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八大山人是历史上著名画僧,与石涛、渐江、髡残并为清初四大画僧。 石涛、渐江、髡残主要画山水,而八大山人画花鸟画,偶画山水。他的绘画对其后的花鸟画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八大山人只是画僧,而不是高僧,宋以后真正能称作高僧的大约只有弘一法师了。八大山人出家的原因基本上是政治的失势和生活的无奈,后来他也就把做和尚和道士当作一个安身立命的职业了。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谓文人画就是指从事绘画艺术的封建阶级士大夫——文人学士之画。它既不同于民间画工的画,又不同于皇家画院画家的画。文人画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抒发作者主观感情和笔墨趣味。明代陈继儒把文人画概括为“力、巧、神、学、识”的总和。宋代苏轼说:“观士人画(即文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画,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苏东坡集《跋汉杰画山》)同时他还指出了文人画和画工画的不同之点即:“士人画”重“意气”,画工画重外形(“只取鞭策皮毛”)。把画与文结合到一起来谈论的是南宋的邓椿,他在《画继》中说:“画者文人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  相似文献   

3.
以诗、书、画三绝驰名,“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板桥),是人们喜欢谈论的一位历史人物。他的画,今天已遍布全世界,受到世界人士的喜爱和重视。人们评论郑燮的画时,常联系到画上的题跋。《板桥题画》是人们经常引用,作为重要依据的一本书。人们不怀疑它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杨波 《西域研究》2023,(4):152-157
新疆库车县森木塞姆第44窟是龟兹回鹘时期的洞窟,主室券顶菱格故事画中可辨认出一幅表现佛像神异事迹的壁画,描绘佛像在战场踊出、阻止战争冲突的场面。此画可称为“瑞像故事画”,属于一种新的龟兹故事画类型。画面构图符合龟兹传统的菱格故事模式,应为龟兹画家依据故事文本创作。这幅故事画证明于阗的瑞像信仰影响了龟兹佛教。  相似文献   

5.
胸有成竹     
北宋时,有一位以画竹而闻名的画家,他的名字叫文同。文同很喜欢竹子,经常在竹林中散步,仔细观察竹子的生长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化。他对竹子非常熟悉,闭上眼都能想出竹子的样子,一有时间就在家里画竹。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远近闻名,许多人千里迢迢地赶来请他画竹。  相似文献   

6.
瑶族神像画同瑶族社会结构、社会习俗、文学艺术等有着密切关联。发掘与研究瑶族神像画资源具有填补南方少数民族绘画史的一段空白,有助于探明神像画在中国道教绘画艺术中的地位与历史意义,丰富瑶学研究的内容,创作富有时代精神的新型瑶族绘画等现代文化价值。应建立和完善相应管理机构、提高人员素质、充实研究人员;增加经费投入;开展普查工作;广泛征集瑶族神像画;保护画师及传承人;加强学术研究与教育工作等,以加强对瑶族神像画及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发展民族文化艺术。  相似文献   

7.
付骁 《天府新论》2019,(4):124-137
“如画”最早出现于东汉,东晋之后成为古人观赏自然山水后的肯定评价。“如画”观念延伸至文学批评始于宋代,“诗中有画”是其原初形态,而批评家直接用“如画”点评诗歌的现象则大量出现在清代并延续至民国。“如画”重点在像画中的山水,强调了中国诗歌具有空间感这一突出的特征。历来对“诗中有画”的解读大多有误,对西方“Picturesque”、“Ekphrasis”和“Pictorialism”的理解与翻译也成问题。以西方相关概念作为参照,本文得出结论:自然风景是诗歌和绘画这对“姊妹艺术”的“母亲”,诗歌如画的主要原因是诗人用语言描写风景并使其具有绘图似的逼真效果,诗人会不会作画和他创作的诗歌是否“如画”没有必然联系。有共同的再现对象、相同的内在结构和相等的想象效果,是诗与画能够建立隐喻关系的三个关联点。  相似文献   

8.
李昀 《西域研究》2023,(4):138-151+169
五代时期,敦煌的文殊变加入了以于阗王为主角的胡人牵狮画样,这种局部区块的更新,对研究敦煌、于阗、五台山以及长安之间的互动极具意义。于阗王牵狮是新样文殊像的标志性元素,但目前研究对其画样源流探索仍有未尽之处。敦煌莫高窟220窟新样文殊像中的于阗王牵狮,实际来源于一件唐前期的胡人牵狮画样,这件画样也被用于唐开元二十五年入葬的武惠妃石椁,最终分为两种流传脉络,其一融入佛教艺术,以新样文殊的样貌在东亚传播;其二则延续画样自身的职贡图绘传统,为后人传摹,有数件绘画传世。本文旨在探讨220窟新样文殊像的画样引进、区块更新,并追本溯源。这是一个唐代长安画样流布敦煌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9.
诗和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画能观而不能言 ,诗能言而不能观。造成这一差异的最直接的因素是两者使用的符号不同 ,表达的方式也不一样。诗以语言文字符号表情达意 ,画则以线条、颜色来表现。中外理论家又指出 :在这两种不同的艺术中还存在着相通之处。“画是一种无声的诗 ,诗是一种有声的画”① 这是十七世纪希腊诗人西摩尼德所言。中国宋代诗人苏轼也指出王维的画是“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可见诗、画都在某种程度上冲破了符号局限 ,拓展了表现天地。本文试图从诗画互通的客观条件、主体意识和文本表现三个方面加以探讨。一、客观条件1、毛…  相似文献   

