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2.
李云峰 《南都学坛》2005,25(5):47-51
《红楼梦》中重复现象很多,曹雪芹继承前人小说创作中运用重复手法的经验,并加以创新,在《红楼梦》创作中进行有益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的诗性美是它的艺术美的组成部分,它主要表现在:大量的诗词曲赋融入情节、塑造人物;在情节结构上巧妙地附以悲剧抒情线;诗的超常手法的有分寸的运用以及意境化描写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在《红楼梦》这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里,人物服饰也熠熠闪光,美不胜收。曹雪芹为他笔下人物设计的服饰,不管是在体制上,还是在款式、色彩上,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透过那多姿多彩的服饰,看到了这部不朽巨著艺术成就的又一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追求趣味美的倾向,趣味美可视为小说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趣味叙事亦为一种聪明的叙事选择。《红楼梦》中的趣味美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对《红楼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透视中国古代小说趣味美这一小说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6.
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都是有着鲜明特色的。《红楼梦》这部杰作,正是如此。本文不想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做全面的阐述,只想对《红楼梦》中俗语的运用做一下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这对研究作者的世界观,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手法等是有益的。《红楼梦》的作者对俗语的运用是极为重视的,纵览全书,传神而又恰到妙处地运用了俗语竞达三百余条!  相似文献   

7.
文学院秘书系黄立新教授论著《红楼梦十论》已由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就《红楼梦》的思想、艺术表现的特殊性以及《红楼梦》与中国古代文化的联系等问题,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其中《关于〈红楼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民主主义思想的性质问题》、《明清男女平等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相《明清婚姻自由的社会思潮与〈红楼梦〉》,是从客观的角度研究《红楼梦》思想的一组文章,涉及明清经济、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意象论徐洪火,胡伟文《红楼梦》在运用意象方面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成就。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取事为象,种类万千从楚辞的香草美人到唐诗的忧愁似水。中国古代文学积累了许多脸炙人口的“取象”典范。《红楼梦》的取象范围显然更广更有深度,有自然景...  相似文献   

9.
模糊性,是人们认识中关于对象属类边界和性态的不确定性。这看似灰色的概念,却是文学艺术的创作规范:众所周知,文学的主体是情感,而情感这东西难以定量、定位、定性,这就决定了表现情感的文学,如实直说,反遭人厌;委婉朦胧,称为上品;模糊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叹为观止。但远不是文学一经产生,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十全十美了。它同任何事物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完备的过程。就我国古典长篇小说而言,模糊性的创作规范就迟迟地成熟于《红楼梦》。在《金瓶梅》问世之前,我国的长篇小说按照鲁迅的意见不外两类,一为“讲史…  相似文献   

10.
索隐研究被广泛应用于文献典籍及文学作品的释读,在《红楼梦》研究中则形成了索隐红学。人们对《红楼梦》产生索隐的兴趣,既是出于文学批评的传统,也是由于作品本身的提示或暗示。索隐派所索隐的红楼本事通常都关乎“本朝”的现实政治。考证派的出现导致了红学的索隐与考证之争以及随后索隐红学的衰微。通过蔡胡论争,索隐红学的研究方法之弊被凸显了出来,“新索隐派”亦由是而改弦更张。但评价索隐红学的功过是非还要考虑到特定的时代环境,不能否定它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1.
“饮食文化”,在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文化总是有一个民族形式、民族风格问题。作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之所以有它独特的形式和风格,是与我国特有的历史演进过程和文化传统联系在一起的。 人们共知,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人民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历史的教科书。所以,我国著名的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多主题是《红楼梦》成熟性和超前性的标志。红楼主题主要包括:封建社会的葬歌、奴隶的哀歌、爱情的悲歌、传统美德的赞歌、“色”“空”“梦”“幻”和人生况味的幻歌等五个大的方面。本文对这几个方面的深刻性和独创性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认为,对红楼梦主题没有可能和必要去“以一总全篇”或“多归于一”,而应把重点放在对主题的各方面的深层次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13.
黄立新同志的《红楼梦十论》即将出版,我为作者这些年来的红学论文得以结集问世深感愉快,也为红学爱好者和研究者又可多得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著作而感到高兴。收在这本集子里的论文,绝大多数过去已先后发表过。这些论文就以往的《红楼梦》研究来说,有的是旧题新作,有的是新题新作,难得的是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立新同志都写得很认真,读者从他的文章里必将有所得益。翻读这部著作,我觉得有几个特点。首先,立新同志为文,每立一题,往往不肯浅尝辄止,而是努力加以开掘和发挥。《曹雪芹与唐伯虎》,这可以说是一个老题目了。还在二十年代,俞平伯先生在他的《红楼梦辨》里,就有一篇《唐六如与林黛玉》,考述《红楼梦》里黛玉葬花一事,“系受古人底暗示而来”。这“古人”,就是明代的“六如居士”唐伯虎。俞先生那篇短文,从《红楼梦》里的一段情节描写,说明这部小说所写故事往往“是有所本的”。而立新同志此文则深入开掘,详尽发挥,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多字,对曹雪芹和唐伯虎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研究。作者认为曹、唐二人同属“间气所锺”,两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杰出艺术家;两人都走了一条十分坎坷的人生道路;两人的思想倾  相似文献   

14.
论《红楼梦》的女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楼梦》的叙述视角是女性视角。其女性视角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曹雪芹双性同体的艺术创作特征;第二是以女性为中心的观察点;第三是对父权制文化的批判和对女性价值的肯定。  相似文献   

15.
论《红楼梦》的多重悲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剧性是《红楼梦》的总体审美风貌,其体现在爱情悲剧、青春挽歌、生命祭歌、人生悲剧、文化悲剧、女性悲歌和封建社会悼歌七重悲剧中。它们呈“网”状交织,构成了《红楼梦》丰厚的审美魅力。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的意境创造,取得了卓越的艺术成就,对尔后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统现《红楼梦》的意境创造,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层次完成的,即:借虚实相生的描绘,诱导读者审美再创造的参与,模糊集合成实象与虚象相统一的个体意境;将多幅情境交融的艺术画面组成时间的流动线,使不同意境交融转换,形成组合意境;通过整体性统一运筹,将大大小小、请趣各异的意境整合为丰富多彩而又浑然一统的整体化意境。  相似文献   

17.
本篇侧重论述《红楼梦》与中国哲学的关系,《红楼梦》哲学是“无”的哲学,是“心”的哲学(形象性的心学),其最高的哲学境界是“无立足境,是方干净”,其哲学视角是“天眼”、“道眼”式的大观视角。其哲学方式是好与了、观与止、色与空、阴与阳、真与假、是与非相通为一的“不二法门”。《红楼梦》作为异端性诗化的心学,与儒、道、释相关而自成一格局。  相似文献   

18.
<正> 一、表象的背后“红学”中一个长期激烈争论的问题,是对后四十回程高续书优劣功过的不同评价。肯定派说,后四十回使“残璧”变成“完璧”,完成了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功莫大焉,纵有小疵,不掩大善。否定派说,后四十回狗尾续貂、鱼目混珠,从根本上歪曲、篡改了原著的精神、思想、内容,虽有微善,难抵大过。这种分歧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红学领域,大至对《红楼梦》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9.
20.
<红楼梦>以春夏秋冬的季节循环作为文本的基本叙事时间框架,这种"迷宫式"的时间叙术艺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交织缠绕中呈现出非线性的时间流变,使小说在情节、场景的流动交织中显示出强烈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