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民进城务工是社会进步的一大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也是贫困地区发展的必经之路。临夏州农民人均占有资源的绝对数小,富余劳动力相对较多,农民向土地要收入,增收困难,必须把相当数量的农民分流出来,实现农民择业的多元化。因此,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拓展农民致富空间的重要渠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是加快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
感言     
好像是朱光潜先生说过: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我很信服这话,以为朱先生是用极简单的言语,说出了人生复杂的道理。人生一世,如草生一秋,是匆匆而麻烦的短暂。所有的人,上自帝王显贵,下至黎民苍生,都是这个匆匆舞台的演员和看客。常言浮生若梦,过去把这话是当作消极的思想来批判的,其实,谁都明白,人生到底是一出悲剧。无论是天才还是愚钝,到头来都脱不了一个毫无二致的结局。有了这样的洞察,人们就会在不免有些空茫的悲凉中,获得某种顿悟。渗透一切苦厄,把身外之物看淡,豁达、潇洒、了无牵挂,无忧而有喜。有…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祖国,有56个民族,在共同发展中,形成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这是她的共性。同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是她们的特性。由于地域的、自然的、历史的原因,在这个辽阔的大家庭中,发展很不平衡,而经济的落伍,带来多方面发展的滞后性,这就是各民族在事实上的不平等。这个不平等,主要指的是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缓慢。这是历史上形成的,是历史留给我们这个大家庭的。那么,如何对待和消除这个不平等呢,在当前,在已往取得的社会改革和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只能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提高其力度,加大资金投放量,向少数民…  相似文献   

4.
时下,有人把衡量一个单位的好坏分为四类:一类是既有权又有钱的;二类是虽无仅仅有钱的;三类是虽无权无钱但工作清闲的;第四类是既无权无钱工作又不清闲的;在主观选择上,人们对前三类的单位尤其是前两类的工作单位自然是趋之若骛,削尖脑袋往里钻,而对后一类的工作单位除非万般无奈,否则,是死活也不肯去的。这里说的“肥缺”与‘座差”,就是指因工作单位和岗位的不同而导致待遇上的差异。虽然,它是一样的官,职是一样的职,工资是一样的工资,但事实上,不同的单位,不同的职位,其“含金量”也就大为不同的。比如,同样是科级干…  相似文献   

5.
有些数列的通项公式不止一个。从不同角度去研究一个数列,常常可以求得这个数列的几个通项公式。请看下面的问题:求数列2,6,2,6,2,6,…的通项公式。这个数列的特点是,奇数项相同,都是2;偶数项也相同,都是6。解法一:给定的数列可化为:1+1,1+5,1+1,1+5,1+1,1+5,…。各项都是和的形式,一个加数都是1,另一个加数,奇数项中都是1,偶数项中都是5。因为1=5°,所以给定的数列又可以化为:1+5°,1+5~1,1+5°,1+5…。至此,数列各项统一为1与以5为底的幂的和的形式。幂的指数奇数项中是0,偶数项中是1。不难验…  相似文献   

6.
家庭是社会最小的组成单位,被称为是社会的细胞。而婚姻则是构成家庭的基础,它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包含着深刻而丰富的人文思想,是人生的必然过程,也是男女青年终生的大事。美满的婚姻,不但会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和睦与幸福,而且也是团体和社会和谐与稳定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白扬 《民族论坛》2004,(11):48-49
冬令进补:源远流长冬令进补是我国民间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素问直解》曰:“万物皆生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人亦应之。”古人认为冬三月是“生机潜伏,阳气内藏”的季节,要讲究“养藏之道”,也就是说,冬天是一年四季中保养、积蓄的阶段。大自然具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春天,气候由寒转暖,万物萌生;夏天,阳光雨露充沛,万物繁茂;秋天,果实累累,是收获的季节;冬天,天寒地冻,万物休眠、闭藏。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也应具有这种四季更替的规律。从四季说阴阳,则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养生也…  相似文献   

8.
世纪之交,无疑是时间链条上一个重要的连接点。在这个连接点上,人们的思维会变得空前活跃,或抚今追昔,或畅想未来,于是便有了一个又一个关于“世纪属性”的判断:有人说,21世纪将是太平洋世纪;还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一些人士则毫不隐晦地说,21世纪还将是美国人的世纪。对这些断语,我们似不必过于介意。但从中可以看出,许多人对21世纪的走向是多么地关注。我们更应该看到,新的世纪对中华民族是多么的重要。在这个重要的时刻,我们应当而且必须冷静、睿智地返顾过去,思谋未来。 20世纪对中华民族是一…  相似文献   

9.
风铃     
我有一个风铃,是朋友从欧洲带回来送我的,风铃由五条铜管组成,外形没有什么特殊,特殊的是,垂直挂在风铃下的木片,薄而宽阔.大约有两个手掌宽。 由于那用来感知凤的木片巨大,因此风铃对风非常地敏感,即使是极细微的风,它也会叮叮 地响起来。 风铃的声音很美,很悠长,听起来一点也不仅铃声,而是音乐。 风铃,是风的音乐,使我们在夏日听着感觉清凉,冬天听了感到温暖。 风是没有形象、没有色彩、也没有声音的,但风铃使风有了形象、有了色彩,也有了声音。 对于风,风铃是觉知、观察与感动。 每次听着风铃,感知风的存在,我就会…  相似文献   

