试论壮族民居文化中的“风水”观(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论壮族民居文化中的“风水”观(上)覃彩銮民居文化主要指与人们的居住活动有关的,并由此而构成的广义文化。它包括住民们对村落基地的选择和营造、住宅建筑的成就以及在营造和居住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及约定俗成的礼仪等等,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  相似文献   

15.
无论古代朝鲜民族先民的原始宗教,还是后传入的外来儒释道,对朝鲜民族的思想、生活、文化、道德的影响极为深远。直至今天,一些宗教文化影响到朝鲜族的民族心理和日常生活的各方面。如炕柜文化就是明证。 一个民族的建筑特点,室内的布局,家具及日用装饰等,不仅反映了这个民族的生活习俗,而且深刻地反映着这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点,朝鲜族的居室布局和炕柜装饰就是典型的一例。  相似文献   

16.
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古人自古至今使用的蒙古文是从回鹘人那里学来的 ,但回鹘人也曾一度使用过蒙古八思巴字 ,这是古代民族相互学习的结果。元代畏兀儿人使用八思巴字拼写回鹘语的情况还鲜为人知 ,本文对考古发现的回鹘人使用八思巴字回鹘语的印章和文献情况作了简要介绍 ,以期学术界能对此有所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元代在罗罗斯设置土官宣慰使一事,是解放后民族史学界展开争鸣的学术问题之一,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无定论。为了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本人发表了《元代罗罗斯土官的建置和评价问题》(以下简称《建置》)一文,谨作引玉之砖而已。《民族研究》1980年第5  相似文献   

18.
“风水”术源于古代的“堪舆”,即勘察和选择宅基坟地的地理形势的理论和方法。它起源于中原,风靡海内外,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居民选择良好的地理环境,营造适合居住的空间,以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需要,达到人、自然、建筑三者的和谐统一之目的,其中包含着朴素而丰富的环境工程学、地质学、气象学乃至哲学的因素,本来并无神秘之处。后来经过风水术师的渲染而变得神秘化了。壮族深受风水观念的影响,故而在村址选择、村落布局、环境营造、房屋建筑等方面,都受到风水原则的规范,借以达到居住平安,生活富足、人丁兴旺的目的。“风水”已深入并根植于壮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成为壮族传统文化体系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是保护与传承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校在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通过课堂教学、营造校园民族文化氛围、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及文化实践等途径,强化高校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20.
广西贝丘遗址的考察与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是古代人类文化贝丘遗址的家乡,对它的发掘、整理、研究,今仍处初始阶段。本文考察了贝丘遗址的分布,作了分类,进行了年代序列研究,并提出了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