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他们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相似文献   

2.
南北 《家庭科技》2006,(6):46-46
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花心也是由一种特殊基因控制的,这将可以为那些本来不喜欢花心却花心的男人提供基因治疗。美国生物学家劳伦斯·扬格最近发现,橙腹田鼠的脑部有一种特殊的控制“爱情”的VlaR基因,可以产生特殊的“专一爱情激素”,让橙腹田鼠种群中出现一种典型的一夫一妻现象。而橙腹田鼠有一种近亲叫宾夕法尼亚田鼠,它们却不安分守己,喜欢胡乱交配,是  相似文献   

3.
有人说唐代是一个“诗的时代”,生活在那个时代的每个人都是诗人,连吃斋念佛的僧人也是如此。与前代僧人不同的是,唐代的僧人在诗中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他们一改过去僧人对佛祖的虔诚、对佛国天堂的向往,而多表现出对生命有限性的强烈体验与感受,在他们的诗中多流露出年华易逝、青春易老的意识,人生的短暂倏忽使唐代的诗僧一方面有及时行乐的思想;另一方面又渴望及早留金石之功、建不朽之业,企图以世俗的声名去实现人生的永恒价值。唐代僧人在诗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生命意识,使他们的诗歌带上了浓郁的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4.
正我见过这样的父母:超市里,看到货架上的坚果,随手就剥几个给孩子吃,没人看见就以为自己占了天大的便宜。小区里,两个孩子抢玩具,一个孩子着急了,挥手就打另一个孩子。家长忙过来让孩子跟对方赔礼道歉,可又分明抑制不住自己的得意,跟别人说:"我家娃是不会吃  相似文献   

5.
远方的远     
男人患了肝癌,晚期。守在一边的小女儿,6岁。她害怕地问:“爸爸,您要死了吗?”男人笑着摇头:“不,爸爸是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很远很远的地方在哪儿?”小女儿问。  相似文献   

6.
19世纪初,在青海藏区个别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中,分化出一种身穿黄色袈裟的僧人,他们自称是"日绰巴",其身行与传统的格鲁派僧人有所不同。笔者以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历史进行探索后认为,"日绰巴"思想是格鲁派僧人对政教合一制度的一种自省,或是对藏传佛教政教分离的一种自觉。"日绰巴"运动不但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我国藏传佛教寺院管理亦有一定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7.
较之一般成熟的著作,于一纸之上存有多种内容的习字文书更能呈现书写者的多元知识面貌。敦煌文献中至少有数百件充满各种习字文书的长卷,有些写卷上的诸多内容可以确认为同一人所写。这种写卷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僧人习字文书可以提供僧人多元知识面貌的横切面,借以可以考察僧人如何接受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所在的区域社会又存在怎样的互动。敦煌文献P. 2129V《僧善惠习字文书》存有善惠所写的诸多内容,涉及到音韵、佛典、禅宗偈语、儒家经典、社邑文书等,据之可以还原出当时僧人的知识构成。  相似文献   

8.
隋代是敦煌艺术的重要阶段,在短短30余年间开凿了约110个洞窟,许多洞窟的艺术风格来自中原。文章对隋代敦煌善喜、善藏两名僧人的资料进行考察,认为他们同属崇教寺僧人,《莫高窟记》所记栽的善喜曾建造讲堂,当属崇教寺的寺内建筑,可能建于开皇十三年。隋代崇教寺资料显示,隋代敦煌佛教与中原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郑艺群 《东南学术》2004,(5):136-137
"争论本身就是学科成熟的标志,它意味着在学术上并不存在话语霸权,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设定相应的理论陈述格式"①.的确,当蔡先生在"调整论"中提出"建立‘一体化'研究范式"和"生态人"基础上的主体论和客体论"②时,他已越过了"现代主义"的边界,来到了"后现代主义"的疆域内,对"什么是法律""主体"等这些千百年来一直纠缠着法学家的困惑,再度发出疑问.这次发问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吸纳和借鉴了"后现代主义"的思维方式来探究法学基本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讲,他是在"后现代"语境下所做的法学换位思考,因而习惯了"现代主义"话语的主流法学对此疑惑与不解实在情理之中.主流法学因固守在"主客二分""理性主义"的基石上已久,从而带来一种意识形态上的稳定和安全感.然而,问题是我们所固守的"主体性"、"主客二分"、"理性主义"这些概念是法律演变长河中的片断还是永恒呢.  相似文献   

10.
以宣传无政府主义为特色的“新世纪派”的出现,是辛亥革命前夕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并非由少数留欧学生忽发奇想所致。从庸俗进化论和人性论到“以教育为革命”,再到“普及革命”,构成了“新世纪派”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倾向。他们基本立场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一边,但并不满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纲领,对资本主义既充满希望又心怀疑惧。在文化思想方面,他们批判封建伦理道德,要求摆脱旧思想,提倡新理新学,有利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但同时,他们的主张又带有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张籍晚期的代表作品之一,诗题中的“海东”不是指日本和新罗,而是指渤海国,其反映了唐朝与渤海国诸多方面的交往关系.《赠海东僧》是唐朝诗人与渤海僧人之间的交流作.品,其内涵丰富.从作品的内容看,渤海不仅盛行佛教,而且佛教的天台宗在渤海巴经流行.唐朝诗人与渤海学问僧之间赠诗交流以诗会友之情跃然纸上,诗人赞颂了渤海僧人不畏艰难困苦来到唐朝学习先进的中原文化,并且他们已经具有了较高的文化水平,渤海僧人可以熟练应用汉语与外文,佛学造诣颇深,可谓集才学、医学和佛学于一身.  相似文献   

