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知性是认识论中很重要的一个范畴,康德提出认识应当遵循从"感性认识--知性认识--理性认识"的认识路线;黑格尔进一步提出由"感性认识--知性认识--消极理性--积极理性"的认识路线;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的两阶段论的认识路线,忽视对知性范畴的研究,忽视知性思维阶段的地位和作用,致使在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上和实践中走了弯路,犯了错误,受到了损失.  相似文献   

2.
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自我意识"一向被认为是理解康德认识论的意识"分为"经验的自我意识"和"先验的自我意识",先验自我意识既是使经验知识成为可能的超验综合统一性,又是只能应用于人类经验的纯粹知性能力的一种表现.区分先验自我与经验自我、对象意识与经验对象,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将促使我们更为深入地思考康德哲学在认识论和形而上学上的重要意义和地位.  相似文献   

3.
在欧洲哲学史上,哲学家们对知性这种认识能力和阶段进行过不断地探讨,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只有黑格尔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上从辩证法的高度比较系统、全面地考察了这个问题,在认识论上作出了重要贡献。黑格尔的辩证知性观,主要是在《小逻辑》的“导言”中阐发的。 (一) 关于知性,黑格尔说:“只能产生有限规定,并且只能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思维,便叫知性(就知性二字严格的意思而言)。”黑格尔从理性思维的高度出发,揭示了这种在有限规定中活动的知性思维的本质。“知性对于它的对象持分离和抽象的态度,因而  相似文献   

4.
:"物自体"概念的内涵及其不同表述对应于康德对感性、知性和理性的具体考察过程。作为限制性概念,物自体的理论功能是限制感性和知性;作为范导性概念,其积极作用在于引导信念。物自体理论显示了康德批判哲学谦抑的理性精神,而黑格尔哲学对物自体的批判与消解则导致了理性的绝对化。  相似文献   

5.
人们常说康德哲学是现代哲学的源泉,是认识论和形而上学的转折点.康德"批判时期"认识论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其经典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从认识论的总问题入手,阐明了其感性、知性及理性.康德 "批判时期"的整个认识论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中产生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6.
理性认识世界本质主要是通过概念思维来实现的,概念是理性在思维层面的逻辑展开,理性把握认识对象的本质的主观机制就是通过概念思维展开为判断、推理的认识过程。这一切是以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确立起概念思维主体的地位为前提的,而后,知性思维原理依靠其自身的逻辑力量和发展规律,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则把握概念与感觉经验相结合,二则把握概念自身的运动变化,分别演进发展为康德的"先验逻辑"和黑格尔的"辩证逻辑",最终实现了对知性认识主体的建构。本文正试图从逻辑学的角度来揭示西方哲学对知性认识主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从规范决策理论到描述决策理论和处方决策理论,人类的思维经历了从"完全理性"、"有限理性"、"生态理性"到"实体理性"等思想的变迁,它浓缩了人类思维与认识发展过程,深化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推动着具体决策理论尤其是行为决策理论的发展,并成为哲学意识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对这一演化过程做了具体阐述和评论.  相似文献   

8.
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关系问题上,我国逻辑学界长期流行一种所谓“低级逻辑、高级逻辑”说,把形式逻辑(包括数理逻辑)看成是研究思维的“外在形式”、关于“知性思维”的“知性逻辑”,而把辩证逻辑看成是关于理性思维的高级逻辑。笔者认为,这种贬低一门科学抬高一门科学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带来一些麻烦,且对逻辑科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这里仅呈个人管见,向专家和同志们求教。一、是外在形式,还是内在形式? 作为一门研究推理论证的逻辑科学,形式逻辑以思维形式或思维形式结构为研究对象。在这里,无论说思维形式还是说思维形式结构,指的是“各个不同领域的具体思维  相似文献   

9.
人的意志自由问题是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的中心议题之一.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关于自由的学说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实践理性批判》是论述自由的专著,而问题的提出和关键性的说明,却是以《纯粹理性批判》中的"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一章开始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分为感性、知性和理性三种形式.其中理性是"整理直观材料从而把它放在思维的最高统一之下的一种最高能力".理性的概念是理念,属于现象之外的物  相似文献   

