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面对中东剧变的冲击,海合会在联合维护成员国政权稳定的同时,对内深化合作,对外趁势扩员,拓展地区影响。海合会在坚持内部深化策略的同时首次选择扩员,其根源在于海合会国家对自身根本利益的认知,对维护国内政治制度安全稳定的偏好在其区域经济合作中始终发挥着幕后主导作用。海合会内部经济合作将进一步向民生相关的社会经济领域扩展深化,并逐步从消极一体化向积极一体化迈进,同时政治安全因素在海合会经济合作中的幕后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强,沙特的领导核心地位也愈加突出。中东剧变使海合会在中东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但其引领中东区域经济合作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2.
中东剧变对阿拉伯世界整体格局和阿拉伯板块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产生了深刻影响。阿拉伯世界转型促使海合会正不断向阿拉伯君主共同体转型,也加快了东盟本身及其许多成员国的民主化进程。面对当前海合会从海湾次地区力量迈向中东地区性力量的战略走向,东盟在政治与经济层面加强了与海合会的协作,海合会的大国外交战略也将不断变化中的东盟纳入其重要战略目标领域。尽管如此,双边政治合作仍滞后于经贸合作,东盟—海合会自由贸易区仍是未来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3.
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成为海合会对外关系的两大目标,是其制定对外政策的隐性逻辑。30多年来海合会的对外关系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即当国际和地区环境恶化时,成员国倾向于用一个声音说话,并在安全领域形成密切合作、构筑"安全共同体";当外部局势趋于缓和时,海合会则朝着经济一体化的目标迈进,发展问题上升为地区合作的重要议题,构筑"经济共同体"成为成员国努力方向。在海合会区域安全和经济整合过程中,当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趋同时,其对外政策往往产生较好效果,反之则效率低下,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剧变就是例证。中国应把握好海合会对外关系演变的基本逻辑,在政治安全与经贸发展两大领域提升与海合会战略关系。  相似文献   

4.
在国内政治发展、地区形势变化、域内外大国干预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中东剧变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政治、安全、社会、经济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五年多来,阿拉伯国家社会各界对中东剧变的成因、性质、结果及影响不断进行着反思。阿拉伯国家精英、学者、青年等群体对这场剧变认知的变化,反映了作为变革主体的阿拉伯人已从最初寻求推翻旧体制的狂热和盲目逐渐回归理性,这对阿拉伯国家探索发展道路和模式、提升国家治理能力、推进政治现代化、构建自身话语体系等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东剧变三年多来,中东地区格局转型步入深水区:政治转型国家遭遇三大困境,日渐迷失前行方向;中东剧变初期形成的格局再被打乱,"新中东"加快恢复"旧秩序";地区权力结构碎片化趋势日益明显,中东进入新的动荡期;中东乱局还促使美国加快战略收缩,由此使地缘争夺更趋复杂。  相似文献   