10.
杨洲 《河北学刊》2012,32(2):245-247
从新文化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关于中国画的论争成为一个突出的文化景观。各种派别的论者对于绘画整体功能的认识相当一致,并不约而同地将其上升到国家、民族复兴的高度。抗日战争时期,各画种都为民族救亡作出了积极贡献,文艺家们的画学思想中关于民族复兴、民族精神的倡导更加鲜明有力。当代关于中国画体现民族精神的提法与近现代史一脉相承,并融入了民族文化复兴的主流。  相似文献   

11.
如画美学传统为18世纪英国理论家们所确立,它改变了17世纪自然审美的寓言化倾向,使自然美学成为可能.但如画美学的公式化也把自然审美导向一个新的误区:1.如画美学的距离化欣赏方式导致人与自然的隔离与对立,甚至人对自然的征服.2.如画美学把自然的美看成是主体想象、心灵表现的产物,从而遮蔽了自然本身所具有的美.3.如画美学认为只有那些看起来象画一样栩栩如生、适宜入画的自然景观才值得欣赏,这导致自然审美欣赏的精英主义姿态.  相似文献   

12.
绘画与诗歌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却日益呈现出了融合的趋势。其诗画融合的生成机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虚实相生:诗与画的相似相容;二是艺术语言的不同:诗与画的相异相吸;三是儒道互补:"天人合一"的审美观。诗画融合的艺术形式则表现为诗意画(以诗为画)、题画诗(以画为诗)、诗画合一(诗画一体)和图像诗等四类。古代画家在这一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为中国当代画家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清芬 《殷都学刊》2005,(3):108-108,111
中国的绘画大体分为文人画、民间画、画家画,其绘画风格与画家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中国画的发展应该适应画家的个性而呈现出多向性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何世剑  卢胜平 《兰州学刊》2008,(2):161-162,160
“媚”是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重要审美范畴,它既代表着画家的美学旨趣和审美品格,也体现出画体规范转变和艺术追求的时代潮流。中国绘画美学视野中的“媚”论,大致引入于魏晋南北朝,升格于唐宋,深化于元明清。媚画生成在于用笔消散轻柔,不可太劲挺强健;用墨黑多于白、浓多于淡、湿多于干以及用嫩墨,由烘、染、破墨等法出之;“媚”画多用“兰叶描类”。“媚”画主阴柔美、形式美,媚画流动飘洒,富有动势之美,一定意义上表现出画家超越呆板、枯竭、臃滞的生命追求。  相似文献   

15.
袁晓薇 《江淮论坛》2000,(1):107-110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 :前者是通过语言文字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时间艺术 ,后者是利用色彩、线条的造型来反映一定思想感情的空间艺术。二者各有所长和所短。“画难画之景 ,以诗凑成 ;吟难吟之诗 ,以画补足。” (南宁吴龙翰《野趣有声画·序》)不仅说明了诗画有结合的必要 ,也说明了它们有结合的可能。纵览中国诗画艺术发展史 ,啸傲林泉、纵情山水的意绪 ,萧寒淡泊、宁静旷远的境界 ,既是诗人们反复吟唱的主题 ,也是画家们乐于描绘的主题。诗涵咏着画意 ,画蕴藏着诗情。以致于有“诗画本一律”① ,“画与诗皆士人陶写性情之事 ,”“故凡可…  相似文献   

16.
潘怡 《兰州学刊》2005,(1):278-278,283
界画是国画中一项特殊的画种,属中国画画科之一.明陶宗仪<辍耕录>一书中,提出将绘画分为十三科: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水、花竹翎毛、野赢走兽、人间动物、界画楼台、一切旁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界画以宫室、楼台、屋宇等建筑物为题材,也称"宫室"或"屋木".  相似文献   

17.
“诗中画”与原始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中画”与原始思维徐炼如诗的画,如画的诗,至今在一般审美语境中都无疑地被赏识为美的复调形态,美的交响溶融。古希腊西摩尼得斯关于“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的经典表述,在20多个世纪里一直过滤着读者对诗与画———语言艺术和造型艺术两者的赏鉴目光。人们已...  相似文献   

18.
艺术空白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美学命题。如画论“无画处皆成妙境”“画在有笔墨处,画之妙在无笔墨处”;书论“墨到为实,飞白为虚”“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不仅绘画、书法讲究空白之美,其它艺术如文学、戏剧、音乐等也都如此。艺术空白,显示了中国艺术,特别是古典艺术的独特  相似文献   

19.
“文人画”一词,是随着文人画的兴盛而被提出来的。此词的出现和流行也有个过程。宋代称作“士人画”。苏轼说:“观士人画,如阅天下马,取其意气所到。乃若画工,往往只取鞭策皮毛,看数尺便倦”(跋宋汉杰画)。把画与文联系一起谈论的是南宋初年的邓椿,他说:“画者文之极也。其为人也多文,虽有不晓画者寡矣。其为人也无文,虽有晓画者寡矣。”(《画  相似文献   

20.
付骁 《天府新论》2020,(6):122-127
“如画”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术语,如画的诗句再现的对象是趋于静止的风景,读者想象中的形象诉诸直觉,没有象征含义,也不涉逻辑,决定了“如画”批评的审美本质。批评家用“如画”评点诗句意味着强调画意之美,从而淡化了以意义和联系为特征的意识形态属性,从现代视角看是中国古代的审美批评。清代方东树将诗句有无画意作为批评标准,而王国维将“如画”提升为具有规定性的文学法则,即诗人须营造趋于静止的画面感。“如画”奠定了中国文学审美论的理论基础,中国历代批评家与国外的巴托、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布罗夫等批评家用各自的理论语言,共同揭示了这一关于文学和现实关系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