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5 毫秒
1.
一位身体羸弱的老人,一段充满辛酸的人生历程一位痴心特教事业的园丁,数十载默默地耕耘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支撑他矢志不渝命运虽捉弄于他,而他却始终——心系教育四十载关仁辅1963年登上讲台,执起教鞭。自幼勤奋好学、求知若渴的他为了充实自己的学识,在20世纪60年代初曾投书《燕山夜话》的作者邓拓,与他进行过文学、历史和人生哲理等方面的探讨。谁想邓拓的复函“文革”时被人从家中搜出,关仁辅被冠以“三家村黑干部”、“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罪名关进了“牛棚”。精神与肉体的长期折磨,使他患上了严重的胃病和心脏病,之后又在一次挖防…  相似文献   

2.
亲人(小说)     
每当我看见自己这右边的胳膊,总要想起两位蒙族亲人;每当想起这两位蒙族亲人,两眼不由地要看看自己右边的胳膊。要问这是为什么?里面有着我自己的一段辛酸的遭遇。巴林草原的西北部,有个莲花山。莲花山的南麓,有个珠沁庙。嗬,这是个挺大挺大的庙呢!你看吧:从莲花山的南山根起,顺落立陡的山坡,往  相似文献   

3.
解放初期,湖南省妙高峰中学的师生和全国人民一样,因为翻身解放了,都感到无比的喜悦和幸福。但这个学校的数学教师张干却感到忧心忡忡。这时的张干老师已66岁,他想起自己家本来是贫农,后来靠自己“拿粉笔”40余年,才有了点积蓄,购置了一份田产,没想到却成了“地主”,多倒霉啊!他还想起自己当年的学生毛泽东如今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当初自己曾经提出开除他的学籍,又给他记大过处分,如何是好!  相似文献   

4.
汪曾祺先生于5月16日上午猝然故去,我无论如何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汪老前不久还去四川宜宾参加创作会,而且还写字、作画,并为我写他的一篇文章起了标题,怎么会突然就走了呢?我心情忐忑地给汪老的密友林斤澜先生打了电话,林先生说:“其实也不突然,他的肝硬化早就查出来了,这次又加上食道出血,12号住进友谊医院,本来说病情已稳定,但没想到会这么快。定于5月28日在八宝山为汪曾祺先生开追悼会。”  相似文献   

5.
余振贵 《回族研究》2004,(3):110-111
上个世纪80年代,我就结识了李松茂先生。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民族学、宗教学研究方兴未艾,李松茂先生的身影频频出现在银川、昆明、兰州、乌鲁木齐等地举行的回族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上。他思路宽广、论证务实,能耐心倾听年轻人的见解又乐于启发点拨,在我心目中,是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自那以来,李松茂先生著述日丰,并培养出一批批回族伊斯兰教研究的专门人才,而今,当我一再拜读他的新作时,当我和他的高足们谈论做人做学问的道理时,更深切地感受到李松茂先生是一位治学缜密、育才用心的忠厚长者,是一位对我国回族史、伊斯兰教史研究作出…  相似文献   

6.
李华英 《回族研究》2002,(3):97-101
20世纪以来,中国伊斯兰文化领域星光璀璨,在我熟知的穆斯林学者中,有好几位贤哲型的。庞士谦老师就是其中之一。我敬仰庞老师的是他那高洁的学者风范,及其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本人师事庞老师时,他已经是一位遐迩闻名的耆宿。老师温文尔雅,仪表堂堂,既有长者气质,又有学者风度。他的言传身教、道德文章,使我深深感到这位苦斗终生的学人堪称是中国伊斯兰教育园地里一位劳苦功高的园丁。  相似文献   

7.
<正>在纪念钟敬文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我的面前似乎又晃动着钟敬文先生那亲切、和蔼的面容。作为他的学生,我现在仍然能回忆起他给我们授课时那一句是一句的极其认真的样子。钟敬文先生热爱祖国文化,热爱人民文化,以自己一生的精力,深入研究民俗学、民间文艺学等多方面学问,竭尽全力教育、培养学生的精神,永远在我们心中发光发热。钟先生是我国高校文科发展史上的一位学术大师,一位卓越的教育家,但他首先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季羡林先生曾在纪念钟老百年的一篇文章中说:"中国知识分子,由几千年历  相似文献   

8.
传奇谢和赓     
传奇谢和赓天粒带着景仰之情,与谢老交往日久,知道了他许多神奇的往事。突然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向我谈起自己曾经遵从的穆斯林生活习惯,我才大大地惊讶了!他──一位汉族中共地下工作者,为了革命事业,忠诚地奉献了许多、许多……1937年7月的一天,在广...  相似文献   

9.
王双林 《民族论坛》2011,(7X):106-108
<正>读完了吴万源同志给我送来的《湖南民族探秘》一书打印稿,我深受教育。他委托我为本书作序,水平有限,我谨以浅陋之文,表示祝贺。新中国已成立六十个年头了,吴万源同志是解放不久从湖南怀化大山区走出来的一位侗族民族工作者,生长在新社会,经历过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他一方面继承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又接受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先进文化教育,吸取了他们的丰富营养。  相似文献   

10.
我想,任何一个初见杨庭硕教授的人都会和我一样,感受到一种无法言状的惊诧。这位几近于失明的古稀老人看上去是那么质朴而慈祥,但谈起工作和生活时却又是激情四溢,使你几乎忘记了他的年龄和他终身的残疾,会误以为是在和一位熟知的故人聊天。你肯定会为他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才思、罕见的执著所倾倒。在他的言谈举止和论著中,你总会感受到他对人类社会的终极关怀。然而,这成功的背后,却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磨难,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人生考验,铸就了他可亲、可敬的独特秉性。  相似文献   