10.
鲁迅先生曾留心过清灭后杭州城中八旗子弟的生活,发现他们在政府统计的“籍贯”一栏中填的都是“长白山”……不老不灭的长白山是满文化的中流砥柱,是旗人叶落归根的地方,是他们的圣地。如果说西藏是许多人心中的一个梦,一个无与伦比的缥缈的梦,那么,长白山何尝不是?且它的云层不会很低,空气不会很薄,它是亲近的,近的让你触手可及。  相似文献   

11.
大家庭文摘     
《民族大家庭》2016,(4):30-31
《人民日报》刊文:形式主义是最大的政治不正确
  《人民日报》2016年5月26日刊登范正伟的文章说,孔子有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意思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水平,而现在的人学习却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这话至今仍然有启发意义。脱贫攻坚,是讲求实效,还是一味追求数字好看?行政执法,是为了便民利民,还是只为完成考核指标?工作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只为证明自己在创新?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不仅有领导与同行的打分评判,还有数亿网民的火眼金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什么是作秀,什么是真正联系群众,老百姓一眼就看出来了”。  相似文献   

12.
对于歌谣的研究,见诸于报刊的文章的论点和切面都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进行的。笔者认为,对于歌谣来讲,这种学术取向是不全面的,它不符合歌谣尤其是民间歌谣的本质含义和根本目的。因为,歌谣尤其是民间歌谣,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上层建筑,一种文化形态,它是人民现实生活和内心情感、观念的真实表白。它的文学层面只是一个形式的问题,无论它的形式如何完美,笔触如何细腻,  相似文献   

13.
法制民族学是以研究民族法制为对象的学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广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区,而且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研究民族法制有着丰富的内涵。全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法制民族学研究在广西有着广阔的前景,对促进广西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法制民族学,亦称法制人类学,是以研究民族法制为对象的学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广西是多民族的自治区,而且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研究民族法制有着丰富的内容。加强法制民族学的研究,必将促进广西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4.
今年是《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创刊十周年,这是我刊步履瞒珊的十年,是励精图志的十年,是风雨漂曳的十年,也是步人成熟的十年,值得回顾,值得展望。"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是的,(哲里木畜牧学院学报)这枝花儿,就曾满是奋斗的泪泉,遍洒过牺牲的血雨。十年前,她经过一番艰辛的酝酿,在众人满怀希寞的企盼中,终于冒出了羞涩的芽儿,从此,她不负众望,顽强地挺起了坚毅的脊梁,几经风雨,几经磨难,冒着几近夭折的困苦,却毅然前行,在两代人的不懈努力下,终…  相似文献   

15.
萧遥 《民族论坛》2011,(12):56-59
对于古代的湘西土家族人民而言,龙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还能够对人们的社会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就是在一年之中,是否风调雨顺,是否五谷丰登。若雨阳适时,则表示这一值班的龙神是很负责任的,相反,则是懒龙,甚至是妖龙了。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曲茶”。这说明,自古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缺不了“茶”。今天我们就更缺不了“茶”,它是推动西部大开发、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绿色经济强省的天然契合点。 茶业是永恒的产业 茶叶的发现,茶业的开发,茶文化的创造,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如果说神农氏是农业的发明者,同时也就是茶业的发明者。茶和中华民族的生存是分不开的,茶业在神州大地上的发展已经有五千多年历史了。 唐代陆羽写《茶经》,开宗之句是“茶者,南方之嘉木也”…  相似文献   

17.
金锦云 《民族论坛》2010,(12):62-62
小时候,故乡是温和的窝,摸爬嬉戏的岗丘,捉泥鳅,掏鸟巢,拾柴火,贫穷又快乐。村尾两间黄泥瓦房是学校,我认字读书的地方。长大后,村庄那牛粪,那香味,隐隐约约,缥缥渺渺。  相似文献   

18.
民族国家是想象。创造物,这种想象是有限的和主权的。是基于一定的社会和文化,基于社会历史遗产的继承。民族国家借助想象形成社会记忆,而社会记忆是有选择的、主观的,有时甚至是杜撰的。全球的开放,使国家政治和经济组织跨越了国界,商品的全球流通既可带来民族国家文化的形成,也可以成为导致它解体的条件。民族与国家是全球化与地方化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民族经济学创建20周年的时候,“西部大开发”,自然成为一向关注这个问题的民族经济学家们的热门话题。西部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的问题很多。但是,对关系西部开发全局性的重大问题要有全面.辩证的认识。西部是国家的根。西部是大江大河发源地,是万山之祖的所在地,是国家自然资源(生物、矿产等)的雄厚基地。在东部沿海地区实现大发展之后,中央适时决策丹友西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中国中有东部的发展是不够的,只有西部也发展起采,东西部两个轮子一起转,中国这个东方快车,才能最终驶向繁荣、富强、美好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一九七九年十二月就指出:“中国本世纪的目标是实现小康”,并对小康社会作了科学的阐述,即“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八百至一千美元,看来一千美元是有希望的。我们社会主义制度是公有制为基础,是共同富裕,那时候我们叫小康社会,是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会”。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和七届人大四次会议,对小康水平作了界定:第一,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第二、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福利、劳动环境的改善;第三,小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