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族乡民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家界市桑植县白族乡招待客人就餐,最喜欢设民宴。所谓民宴,就是按乡间规俗,酒 用乡里酿的,菜用乡里种的,粮食用自家产的,简单而又雅致,别有风味。 就餐地点一般设在吊脚楼厢房火坑里。锅里炖着鸡、鱼、鸭、肉等美味佳肴,一只铁撑 架骑在火中,柴火噼啪地响着,火苗呼呼地舔着锅,锅内扑扑腾腾飘着浓浓的香味。柴火的 香和菜肴的香便弥漫在整间屋子里…… 白族乡民宴第一个特点是菜味极辣,品种多样。山里人炒菜最讲究“辣”字,素有“土 家族人不怕辣,苗族人家辣不怕,白族男女怕不辣”之称。菜的品种很多,全是自家种的。 如“…  相似文献   

2.
当你徜徉在桑植秀美的山水之间,会发现一幢幢别致的白族民居,走进民居,身着白族服装的少女会为你筛上三道茶。正赶趟的话,你还可遇上娶新娘或跳仗鼓舞等喜庆事儿。桑植白族,祖居云南大理地区,自称“白伙”、“白尼”、“白子”,汉族和其他民族称之为“民家人”,主要聚居在芙蓉桥、马台口、麦地坪、洪家关、瑞塔铺、刘家坪、走马坪等乡镇,现有人口10余万人。据记载,公元1253年,忽必烈与大将几良合台率一十万大军乘革囊,渡金沙江,灭大理国,并利用大理王段氏充当向导和先锋,平服其他未降部落。后忽必烈率主力返回上都(今河北承…  相似文献   

3.
走进通道侗乡,最令人流连忘返的,是那淳朴、浓厚神奇的民俗风情。———1、饮食侗乡饮食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酸、甜、酒、糯”“酸鱼糯饭常留客,米酒油茶宴佳宾”,这句流传在侗乡的民谣浓缩了侗族饮食的主要形式。在侗乡,家家户户都有酸水坛子,酸菜是每餐必不可少的佳肴。尤为美味的是腌酸鱼。制作酸鱼时先将鱼肚剖开,洗清内脏,拌上食盐、辣粉、糯米粉和香料,放进瓷坛或木桶密封盖严即可。侗乡酸鱼风味独特,十分爽口。糯米饭是侗家主食中的上品。古老乡风“大碗酒,抓团饭,传杯换盏”保留至今。入席前,人人净手,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热情…  相似文献   

4.
白族是个终生植树育林的民族。尤其是山区白族,从人一生下来一直到老死的每一生命转折期,都要种树以志。例如:出生种“添丁树”,结业种“谢师树”,外出种“怀乡树”,探亲种“省亲树”,生日种“诞辰树”,结婚种“双喜树”,去世种“怀念树”……世代相袭,营造了一种和谐文明的民族传统和绿色美好的生态环境。 居住在云南鹤庆县山区的白族儿童们,每年要举办四次以绿化、造林为主的“茵薪节”,现代白族人称其为“绣绿节”。“茵薪”为古白语,音译系“绣绿”之意。  相似文献   

5.
食在天府     
大嘴 《民族论坛》2004,(5):23-24
麻婆豆腐 中国豆腐菜肴中最富地方风味特色菜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成为风靡世界的川菜名肴,是成都“陈麻婆豆腐店”传世佳肴。此菜的特色是以“烧”法烹之,在雪白细嫩的豆腐上、点缀着棕红色的牛肉末和油绿的青蒜苗,外围一圈透亮的红油,如玉镶琥珀,具有麻、辣、烫、嫩、酥、香、鲜的独特风味。宫保鸡丁 四川传统名菜,由鸡丁、干辣椒、花生米等炒制而成。传说因清末宫保丁宝桢的家厨创制而得名,特点是鲜香细嫩,辣而不燥,略带甜酸味道。现已风靡全国,各地的品种略有差异,并有将鸡丁演化为肉丁的宫保肉丁等。棒棒鸡 又名“乐山棒棒鸡”、“…  相似文献   

