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判断力批判》是被预想为达成知性与理性统一而展开的。在“美的分析”中,未完全完成此任务;而在崇高范畴中,统摄感官客体的自然概念与统摄超感官之物的自由概念才达成统一,自然与自由、知性和理性也才完整地联结在整体之中。  相似文献   

2.
论知性范畴     
关于知性范畴,目前学术界正在热烈地讨论着。在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为了使讨论更加深入,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知性范畴的含义、功能及其与有关范畴的关系加以探讨。只有弄清这些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知性范畴的本质及作用。笔者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不同时期的哲学家对于“理性”有着不同的释说,这是理性的相对性一面。但哲学本质上是“理性”的,这又是它的绝对性一面,或称为“绝对的理性”。作为人类理性最高层面上的哲学的“理性”,是“宇宙的理性”、“纯粹的理性”、“反思的理性”,在这意义上说,亦是“绝对的理性”。  相似文献   

4.
“想象力”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连接“感性”和“知性”的桥梁。但是,国内外对“想象力”是与“感性、知性”并列的能力,还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颇有分歧。通过对康德的“想象力”的概念以及两版演绎和先验图型论中想象力的地位和作用的澄清,认为“先验想象力”是保证知识普遍性和必然性的前提,是主体的创造性的体现,也是“感性”和“知性”共同的根。  相似文献   

5.
马尔库塞一生的学术思想都贯穿着对于理性的追求,理性是他衡量当下社会的一个标尺.理性以其同现实社会的"异在"特性,从而对现存社会构成一种批判的功能.马尔库塞认为,对异化现实的拯救也只能依靠"理性"来完成.在马尔库塞这里,理性实际上被分为两种,一种是"价值理性",这是他所称道的真实的理性;一种是"操作理性",这是他所批判的虚假的理性.理性构成马尔库塞学术追求的哲学根源.  相似文献   

6.
“反映论”就是以摹仿论为核心的再现论。“反映论”的核心是“真实”,这种真实是对艺术中认识作用的强调。艺术不仅是一种审美活动,也是一种认知活动。艺术虽然不是以认识为最终目的,但却无法脱离认识,审美亦不能离开认识。  相似文献   

7.
宗教理性和道德理性都是理性异化的产物。它们都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创造的客体,体现了理性的智慧,后来都成为一种异己力量,反过来支配、控制、压迫、统治人。  相似文献   

8.
新宪政论通过对制度权力进行创新性探索,将政治制度的功能定位从传统宪政主义理想化的"有限政府目标"扩展到"设计制度解决社会问题"和"促进普遍的社会福利"等方面,将制度设计视为一个人人参与的长期的社会事业,充分肯定了人在制度安排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最后,新宪政论为培养"公民美德"指出了新的方向.所有这些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宪政建设颇具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的思想,即“(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辩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小逻辑》第172页)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阶段.他关于逻辑思维的这个三分法,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理论的重要贡献.探讨黑格尔关于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的思想,对于我们弄清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阶段的划分以及认识运动的规律,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0.
台湾现代诗学中“知性”概念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现代诗学中“知性”概念之我见俞兆平(一)在台湾现代诗学中,“知性”是一至关重要的概念。有不少诗论家,如林亨泰、杜国清等,甚至认为始自五十年代中期的台湾现代诗与它之前的传统诗,于诗的特质方面的分野为“知性之强调”与否。杜国清1989年、1991年提...  相似文献   

11.
以“爱国主义理性”建构“理性爱国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的理性不主张空想、空谈,反对情绪的狂热、态度的偏激、思维的狭隘、机械甚至僵化。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爱国主义,应该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以具体实践为判断标准(实践理性),以内部和谐为支撑,讲求团结,反对口头爱国、狭隘爱国。理性的爱国主义既不是狂热的,也不是消极和麻木的,更不是分裂破坏的。理性的爱国主义在于对爱国主义内涵的理性思考,在于行动与言说的恰当表达,是一个基于利益逻辑的宏观把握。理性爱国主义要有价值理性、批判理性和实践理性。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知性这种认识能力和阶段进行过不断地探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只有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辩证法的高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这个问题,在认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黑格尔的辩证知性观,主要是在《小逻辑》的“导言”中阐发的。 (一) 关于知性,黑格尔说:“只能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便叫知性(就知性二字严格的意思而言)。”黑格尔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出发,揭示了这种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知性思维的本质。“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  相似文献   

