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城,作为一项军事防御工事,中外皆有之.中国秦汉长城气势宏伟,罗马帝国的哈德良长城也颇具规模.我们不妨将侧重点放于目前国内研究较少的哈德良长城,着重介绍它的修筑背景、基本构造和历史作用,并将其与中国秦汉长城加以比较,以期加深对罗马帝国和秦汉帝国防御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欧文·拉铁摩尔是美国著名的中国边疆问题研究专家,他对长城充满悟性的见解至今发人深省。他认为,作为边界线,长城不仅是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更是区别两种社会和文化的边界线;作为农耕社会和游牧社会的中间过渡带,长城地带具有鲜明的混合社会的特征,汉地中原王朝和边疆游牧王朝对长城地带的控制和争夺反映了中国历代王朝的强弱盛衰,并推动了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互动整合,形成中国历史的循环发展模式;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陆权时代的长城边疆是中国对外事务的中心,虽然海权时代的兴起一度使人们淡忘了亚洲的内陆边疆地区,但随着20世纪工业化的发展以及中俄两国的崛起,长城边疆的重要性再度凸显。拉铁摩尔对长城的研究无疑具有经典的学术价值和现实借鉴意义,但也同样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3.
长城的起源是学术界悬而未决的焦点问题。目前观点主要有"河堤"说、"城"说和"封"说。长城防御外敌侵扰的主观修建原因决定"边界"是客观效果,且非真正意义上的边界,故"封"说不妥。又,长城是人类防御观念的物质表现之一,而人类防御观念的物质表现演变历程表明,长城起源定为"河堤"有些牵强附会,为"城"略显滞后,为"城墙"则较为妥帖。  相似文献   

4.
徐卫民 《中州学刊》2023,(11):132-137
匈奴是西汉王朝在西北地区的最大对手,对西汉王朝形成强大的压力,汉王朝不得不采取诸多办法对付。从汉武帝开始采取武力征服并继续进行长城的修建,特别是在河西走廊地区北部新修了长达数千里的长城防御体系,才真正解决了匈奴侵扰的问题,“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形成了“边境强,则中国安,中国安则晏然无事”。长城既巩固了边疆地区的安全,又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北魏六镇长城南线、北线两条长城墙体,均总体呈东北-西南向蜿蜒分布于乌兰察布草原,于中部地段有短暂交汇。六镇长城南线、北线均以阳山秦汉长城东段所在山脉的北麓地带作为其西南防御端点,其终点之间的直线距离约25千米。选择丘陵间的谷地修筑墙体,是六镇长城的主要特点之一,六镇长城的墙体以土筑最为普遍,保存较为低矮,墙体外侧普遍见有壕堑的痕迹。北线墙体对南线墙体的局部沿用,及墙体沿线发现的32座戍堡,是此次北魏长城调查的重要发现与收获之一。六镇修筑在先,后有六镇长城南线和北线。六镇修筑完成于延和二年至太平真君八年之间。沃野镇最初即建在了根子场古城,白灵淖城圐圙古城经考证为怀朔镇镇址,抚冥镇镇址已确定为位于今四子王旗乌兰花镇的乌兰花土城子古城,而希拉穆仁城圐圙古城、克里孟古城、三工地土城子古城应分别为武川镇、柔玄镇、怀荒镇旧址。  相似文献   

6.
陶玉坤 《阴山学刊》2005,18(5):47-49
中国古代历史上各个朝代兴筑的长城,都具有区分文化地理的意义,即将农业为主的文化与游牧为主的文化人为地割裂开来。农业民族建立的政权这样做了,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同样也有这样的举措。而且还出现了“塘泊”、“金界壕”等不同特色的长城。随着长城的南移和北移,中国的文化地理也相应地出现了变化,各种文化的交流也呈现南来北往的反复过程。中国古代民族融合过程中各种独特的现象的出现也与这种文化地理的变迁有关。  相似文献   