6.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独有的民族节日,更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合集。“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符号载体和民族表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面貌,望对今后“绕三灵”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王熙凤是《红楼梦》这部举世佳作中一位不可多得的女中豪杰,也是中国文学画廊中独树一帜的女性人物。作为贾府这一庞大家族的一根顶梁柱,王熙凤身上淡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所施加的温柔、贤惠的妇德,彰显着独特而又别具一格的另类女性特点。其中最让人叹为观止的是其所独具的“辣性”——香辣、泼辣、麻辣、酸辣、毒辣。王熙凤可谓是千古一辣,她将“辣”这一字眼阐释的淋漓尽致。“辣”不仅体现了王熙凤的特点,也影响了她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汉族人口进入云南很早。两汉,就有大量的汉人进入,但魏晋期间,进入云南的汉族与当地民族迅速融合,处于“夷化”过程之中。唐宋时期,云南有南诏、大理地方民族政权,它们都是白族建立的政权,这一时期既是云南白族形成、壮大和发展的时期,也是云南汉族的“夷化”进一步加深,出现“白族化”倾向的时期:一方面表现为唐以前进入云南的汉人与当地民族融合为“白蛮”,成为白族形成初期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唐宋时期仍有几十万汉人由于战乱、饥荒流落或市诏。大理政权的掳掠进入云南,但他们地位低下,没有政治权力,缺乏经济基础,被南诏统治者分散杂处于当地民族中,极易被融合和同化,最终基本被融合到白族之中。元代,云南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的直接统治下,又有大批的汉人以镇守军队、统治官吏和商旅流民的形式进入云南,他们地位较高.有政权力量保护,加上元代云南实行了与内地基本一致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生产关系和儒学文化氛围与内地逐渐接近,进入云南的汉人能够终元一代“保其世籍”不改,标志着云南汉族“白族化”倾向的基本中断,走上了与云南各民族共同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白族、纳西族、傈僳族、拉祜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的共同节日,古代又称其为“星回节”。关于它的起源,各民族说法不同:彝族是为除虫害、庆丰收;彝族支系撒尼人则是为庆贺撤尼英雄用羊角火烧死欺压撒尼人的魔王;白族是为纪念白  相似文献   

10.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张炯,邱宏光白族,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中最古老、文化最发达的民族之一。白族自称“兹”、“尼”、“伙”,意为白人。春秋战国之际的“”,西汉史籍中所说的“”、“昆明”,三国两晋时的“”、“爨”,唐宋时的“白蛮”等,一般认为是白族的先民”...  相似文献   

11.
知识荟萃     
炖梅与雕梅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多产梅,从洱海东岸一直向北延伸百里的半山半坝地区,到处是浓荫蔽日的梅林。白族俗谚“吃杏遭病,吃梅接命”。这一带所产的梅有“苦梅”和“盐梅”两种,在白族民间有自己传统的加工方法,分别制成“炖梅”和“雕梅”。炖梅,又称“煮梅”或“黑梅”。它是一种酸调味品,选用梅作原料,浸在陶罐内用微火持续加温一至二日即成。炖梅颜色黝黑,酸香异常,可加糖净吃,也可作为佐料煮酸辣鱼、拌凉菜、作渍水等等,味道香醇。它又能搁置数年而不“走味”,因此,白族人常把它作为探亲访友时的相赠之物。雕梅,形状宛若一朵朵盛开的菊花,色泽金黄,清香四溢。在白  相似文献   

12.
“撒”者,傣语的原意为“生食”或“凉拌”之意。由于历史、传统、地理气候等原因,长期以来,“金撒”(即生食)形成了傣族特有的饮食文化现象。傣族“撒”的种类很多,其中以“撒大鲁”和“撒苤”最为有名。“撒大鲁”即生猪肉食品。其做法为,把猪脊肉或瘦肉剁细(有的还加猪肝),加上米醋和盐浸泡,直至肉变白,然后加入切细的茴香、青辣椒、生姜、大蒜泥等佑料搅拌,再加入用油炸过的猪皮、肉、莴笋丝、粉丝等混合而食。其味鲜美独特是傣家待客的佳肴之一。“撒苤”即生牛肉食品。为傣味中的又一名菜。其做法是,把牛里脊肉剔筋去脂…  相似文献   

13.
白族的民俗文化金聪“本主”崇拜是白族民间传承最久远,最广泛,也是最能体现民族凝聚力的群众性民俗活动之一。白族“本主”崇拜起源于原始社会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现今有的村寨本主依然是山、树、蛇、龙等。随着历史的发展,“本主”崇拜溶进了对英雄人物和为本民族...  相似文献   

