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误会描写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用的艺术手法。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成功地描写了众多人物的误会。用这种手法表现儿女痴情,写得柔肠百转。喜剧性的误会写得谐趣横生,令人解颐开怀;悲剧性的误会写得凄恻悲怆,催人泪下,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清代有人认为:“《红楼梦》之  相似文献   

2.
《复庵记》(下简称《复》)是明末清初著名爱国学者顾炎武的散文名篇。古人论诗文写作艺术崇曲忌直。所谓“曲”指行文曲折而富于变化,作者的用意不是直率表达。《复》的写作即用了曲笔,巧妙地运用假托,衬托等艺术手法,曲中有曲地表现了范君和作者深沉的爱国思想和坚贞的民族气节。复庵是明末宫中内待太监范养民于明亡后隐居于华山时所创建的三间居室。《复》通过记范养民复庵的创建,着重赞扬范养民的爱国襟怀,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激情。但《复》的这个主题思想,作者是以曲笔巧妙而又充分地表现的。这主要见于三个方面: 一、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作者爱国之志。顾炎武特立独行,具有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志。但《复》并未非采用直言,而假借范君之志寄托了作者自己民族的忧愤和爱国的意志。这一假托的手法是《复》之一“曲”。明遗民范养民“幼儿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明亡后“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  相似文献   

3.
运用影响比较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就王蒙的“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上的多方面的继承、借鉴进行了比对分析和论述。情与政的双线交织:王蒙在构思和设置“季节”系列的主线和具体谋篇布局时,从《红楼梦》的“以兴衰为经,以情为纬”结构艺术中得到启示并加以借鉴吸收;日常生活的注重和艺术直觉的崇尚:王蒙在“季节”系列的创作中受到了《红楼梦》的“善写日常生活诸事、写得津津有味”艺术旨趣的启发、感染和影响;闲笔与陌生化手法的采用:王蒙非常欣赏《红楼梦》中的“闲笔”和“陌生化”手法,并在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基础上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来。“季节”系列对《红楼梦》艺术手法上的借鉴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时空及对象的变化而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文学是语言艺术,任何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语言都是有着鲜明特色的。《红楼梦》这部杰作,正是如此。本文不想对《红楼梦》的语言艺术做全面的阐述,只想对《红楼梦》中俗语的运用做一下探讨。从这个角度来看《红楼梦》的语言特色,这对研究作者的世界观,研究《红楼梦》的主题、研究《红楼梦》的艺术手法等是有益的。《红楼梦》的作者对俗语的运用是极为重视的,纵览全书,传神而又恰到妙处地运用了俗语竞达三百余条!  相似文献   

5.
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在故事情节的布局、人物关系的配置以及回目句法的创制等方面巧妙地运用了对称艺术手法,使《红楼梦》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从内容到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具有恒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小说文本,细致分析了《红楼梦》中确实存在的"不写之写"的艺术手法。这一手法具有调动读者的想象、丰富作品意蕴、隐蔽作者倾向和有利于对比、对照的美学价值。追本究源,这种"不写之写"是清初王士祯的神韵派诗歌理论在小说中的运用,也是《红楼梦》永远说不完的原因之一。确切地说"无为有处有还无"即是《红楼梦》"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特殊艺术虚构手法。  相似文献   

7.
梦是《红楼梦》的核心意蕴,是小说的重要特色。书中共描写了33个不同类型的梦幻,虽长短不一、详略见异,但它是作者以曲笔的形式将自己的感叹寄托其中。不同章法的梦幻描写表现出作者高超的艺术技巧,梦中情节真假相对,虚实相映,现实与荒诞的相互融合,是作品的重要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论《红楼梦》与佛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问题的提出《红楼梦》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到最末一回"贾雨村归结红楼梦",从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到贾宝玉出家做和尚.都有一个佛学思想问题的影子在背后.看《红楼梦》的人被这部古典作品的艺术魅力吸引住了,不一定会去注意这一事实.但为了更好地评价和研究《红楼梦》,谈谈这个问题,不是没有意义的.在全面评价《红楼梦》时,首先应高度肯定它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这是主要的一面;同时也必须看到作者曹雪芹(还有续著作者高鹗)在世界观和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楼梦魇》之中,这部著作集中考辨了《红楼梦》的成书问题,旨在申明其《红楼梦》"是创作不是自传"的红学主张。这一研究的终极目标是值得肯定的,即"洗出《红楼梦》的本来面目",彰显《红楼梦》真实的艺术魅力。《红楼梦魇》是对俞平伯文学考证路向的承继,因其更加地贴近《红楼梦》,所以显得多姿多彩。当然,这种"贴近"究竟多大程度上印证了曹雪芹创作时的真实想法,却难以证实。因为"看不懂"的缘故,学者对《红楼梦魇》的批评并不多,其中周汝昌的批评最具个性。  相似文献   