7.
张燕 《中文信息》2004,(11):37-41
当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已成为凄美的传说,当人仰马翻的紧张赶工已成为血泪的历史,当修筑长城的大军早已远去不剩烟尘,当城墙渐渐在岁月的侵蚀下剥落坍塌……长城早已在茫茫山岭中日渐苍老与破败。然而,哪怕是断了的城墙,斑驳了的地砖,甚而一堆长满杂草的砖石,都会勾起你无限暇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史志资料结合野外调查实情,对明代中期所修宁夏河东长城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9.
针对电子阅览室管理和维护中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如何利用三茗网络卫士的网络克隆及数据恢复技术,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恢复系统,从而大大提高了电子阅览室的管理效率,同时减轻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0.
刘煦 《殷都学刊》2013,34(1):45-48
北方长城地带汉墓中的这些特殊葬俗,反映了自然环境对丧葬习俗的影响与人们对于死后世界的想象。草木灰与芦席的应用主要是为了除湿防尘,这与墓中潮湿的环境与所用葬具为木质有关。撒金箔、谷物、盐与双棺颠倒置放则反映了人们的丧葬观念。金箔、谷物、盐作为一种随葬品或镇物在生者的想像里可以确保死者在地下世界的安宁。双棺颠倒置放除反映了保证死者安宁的观念外,还被赋予了保护生者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15世纪初起,明帝国北边国防在线的森林,不断遭到盗砍与滥伐,许多山地的森林日渐枯竭。因此,官员除一再建请禁制与查缉之外,也有人提议于边境补栽树木。后来,朝廷便将种树列为边区镇守官员的考绩项目之一。在1560年代,燕山山脉上更曾植树930多万株。然而整体说来,明代中后期边关植树的成效并不彰,无法挽救森林日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中文信息》2008,(5):72
乌鞘岭位于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东西长约17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主峰海拔3562米,是内陆河和外流河的分水岭,亦是河西走廊之门户,古丝绸之路之要道,系历军事要冲,张骞出使西域,唐玄奘西天取经都曾途经其岭。岭下有戍卒守关,过往商旅、征夫、  相似文献   

13.
彭健  石雨诺 《河北学刊》2023,(1):210-214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任务是对文化遗产加以综合保护,更是阐释并传播其蕴含的文化价值。长城文化价值包括作为客观物所凝结的华夏儿女保卫和平的劳动与智慧、人的生命力与本质;也包括作为文化符号存在于华夏儿女集体记忆中的身份认同、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与中华文明尚和合的特质;在新时代阐释长城文化价值,又体现为红色资源、红色精神以及长城文明交流互鉴作用所彰显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更好地弘扬长城文化价值,既要依托长城构建文化空间,开展基于旅游体验的传播,又要开发长城IP进行文化传播,并注重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中国长城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的河南南阳,并在战国时期发展到中原和北方.南阳楚方城就是楚长城,南阳楚长城是中国长城的发祥地  相似文献   

15.
长城是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线性、带状文化遗产,因其绵延久远的历史,丰厚博大的文化内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国内外学术界开展着多方位、多视角的历代长城文化遗产研究,并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新的历史阶段,长城研究的灵魂和主线依然需要在学科理论创新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着积极的探索,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等多角度,注重突破历史文献资料研究的局限,走向实地勘查和发掘,从沙发走向沙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明末期到清前期长城沿线民族贸易点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有关的贸易点及其贸易情况的分析研究,探讨长城沿线贸易点,商品种类、贸易量、市场性质等方面的变化,考察不同历史背景下长城及其贸易地位对长城南北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明代北京长城因其文化特点而带来了审美评价上的难度和特殊意义。北京长城与明代北京审美文化的关系是长城美学评价的认识基点,其中包括长城与明代帝王心态、北京世人心态和幽燕自然、人文风气的关系。北京长城的简约、厚重、变化、豪迈、悲剧、想象之美分别体现其审美文化的不同层面。  相似文献   

18.
长城抗战参与者的口述和笔述资料,不仅对战役的整个过程和具体细节起到丰富、补正、修订等作用,而且展现出长城抗战参与者在不同时代环境下对相关历史记忆的构建及其强烈的群体认同。然而,因受时代主流话语、群体认同及客观因素等影响,第二十九军官兵的历史记忆不仅出现趋同的模式化现象,甚至还有个别史实上的错漏。时任国民政府内政部长黄绍竑对喜峰口抗战之评议、第三十二军军部副官处长唐永良披露大刀队俘获日军坦克一事之真相,与第二十九军官兵之回忆出现冲突、矛盾,说明在史料分析中综合多方论述、辨伪去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8,(4):239-245
时代精神是反映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生产社会化和社会平等化持续进步的文明意识。长江精神、长城精神、长征精神统称三长精神,形成了共同的精神理念,其精神内涵凝聚了中华民族精神。兼容并包、自强不息的长江精神,和睦相处、刚健有为的长城精神,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长征精神,已超越了原有历史定位,体现了天、地、人合一的哲理,展现了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为人类创造的辉煌、宝贵、具有正面价值的精神财富。三长精神对当今中国时代价值的塑造与弘扬,具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强大的凝聚作用、积极的驱动作用和奋斗进步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重点关注了《王白的长城》、《湖光山色》等几部“长城反思小说”与“长城乡土小说”,通过叙事形态变化和社会价值变化两个层面,论述了近年来“长城小说”题材内容的变化.在叙事形态上近年来有关长城的反思小说和乡土小说引人关注;而在社会价值方面长城小说呼唤“生态意识”、“家园意识”的回归,引发了人们对环境的忧虑以及对古长城开发与保护的深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