6.
从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失业青年布瓦吉吉自焚开始,一场席卷突尼斯全国的政治变革大潮迅速蔓延至中东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预示着更为复杂的政治变革进程已经开始。从目前情况来看,各国表面上貌似群龙无首、组织松散的街头抗议,实质都是围绕着"变革"这一主题展开,大量失业青年成为这一"变革"的主要参与力量,而网络新媒体则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变革、青年和网络是中东各国目前政治剧变的三个关键因素,进一步认清三者的互动关系及其作用和影响,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东当前的政治发展进程,也对维护我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全球经济艰难复苏之际,西亚北非的多个阿拉伯国家掀起了一场强烈的政治风暴,一批中东政治强人的政权岌岌可危。此次剧变中,青年是抗议人群的主体,也是发出改革最强音的群体。在对中东剧变的分析中,青年因素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分析了青年成为变局主力军的主客观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阿拉伯青年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在中东地区的活动主要是通过基金资助、技术指导和跨国倡议网络等多种方式,培训专业性的反抗力量,变革乃至颠覆中东国家的政治话语体系,促进中东国家公民社会的发展,推动中东地区民主化进程,为政治反对派的抗争活动创造宽松环境。在中东剧变中,国际人权非政府组织的行为特点体现为调查并曝光侵犯人权的行为;充分发挥网络的动员功能;诉诸国际司法,将侵犯人权者绳之以法;影响西方国家舆论和外交决策;依据自身政治偏好主动设置敏感议题;难以摆脱其背后的西方政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在现代化改革、文化传统以及国际政治地位三个方面对埃及形成挑战.从当前看,加速现代化建设,继续推行国内经济改革是埃及成功应对全球化的根本措施;积极谋求地区经济合作和国际经济合作,以地区经济一体化应对全球化是埃及迎接全球化挑战必须依靠的力量;正确对待和处理全球化背境中的伊斯兰复兴运动是埃及在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维护国家文化主权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中东剧变给阿拉伯国家带来民主、自由的同时,也对其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使其各经济领域不同程度受到影响。本文通过分析中东剧变产生的经济原因,剖析其对变革中阿拉伯国家经济的影响,认为中东剧变对其经济的影响是灾难性的。在经历"革命"最初的兴奋之后,这些国家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承受着变革所带来的阵痛——政局动荡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这是不可避免要付出的代价。然而,有危机就有转机,故应抓住契机谋求发展。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不断走强,中东国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提高竞争力,才是国家生存、实现经济与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石油产业是多数中东产油国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国家为实现经济来源多样化,实施石油发展策略,以增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是势在必然,不断调整和完善其石油战略,则是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一个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2.
埃及过渡政府成立以来,已在外交政策方面做出多方面调整:对中东和周边的以色列、伊朗、尼罗河流域国家等,过渡政府的外交政策调整以转向和改变为主,且调整幅度较大;对以美国为首的欧美大国,采取了延续基础上的调整;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传统友好国家,则继续维持与深化与这些国家的关系.过渡政府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内群众的诉求、重塑阿拉伯世界的领导形象以及革命后埃及“本土化”意识的兴起.埃及在外交方面的调整涉及美国、伊朗、以色列、海湾国家、非洲各国等,无疑对地区安全与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是深化改革开放特别是向西开放的国家战略,也是亚欧国家特别是中东国家的重大历史发展机遇。中国经济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而中东国家经济却在动荡与战乱中艰难前行。从全球经济来看,中国经济和中东国家经济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这种差异恰恰反映出经济合作中的互补性,双方应该把握历史机遇、利用互补优势、实现双赢的合作。明确中东在中国外交中的地位,中国对中东战略应该把握好拓展国际政治空间、加强国家安全、扩大经贸合作、注重提升软实力等四个发力点。  相似文献   

14.
2011年初以来的中东动荡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除尊重有关中东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外,还应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地区稳定,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5.
中东油气与中国石油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环境下,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应是开放和外向型的,其核心思想是“保内争外”,即中国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能源合作的宏观指导和支持;中国石油企业应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坚持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直面国际博弈。中东国家油气资源丰富,且与中国关系友好,应是中国石油企业对外开展能源合作的首选地区。  相似文献   

16.
中东反恐斗争是国际反恐中最关键、最具影响的组成部分,也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全球治理问题之一。它与当代的国际体系转型和政治经济秩序的重建分不开,又同中东伊斯兰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如何处理现代化进程中的改革与发展、实现制度变迁和社会转型直接相关。从中东恐怖主义产生的根源、发展和蔓延的轨迹看,中东恐怖主义既蕴含着错综复杂的历史、社会、宗教、民族等内部因素,也掺杂着外来侵略、占领、干涉以及地区国家之间领土、资源和利益等方面的矛盾和冲突等外部环境因素。中国的反恐政策既出于保护海外利益的需要,也折射了中国独特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17.
极具地缘战略价值的中东特别是海湾地区是中国"大周边"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中东存在政治、经济、贸易、安全、文化等多方面利益。在"无政府状态"的国际体系中,中国获取中东利益时面临外部较为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纷争四起、矛盾错综复杂的中东,中国需要具备强烈的风险意识,对其认知必须充分,分析必须深入,规避务必得当,以期把预期风险化解到最小,也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比较顺利地实现自己在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美国于2003年发动的伊拉克战争对中东地区政治制度产生了深刻影响,一些中东国家或政权的政治结构和政治力量对比因此出现了重大变化。其中,尤以伊拉克、黎巴嫩、巴勒斯坦的变化最为显著,它们按照政党制、议会制、选举制的模式各自进行了政治制度变革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尚不成熟。从西方引进的民主制度无疑改变了这些国家或政权的政治生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不是治本良药,中东地区的问题需依靠地区自身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