14.
白族对"民家"、"民家人"之称表现出高度的认同感。云南白族被认为是桑植"民家人"的始祖,对其形成原因,本文主要根据明王朝在全国推行以卫所为主体的军事制度来探究,不难发现桑植白族是"爨僰军"作为归附军戍守卫所留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15.
十月十五日,麦地坪赶庙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谷俊德 《民族论坛》2003,(11):16-16
农历十月十五日,到麦地坪赶庙会,成为金秋十月张家界白族人最乐意的去处。麦地坪是桑植的一个白族乡,庙会这天,家家户户杀猪宰鸭,用白族人的豪爽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到处人山人海,笑语欢歌,买卖繁忙。麦地坪庙会,也叫“本主会”,是白族纪念本主(即祖先)的一种祭祀活动。据《桑植县志》载:桑植白族始于云南大理。1271年,蒙古大汗对南宋大举进攻,忽必烈派大将兀良合台就地征募了一支二万余人的“寸白军”,不久“寸白军”遭到解散,不少军士流落长江两岸,湖南白族始祖谷均万、钟迁一、王鹏凯等人来到桑植,开荒斩草。三位祖先以狮子岩、錾子岩、…  相似文献   

16.
白族节日“绕三灵”,相传始于南诏时期,原是白族古代宗教祭祀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了白族青壮年郊游的一种活动,故又名“绕山林”。 每年四月二十三至二十五日,洱海周围各村寨的白族男女青壮年,穿上新衣,带着乐器,成群赶来参加这一活动,十分热闹有趣。其形式是这样的:每个自然村寨来的人为一队,有两个年长的歌手,他们手执柳树、蚊帚走在前面开路,其余的人胸佩麦杆编织成的小菱、小螺及红布条等物跟在后面。他们口吹木叶,弹着三弦,敲着八角鼓,打着“霸王鞭”,载歌  相似文献   

17.
论“羽人”、“裸民”林琳我国古籍类多载有“羽民”、“裸民”,然而这些记载重雪朦胧,令人难以信其有又难以否其无。本文以文献和考古学材料为依据,拓开视野,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校缀次第,寻考指归,肯定了“羽人”、“裸民”存在的真实性,指出了古越人所以被称为...  相似文献   

18.
滇西南归来,坐在灯下,翻开日记。千里风霜落于笔下,竟凝结成起伏连绵的情节,转而又演化成红土地的回声。在它的促动下,我无私地将部分日记呈献予读者—— 1992年2月24日(阴雨基诺山) 今天下午来到基诺山。但见山影朦胧,如梦如幻。只是晚上山风带着些许凉意吹来时,才意识到我是在基诺山顶。没有见到想象中的基诺族人,却也心情激动地转了几圈山坡。晚饭时,喜出望外地看见公路边开着一家饭馆,是乡里唯一的基诺族式建筑。挂着的牌子上写着“基诺风味餐厅”。于是兴冲冲地走进去问:“基诺风味是什么菜呀?什么味儿?”恨不得尝几口。到版纳好几天了,吃的饭菜都是酸辣的“傣”味。不想餐厅里的姑娘摆摆手:“自己进去瞧!”我直奔  相似文献   

19.
白族杰出的历史人物赵履谦在祖国多民族的大家庭中,白族人民和其他兄弟民族团结与共,为求得祖国的独立解放,作出过自己的贡献。20世纪初,国内掀起了留学日本的热潮,云南大理县人张耀曾、杨杰,剑川县人周钟岳等为代表的白族青年,怀着“振兴中华”的宏愿,赴日留学...  相似文献   

20.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恋爱方式各具特色。但仍可以大致归纳为如下几种: 歌舞式即通过对歌、舞蹈和既歌又舞等方式,男女青年进行谈情说爱。它流行于壮、白、土家、苗、畲、佤、傣、侗、京、拉祜、哈尼等等民族,是一种普遍盛行的恋爱方式。对歌式又可分为直接口头和间接奏乐对歌式。前者如壮族“三月三”和“赶风流”、苗族“香炉山上爬坡节”、侗族“行歌坐月”等;后者如土家族“吹咚咚奎”、白族“吹叶唤情人”、苗族“芦笙节”、傣族“吹金竹笛”等。青年男女通过舞蹈和载歌载舞谈情说爱,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并且有些还接近现代交谊方式。譬如布依族传统节日“跳花会”期间,男女青年身肴盛装,欢聚于跳花场,吹“嘞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