13.
《孟子—尽心上》第一章(13.1)内容不长,却集结了中国哲学当中最重要的一些概念,义蕴极为丰富,值得重视。但现有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却相对薄弱。本文对此有所突破。文章集中讨论了第一节义理,围绕朱子的诠释及其批评展开。第一部分介绍两份重要的前人研究(牟宗三与黄俊杰),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文章中心议题:朱子的诠释是否歧出于孟子?第二部分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对前人论点、论证都有所辩正,作者认为:关于朱子的诠释歧出于孟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误解朱子的结果,朱子对尽心知性的诠释,既有文法上的依据,而在哲学上也富于解释效力。  相似文献   

14.
“公共理性”是来源于政治学并扩大到社会学各个“公共领域”的理性概念,公共理性不同于个人理性,不是绝对理性和后现代无理性。在教育制度制定过程中,公共理性是有效教育制度建构的内在要求;在教育制度实施过程中,公共理性是教育制度有效实施的核心保障力量。  相似文献   

15.
黑格尔的早期哲学思想,一般是指其名著《精神现象学》(写于1805-1806年,出版于1807年)发表之前,黑格尔在一些文章中所表达的哲学思想.对于这一时期的黑格尔哲学,国内的研究文章极少论及,了解得不多,人们往往侧重于对《小逻辑》《精神现象学》等著作的研究.《精神现象学》《小逻辑》等一般被看作是黑格尔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而黑格尔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显然是从其早期哲学著作发展而来的.因此,研究黑格尔早期哲学思想,对于黑格  相似文献   

16.
爱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与灵魂,然而在黑格尔看来,基督教在发展的过程中却违背了耶稣之爱的初衷,而走向对立的“实证宗教”。康德“道德神学”的目的就在于批判基督教所造成的上帝、世界、人之间的对立。黑格尔起初赞成康德理性思想的批判,但是随着对“实证性”理解的深入,黑格尔发现康德的“道德神学”也是“实证”的。因此,黑格尔要求重新回归“基督之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理性之爱”。“理性之爱”即黑格尔理性思想的起源,从基督之爱向理性之爱的过渡,即黑格尔理性思想从宗教向哲学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希望之问所指向的并不是现世的幸福,而是来世的永福;同时,它也不指向至善理念,而是指向一个更为具体的目标,即成为上帝所喜悦的对象。希望之问之所以能够与认识之问和行动之问并列而构成对人之问的回答,是因为康德试图将希望之问同样奠基于纯粹理性之上。因为如不作此奠基,人类对永福之希望很可能由于根本恶的不可根除性而走向破灭。康德对希望的奠基是从道德意念的改善入手的,即善恶对象的概念本质上是出于人类的自由任性,人类只有通过对道德上完善的人性之理念的信仰并借助伦理共同体的力量而在道德意念上战胜根本恶,才有可能使自己配得上上帝的喜悦,从而达成希望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太虚《真现实论》依唯识学理,剖析、探究理性,并对康德的理性批判进行了分散但较全面的批评。康德所谓先天感性形式及知性范畴,为色心分位假法;物自体为第八识相分。意识相应分别我执似先验统觉将感性杂多摄持为总聚假相;灵魂、神、宇宙等先验理念统一内外经验,它们起自六、七识于八识执实之俱生及分别我执;第八识总摄诸法归于见分、相分、自证分;七识缘八识见分为我是真带质境,六识分别我执的妄相运用只适于经验的名言来分别人我常、一主体;分别共相的理智能运用于经验而不能运用于物自体,但二相是理智本性;众缘集现之摄持力归与法相唯识;缘起性空故因果律与自由一致。  相似文献   

19.
现当代建筑思潮中的“反理性”是一种更加理性的理性。从元素的变异、规律的变异和综合的变异三方面,可以对“反理性”作品进行理性分析。元素的变异性主要体现在建筑的构件或者元素的反常化,通常表现为“软化”和不规则化。规律的变异主要体现在元素的规整性上,但是,组合规则却偏离了正常的形式美规则,产生一种视觉的紧张感。综合变异综合了元素变异和规律变异两种情况,通过双方面的变化来达到“多样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苏轼“诗主理”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和审美品格。苏轼异乎常人的政治、学术使命感,以道自任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表现在其诗歌创作上的主理意识也就分外鲜明,也形成了鲜明的“诗主理”的诗学理论:“有为而作”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说、“以奇趣为宗”说。而他在诗学理论规范下的创作自觉,使其“主理诗”的特征也愈发显著,这就形成了其“主理诗”区别于一般政治诗的理性美质,即写实品格、批判精神、议论英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