12.
古代佛教僧人在东晋道安提倡姓“释”之前,按照“从师命氏”原则,都以师父之姓冠为己姓.汉文僧传中出现一批“帛”姓僧人,其籍贯有印度人、西域人、龟兹人、中原人.但是后来有学者将凡冠以“帛”姓的僧人,均推测为龟兹人.以后以讹为真,长期误传.其不仅使僧人籍贯上的错讹流传,也因这些僧人的佛学派属、译经性质而造成龟兹佛教历史、思想体系论述失当.给龟兹佛教史研究带来不必要的误解和麻烦.本文根据历史文献、佛教经典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的考辩,以纠正长期的不实之词,还古代僧人“姓氏”问题的真实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戒律是僧人生活中之最高法旨,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僧人修行程度之高低与是否能够遵守戒律关系密切。随着佛教中国化进程的推进,自印度而来的佛教戒律自身也出现了某些松动,这些松动却恰恰成为僧人违戒的重要原因。文章试从戒律之繁复、前后矛盾以及戒律的让步等方面分析唐宋敦煌僧人违戒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清初小说中的僧人色情故事,以改编晚明淫僧故事为重要编创方法,反映了清初文人划分身份界限的欲望。清初拟话本小说《五色石》卷三《朱履佛》的大部分情节都改编自晚明僧人色情故事。即使系据清初大臣赵廷臣断案传闻敷衍而成的皮匠故事情节,也与晚明淫僧故事《耳谈·徽富人某》十分相似。《朱履佛》对前代故事的改编明确以建构文人身份为目的,不仅增加了僧人迫害文人的情节,以僧人恶行衬托文人在道德上的优越,并通过叠加三则文人惩处奸僧的情节,确认了文人在与僧人关系中的优势地位。《朱履佛》的改编策略,既回应了《五色石》区分文人与僧人身份的立场,也是文人在危机中寻求自我证明的特定手段。  相似文献   

15.
李远 《快乐青春》2014,(1):37-38
大学刚毕业那会儿,我被分配到一个偏远的林区小镇当教师,工资低得可怜。其实我有不少优势呢,教学基本功不错,还擅长写作。于是,我一边抱怨命运不公,一边羡慕那些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拿一份优厚薪水的同窗。  相似文献   

16.
一、吐蕃时期佛教寺院发展状况及政教关系公元八世纪,莲花生主持建成桑耶寺。这是西藏第一座佛教寺院(此前虽建造了一些小寺,但仅有佛像而没有增伽组织,不能算作完全意义上的寺院)。此后,佛教寺院发展速度似乎并不很快。赤松德赞时期,规定“赐给寺院民户150户,给每名僧人3产属民,总计赐给桑耶寺和305名僧人寺属奴户1065户”,①而并未提及其它寺院。可以推测,当时吐着王朝虽极力推崇佛教,但寺院建设似乎并不随他们对佛教的热情增长而同步发展。而当赤热巴巾的大臣尚蔡邦·多日在堆龙地方建了一个有4名僧人的江浦寺时,则要立碑为…  相似文献   

17.
张晖 《兰州学刊》2013,(7):53-57
明清两朝佛教虽不及前代兴盛,但其世俗化、商业化的趋势却有新的发展,这在江南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苏、杭、嘉、湖诸府流行僧人与施主结为门眷、门徒的习俗,即某一寺院僧人固定地为某一施主提供佛事服务、获取酬金,而其他寺院僧人则不能参与的潜规则。门眷可以买卖,也可以继承,对于以经忏佛事为生的应付僧来说,意义不亚于田产、房产。  相似文献   

18.
曹虹 《中国学术》2000,(4):212-220
随着外来佛教向社会生活的渗透,尤其是东晋以来僧人与社会上层的交涉增多,僧人章服仪轨与传统礼制的差异,作为一个文化问题而变得明显起来,引起士流的关注。除了一再出现对僧人不拜王者感到格格不入,晋宋之际还出现关于僧人袒服、踞食之习的质疑。相对说来,袒服问题较之于踞食问题可能更为紧要。  相似文献   

19.
元代来华高丽僧人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元代高丽国来华僧人的构成类别及其留居中国期间的活动经历作了详细的考察。指出元代是继隋唐之后朝鲜僧人进入中国的又一个高峰期。元朝与高丽两国间异常密切的宗藩关系和蒙元统治者对高丽僧人所提供的宗教服务的特殊需求,是导致大量高丽僧入华的原因所在。而元丽两国僧人能够频繁自由的交往,对元丽佛教文化交流的繁荣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烧火和担水     
一位担水的僧人,长得五大三粗。他脚力好,力气比常人都大,一人担4桶水,也面不红、气不喘,众僧见了,忍不住竖起大拇指,称其“神力”。 与担水的僧人同住一间禅房的是位烧火的僧人。相比之下,烧火的僧人就长得文弱多了,他像一根豆芽菜,似乎一阵风都能把他吹倒。众僧经常拿两人作比较,很多时候都是取笑烧火僧“肩不能担。手不能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