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那坡黑衣壮     
凌峰摄 《中国民族》2007,(3):I0006-I0006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支系,主要聚居在广西百色地区那坡县的大石山区,有5万多人,以身着天然蓝靛染制的黑色服装而得名。  相似文献   

2.
从传播学视野观照黑衣壮民歌的生存与发展,并着力探讨如何优化整合黑衣壮民歌的各传播要素,促使其自身走向艺术传播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广西西部山区的黑衣壮,以独特的环境、亮丽的服饰、优美的山歌、古老的干栏、奇特的葬仪和淳朴的民风而闻名中外,吸引着无数海内外学者游人纷至沓来。作为黑衣壮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丧葬习俗,不仅葬仪隆重,而且葬式奇特。在黑衣壮人的观念里,认为凡是80岁以上去世的老人,表示他们已圆满地走完了人生的全部历程。所以,整个葬礼是在一种轻松、平和的气氛中进行,没有太多的悲伤,时而还穿插抹红脸、跳舞等嬉戏活动。麽公按照程式化的超渡仪式,设坛为死者鼓乐喃经、挥剑破狱、引送灵魂、过油锅净场;全村人穿戴白色孝服、点火…  相似文献   

4.
2月4日,是农历的“立春”,桂西地区一扫连日来的阴霾天气,艳阳高照,让人一下子回到明媚的春光里。原计划在那坡县城厢镇龙华村的吞力屯观看一场黑衣壮(族)歌舞表演之后就赶往云南省的富宁县,但这个屯子的一场婚事把我们留住了。一呆便是两天。吞力屯坐落在离县城17公里的一个山坳,过去不通公路,走山间小道到县城得三四个小时。几年前群众投工投劳修了一条砂石路,县里准备明年铺柏油。全屯58户人家,380口人,都是黑两千元。据说,黑衣壮从古到今一直实行严格的族内婚制,禁止与其他的壮族族群和其他民族通婚,也从来没有直系血亲和旁系血亲7代以…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法,对广西黑衣壮民歌的传承方式进行考察,并从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其面临的传承困境,认为黑衣壮在短短几年内从藏在深山中到闻名天下,是政府高度重视、学界积极参与、媒体大力支持和黑衣壮热情参与的结果,但在现代化的冲击下,黑衣壮民歌的传承也面临着社会变迁和传统生态环境消失的困境,如何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仍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6.
广西那坡县黑衣壮特有的多声部民歌"虽敏"的音乐风格深沉、古朴,极具个性."虽敏"的产生和发展与黑衣壮的历史背景、族群性格及审美意识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从表面上看来,黑衣壮婚礼仍较好地承继着传统习俗,山歌对唱依然是婚礼的中心和对婚礼的强化,表征着黑衣壮族群悠久的山歌文化和开朗劲健的民族性格.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山歌的淡漠和对流行歌曲的喜爱正使传统的黑衣壮社会面临着传统的断裂,以山歌艺术为核心的审美化生存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一、问题的提出 从某种意义上讲,"黑衣壮"已成为继"刘三姐"之后壮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标识之一.不过,尽管被赋予"原始"、"原生态"、"古老而神秘"、壮族文化的"活化石"等诸多浪漫想象,享受着某种意义上的"诗意的人生",并实现着所谓的"审美化生存"①,但"黑衣壮"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符号的出现,其实是一件相当晚近的事.1999年,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青年歌手黄春艳以一首动听的壮语歌曲<壮乡美>让世人见识了黑衣壮人独特的服饰和歌声.此后数年间,经过地方政府的精心包装和媒体化运作,"黑衣壮"迅速成为一个颇具竞争力的地方性文化品牌,并在国内娱乐圈掀起了一股"黑衣壮"文化热潮.  相似文献   

9.
以那坡壮族民歌为代表的壮族文化产品,长期存在于特定的环境中,它的输出受到世人瞩目,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人们逐渐认识了它的价值。如何进一步开发和保护,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弄么     
弄么,云南省潞西市风平镇的一个傣族村寨,意为"荷花盛开的地方"。用美好的事物命名地名,是傣族文化的一个特性。"等相、姐相……"中的"相",意为宝石;"勐焕"(芒市)则意为黎明之城";盏达、盏西……"中的"盏",为大象,等等。这些命名不仅寄托着人们美好  相似文献   

11.
水与北方,是潜藏于黑衣壮灵魂中的集体记忆,是黑衣壮那个关于蓝靛的传说遮蔽了的黑色的真实意义;黑色是植根于这个族群文化和历史深处的记忆和梦想.所以黑衣壮才更崇尚黑色,更有效地保持了衣黑的传统.  相似文献   

12.
壮、汉民族间的相互同化是广西民族关系的重要内容,汉族是中国的主体民族,在民族间的相互同化历史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壮族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能将汉族同化的一个少数民族。本文以弄兰村为个案就壮化表现与成因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壮傣民族亲属称谓的比较研究 ,可以窥见其历史渊源关系。而其亲属称谓的变迁 ,又可反映汉族文化对壮傣民族文化日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弄妆》     
正~~  相似文献   

16.
论壮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认为,壮学是在“后轴心时代”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汉文化中心主义”逐渐被打破,区域性、族别性研究蓬勃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壮学产生所依赖的学术基础是壮族研究。80年代以来,壮族研究成果的系列化和综合化,使学术界在壮族渊源、壮族文化的本质等根本问题上基本上达成共识,从而为壮学的产生提供了理论基础。壮学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发散性,这是由其研究对象所决定的,壮学的神圣使命是要促进壮民族的文化自觉,沟通世界人类。  相似文献   

17.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石、黑衣大石、喀喇汗王朝考实钱伯泉十世纪后期,在西域出现了一个新的国家,宋朝的史籍多数称之为“大石”,有时也称之为“大食”。这个国家位于中西交通的枢纽,“丝绸之路”的中段,在我国和中亚的历史上占据过重要的地位,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它虽然与西亚的大食(...  相似文献   

18.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19.
客家人的壮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文化同化的角度探讨广西客家人“壮化”的原因及其在语言、风俗习惯诸多方面的表现,是汉族同化于少数民族研究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壮家版画村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马关县的阿峨新寨,素有“壮乡版画村“之称。这里的壮族农民历来都醉心于版画创作。近十多年来,他们在务农之余,立足丰富多彩的农村现实生活,绘制了七、八百幅充满时代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