11.
"君子比德于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说到玉,我便想起十来岁时目睹的一件小事。那年,我家在一所老厝中租了几间房住下来,房东是个强壮的车夫,他的“专业”是用板车帮人运石头、泥土充建房用。记得有一日他回家情绪异常地好,我们都有点意外,旁观一阵,才知道原来他在城市东郊的那片墓地边上掘土时得到了一个“惊喜”  相似文献   

12.
正我和刘岘同志相识约在39年前,那时我们全在延安党校三部学习,所住的窑洞是邻接的——那时期他已经是全国知名的木刻家了。延安整风以后,党校三部成了党和非党的文艺工作者集中地之一。又因住地邻近,接触的机会就多一些,而他也是和鲁迅先生相识的,这又多了一层关系。我们分别时他还将自己木刻的拓片送给我一部分。惜乎在文化大革命中也荡然无存了。  相似文献   

13.
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听人哼唱《常回家看看》便想起我那老父老母,禁不住黯然泪下。今年春节时回到老家,给父母上坟归来,便随大哥、二哥和四弟、五弟一道,在父母留下的这座老宅院四周转了又转,看了又看,许多童年的往事刹那间又浮上心头;满天火红的枫香树林和高高挂在枫香树巅的喜鹊窝,犹如一组特写镜头慢慢向我推进;时而叽叽喳喳时而低声啁啾的鸟声,仿佛一曲回肠荡气的轻音乐在我耳畔缓缓响起……母树与母柱 1992年春节大年初二吃过晚饭,龙炳文老先生来到我家,一个很有学问的前辈能躬身前来看我,实在令我感动。在花垣…  相似文献   

14.
在家乡的时候, 我常常想起北京; 而到了北京, 我又想起了家乡。我想起三月的桐子花, 是那么洁白美丽; 我想起八月的包谷林, 是那样金黄耀眼。阿伯饲养的母牛, 想必生下小犊了吧? 阿哥承包的水碾, 又会有新米飘香了吧? 想着,想着,我走向售报亭, 买了一张当天的报纸。我想从那上面, 读到一点家乡的消息。果然,我没有失望, 从油墨未干的一角, 我看见了家乡正在朝着北京微笑哩!  相似文献   

15.
注意到那个小男孩以前,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发呆。大夫一再告诉他这只是一个良性肿瘤的切除手术,没有多大危险,也不会影响他的将来。可是,大夫并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为了准备这次手术,他打了两个月的工,又向一位远房亲戚借了一笔钱,他不想让为供他上大学已经受尽委屈的父亲再操心。这时,病房里走进一个约五六岁的小男孩,瞪着一双黑眼睛仔细地向他打量:“为什么就你自己呢?”他笑笑:“我是大人了嘛。”“好多大人也有人陪。”“你是陪谁呢?”男孩的黑眼睛一转,“嗯——陪爸爸。”男孩又问:“你得的是什么病?”他指了指自己的胸腹,“这里面长了…  相似文献   

16.
最近,我走访了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北京体育学院教授、共产党员张文广同志。他是回族,祖居河南通许县农村。家中很穷,吃糠咽菜的童年生活磨砺了他倔强的性格。1928年,家乡清真寺来了位山东拳师,名叫常振方。他爱上了小文广的性格,称赞这个贫农孩子有一身灵活的好腰腿,便收他为徒,传授教门查拳。小文广白天要帮大人做活儿,摸不着空闲练功,他就早起晚睡加晌午,一日三遍功,每遍三回拳,逢礼拜把斋,饿着肚子他也练。百日之内,他一口气打下了十趟弹腿,扎下了查拳坚实的根基。常老师又教他四路查拳和兵器,文广功  相似文献   

17.
<正>说几句似是题外的话。一日,省城一位企业家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他出资为某山区建一所希望小学。当他把一卡车水泥运到山脚下时,招呼山上的山民将水泥运上山,没料到,山民双手一背,问他扛一袋水泥上山给多少钱?他说这是给你们寨建希望小学的。还要钱?山民说那又怎么样,我们还是要钱的。气得他连夜又将水泥拉回来了。  相似文献   

18.
情窦初开时,在夏夜仰望星空,我问星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男子汉来到我身旁,伴我走完漫漫人生之旅.星空沉默.隐隐约约,我觉得这个男子汉应该高大、肩宽、皮肤黝黑,他的目光是坚毅、亲切的. 我排行老大,一切事情便都得做榜样.8岁做饭,10岁挑水,11岁父母暂时离家,我便开始掌管家中一切权力,油盐酱醋样样都得考虑.在外边打架,即便对手是大我几岁的男孩子,也只能凭自己的勇气去拼,因为没有哥哥姐姐. 上中学进入了青春期,不再做疯丫头了.对那些突然长高了的男孩,心里有一种异样的感  相似文献   

19.
新西行漫记:三个老外的长征之旅文/曾伟61年前,一位美国人来到中国,在经历一个艰辛而困惑的西部之行后,写下一部关于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书。36年后,他在临终前对自己的家人说:“我热爱中国”之后溘然长逝。这位热爱中国的美国人就是埃德加·斯诺,他...  相似文献   

20.
素以“老少边穷”著称的城步苗族自治县,有的农民养活自己、养活一家人,也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偏偏有这样一位农民,他不仅养活了自己和家人,而且每年至少还得花费4万余元,集中赡养10位孤寡老人。有的人说他是“傻子”,但更多的人称他是“活雷锋”……这个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