10.
一、正确对待《红楼梦》中的伏笔问题伏笔,是中国小说文学重要的艺术手法之一。研究古典长篇小说中的伏笔艺术,最早见于金圣叹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他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有隔年下种,先时伏着之妙”。以后到了脂砚斋等人评《红楼梦》,认为其中不少写法是“伏线”、“伏笔”、“伏后文”,是“草蛇灰线,在千里之外”等等。然而今之研究《红楼梦》者,却很少接触这一课题,原  相似文献   

11.
曲笔是杂文的重要特色,也是杂文的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作者在行文中运用这种曲笔艺术对要表达的意思不作直截显豁的明言,而是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将文章的旨意作一些曲折的掩饰,文面是一层意思,而文字的背后却往往藏有另一层深意,是为文的指归。  相似文献   

12.
<正> 《红楼梦》是一座千门万户的艺术宫殿,见仁见智,争论颇多。近出版的白盾的《红楼梦新评》(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提出了一些有意思的看法。集中收论文廿五篇,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有《研究红楼梦也应实事求是》、《耽美·泛爱·悼红……》、《论红楼梦的悲剧美》等篇,着重探讨作品的创作思想与艺术风格;第二部分有《略探雪芹的“自传性”》和关于宝玉、黛玉、妙玉、宝钗、凤姐、袭人等几篇人物论,着重探讨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历史、美学意蕴;第三部分有《论曹雪芹的思想、艺术大突破》、《红楼梦的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等内涵。从园林研究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文化艺术和审美形态,无疑是很有魅力的学术课题。文章试从《红楼梦》园林文化所彰显的和谐美、个性美、静态美、柔性美等方面,把握《红楼梦》园林文化特质及其审美显现。  相似文献   

14.
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红楼梦》中曹雪芹高超的服饰描写手法和服饰对人物角色塑造以及小说情节铺陈的作用揭示了服饰是《红楼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也决定了服饰翻译研究是《红楼梦》文化翻译研究的重要部分。王熙凤是《红楼梦》中服饰描写着墨最多的女性人物,对其服饰的英译研究,是《红楼梦》服饰英译研究的重要部分。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里诸多人名以双关语谐音是书中一绝。它不仅是含蓄诙谐的修辞手法,而且是体现《红楼梦》的创作意图和结构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特殊艺术方法,也是彻底打开《红楼梦》艺术迷宫的一把金钥匙。  相似文献   

16.
译者既是原作文本能动的读者,又是其创造性的再现者。原语和译语语言文化的差异性以及文学艺术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为译者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为了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艺术美,译者的主体性是不可缺少的。《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顶峰。本文通过对两译本中的一些例子进行对比评析,来探讨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18.
乔伊斯美学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经历了从《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到《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中的艺术形式之美的探索。《都柏林人》中的经验形式之美源于感性判断,具有形而下性、动态性和幻灭性三个特性。《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透露出艺术家要用理性化的手法对感性材料进行人工处理,从而使艺术美成为一种静态的、形而上的美学...  相似文献   

19.
作为曹雪芹的主要叙事谋略,尚简用晦的“春秋笔法”在《红楼梦》中有着广泛而成功的运用,这使《红楼梦》在叙事艺术上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含蓄暗示与客观展示。具体而言,隐晦的“春秋笔法”使小说在情节设置、人物形象塑造、意旨表达等许多方面达到深文曲笔、义见丈外的艺术效果;讲究客观冷静的“春秋笔法”还使小说在客观叙事方面达到相当高度,作者分别采取与叙述者刻意疏离、运用限知视角、客观叙述口吻、对心理描写的规避等策略以达到叙述的“无我”境界。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得益于我国古老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的滋润,成就了为世人所瞩目的独有的艺术特色。曹雪芹把古诗的艺术技巧融进小说中,用诗歌的艺术韵味构筑了整篇小说,用诗的意境渲染和深化了人物性格,用诗的语言寄托了美的理想。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红楼梦》看成是一部诗化意境的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