10.
"直观"在康德数学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其既是数学学科知识来源的基石,又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提供极大便利。然而,数学及一般自然科学需要超越感性直观,迈向知性建构,进而迫近理性的本体世界。介于知性与理性之间的"判断力"是连通科学与美学的重要桥梁,其深刻揭示了以美启真的可能性,也是解释科学美问题的极佳理论资源。"直观"源于感性而又超越感性,其在"判断力"的层面完成了向更高层次的复归。康德哲学以认识论为起点,以审美和目的论为纽带,最终指向道德伦理,营造了一个真善美一体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理性如冰 浪漫似水-卢梭浪漫主义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浪漫主义是近代西方的一种文化思潮,它产生于18世纪末的法国.浪漫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推崇情感,情感福音成为与启蒙运动理性法庭不同的另一种思想倾向,这种倾向来源于卢梭.但卢梭并非是一种新"体系"的创建者,而是一个极富东方智慧的思想家.他的浪漫主义并非反对"理性",而是反对"知性",即狭隘的理性主义.卢梭是一个理性的浪漫主义者,他的"理性"试图超越知性,走向更高的"理性",即"有感情的知性(the feeling ofIntellect)".这种融合抑或矛盾贯穿在卢梭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卢梭浪漫主义如冰似水,相反相成,呈现出矛盾的统一.其真正独特之处在于向冷峻僵硬的理性土地里灌注进情感的清泉,使大地复苏健康充满生机.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把无限区分为真的无限性和坏的无限性。坏的无限性是单纯的否定,而真的无限性是否定之否定。他认为真的无限是理性思维的产物,而坏的无限是知性思维的产物。黑格尔的无限观包含有内在矛盾即真的无限在本质上的过程性和其在绝对精神中的终结。无限观的内在矛盾根源于黑格尔的本体论哲学,其思维方式仍然是一种本体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老子"道"的理论基础上,荀子提出了中国哲学史上又一个重要的概念,"理"."理"的出现,表现了先秦思维方式,由混沌整体多元向秩序整体多元,由粗略模糊思维向精确理性思维,由缺乏学理分工向科学门类划分发展的重大转折.但是非常值得思考的是荀子的思想成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不折腾"的通俗表达体现了重要的政治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多元民主社会下政治宽容与政治共赢思维,体现了在党的领导下社会多元主体"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基本需要,体现了执政党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原则,体现了执政党执政自觉和执政理性的日益加强."不折腾"的政治思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理论思维是恩格斯首先在《自然辩证法》中提出来的,它是科学的灵魂。但是,恩格斯并没有给理论思维下过定义,所以人们对这个范畴的理解不尽相同。例如,有的同志认为,恩格斯所说的理论思维,“既包括理性,也包括知性,它是二者的统一”。(肖前:《关于认识的发展阶段和知性、理性问题》,见1983年9月12日《光明日报》第3版)另有同志说: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哲学逻辑学的逻辑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即三分法或三分式及其运用自然-感性-意志、偶然-必然-自由、感性-知性-理性、机械性-化学性-目的性、生命-认识-绝对理念等等,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一分为三"思想.  相似文献   

17.
"游刃"与"凿"是道家思想中一对意义相反的语素,特别是作为动词使用时,它们表征着人们在处事待物时不同的哲学态度。首先,"凿"以及与之相关的"规矩"、"准绳"等器物的出现,说明了人们思维理性、逻辑条理的形成确立和日益强化;但在庄子看来,理性逻辑所起的作用并非万能,这种知识理性如果发展到逻辑过度、理性至上的地步,势必会"凿破浑沌"、"遗其玄珠"。由此,庄子用"庖丁解牛"的寓言,以轻细灵巧的"游刃"隐喻工具、对象、认知等诸要素的转变,劝导人们在处事待物时要改变逻辑理性至上的观念,做到与物委蛇、以物为枢、乘物顺势、随缘葆真,内心谦虚、行为谨慎、不彰显自我,最终达到与天同形、与道同貌的化境。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庄子褒"游刃"而贬"凿"并不是要抛弃毁绝"凿",而是希望限制知识理性的负面作用,从而更好地将"游刃"与"凿"、直觉与理性相结合,使二者相得益彰。
Abstract:
The flexible blade and the chisel is a pair of opposite morpheme in the thought of Taoism.Especially when used as verbs,they indicate different philosophical attitudes in people s daily life.First,the emergence of chisel and the related rules and criteria shows the formation,establishment and strengthening of people s rational and logical thinking.However,in the opinion of Chuang Tzu,the rationality and logic are not omnipotent.Even worse,if excessive,the rationality and logic will be bound to go apart from...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二百多年前曾就人类思维活动中的模糊现象讲过这样的话:“知性在模糊不清的情况下起作用最大……模糊观念比清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在模糊中能够产生知性和理性的多种活动……美应当是不可言传  相似文献   

19.
黑格尔在《逻辑学》中提出了逻辑思维的三个方面或三个阶段的思想,即“(a)抽象的或知性[理智]的方面,(b)辩证的或否定的理性方面,(c)思辩的或肯定理性的方面.”(《小逻辑》第172页)黑格尔这里所说的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都相当于我们所说的理性认识阶段.他关于逻辑思维的这个三分法,是对康德思想的发展,是对人类认识理论的重要贡献.探讨黑格尔关于知性、否定理性和肯定理性的思想,对于我们弄清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认识阶段的划分以及认识运动的规律,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康德知性概念的含义体现在三个层次:(1)广义的知性,指广泛运用于理论、实践、甚至审美领域的整个高级认识能力,包括(广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2)较狭义的知性,指理论理性或思辨理性,包括理论运用中的狭义的知性、判断力和理性;(3)最狭义的知性,指先验自我意识或纯粹统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