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和朋友相约去爬山。山不过300米高,从山脚到山顶有一条山道,平时慢悠悠地上去,倒不觉得它陡峭。那天,朋友向我挑战:咱俩换一种登山法,不再慢走上去,而是沿着山道跑到山顶,谁输了就为午餐买单。我欣然同意。  相似文献   

2.
一、鄂温克人的部落与氏族 根据调查和文献记载:清末,鄂温克族共分为十四个大部落,他们居住在许多河流的两岸,因此部落多以河名为部落的名字。例如住在“雅鲁河的鄂温克人叫做“雅鲁千”,意即住在雅鲁河的人。除此之外。阿伦河、格尼河、纳敏河、莫合尔图、特尼河、莫尔格河、贝尔茨河、金河等流域都有鄂温克人的部落。 每个部落都由两个以上的“哈拉”式“奥毛克”(氏族)所组成。索伦鄂温克人有三个比较大的氏族,即杜拉尔、涂克冬、那哈他。额尔古纳河的鄂温克人有四个人氏族。 “哈拉”是满洲语,意即“姓氏”,一个“哈拉”的人,就是一个祖先的后代,同一氏族的人。 氏族的名字都含有一定意思,如“杜拉尔”是“在河旁住的人”之意,“涂克冬”是“在秃山底下住的人”之意,“那哈他”有“在山南坡住的人”之意。 每一“哈拉”(氏族)下又分若干“毛哄”(大家族)。祖先如果是四个儿子,就分为  相似文献   

3.
(一) 大约在四千多年以前,有一个氏族部落从中国西部迁到山东,这个部落的领导人就是大禹。中国西部地区称“夏”。春秋时郑大夫子西名夏,证明夏有西意。夏又含有雅意,宗周诗篇称雅诗,秦风诗篇称夏声,夏声即雅诗,亦即住在中国西部地区的人们用他们的地方语音歌唱的诗篇。禹部落从西部地区迁来,所以又称为夏族。那时候,黄河下游地区,洪水经常泛滥成灾,为了共同和洪水作斗争,夏族和原住在山东地方的夷族结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的首领分别由夷、夏两族轮流担任。相传东夷首领虞舜的“王位”就是经过选举的手续让给禹的,旧史称为“禅让”。禹在位时,曾  相似文献   

4.
蒙蒙细雨中,油菜花开得漫山遍野。黄灿灿的梯田如一幅幅被游人抖开的巨大横幅,一级级由山脚传递到山顶白云繚绕处。我惊奇地发现,从高处望下去,条条山路上蜿蜒地涌动着头戴花环的人流。阿嫂阿婆们臂弯套着一串一串的花环,热情地探身拦着过往游人兜售:“花环,鲜花环,嫩花环,十元一个。”  相似文献   

5.
独山子岩画     
《中文信息》2008,(5):107
独山子岩画位于泉市柏杨河哈萨克民族乡独山子村。岩画主要分布于独山子南部山坡的石壁和崩塌的黑色石面上,从山脚的岩画到山顶的峭壁,在约两万平米方米的斜坡乱石上公布着各类题材的岩画,总计不少于一二百组。岩画的内容也异常丰富,  相似文献   

6.
生命之歌     
孙连霞 《快乐青春》2011,(10):39-40
很多年前,有一只威严的老鹰,孤单地居住在一座非常高的山顶上。有一天,它觉得自己死期已近,就把住在山岭较低处的儿子们召来。当儿子们到齐后,它一个接一个地看了它们一番,然后说道:  相似文献   

7.
85石城岛     
《中文信息》2008,(2):125-125
石城岛位于黄海北部,长山群岛东端。由石城岛、兵舰岛、鹭岛等9个岛、礁组成。岛中主峰顶上有古长城,因此叫做石城山,岛也因此称为石城岛。石城列岛中主岛石城岛上有石城山、山顶有古城、山脚有古陨石;东北部海湾有海上石林、鸟岛等景观;西南部海湾有干净平缓的卧龙滩浴场。  相似文献   

8.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9.
相传,在遥远的年代里,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部落是姜姓,它的首领是炎帝;一个部落是姬姓,它的首领是黄帝.这是两个近亲部落,它们结成了部落联盟.活动的地区,其初是在渭河流域,后来沿着黄河两岸向东发展,达到今山西省、河南省、河北省一带.炎、黄两个部落是联盟,但后来又发生矛盾,斗争的结果,是黄帝部落得到胜利.古书里有关黄帝的神话和传说特别多.黄帝被说成是一个既能发明创造,又能打仗的神.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房屋、蚕丝、衣服、舟车、文字等等,都写在  相似文献   

10.
<正> 华夏族是由远古许多氏族部落、后来又与一些民族逐渐融合而组成的。他们之中有两个著名的部落:一个是姜姓部落,首领是炎帝;一个是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由于炎帝和黄帝功勋卓著,族裔众多,后人尊称他们为华夏族的始祖,自己是“炎黄子孙”。有关的许多传说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根据众多古籍记述的主要事实和对古人遗迹遗物的考证,历史上确实有过炎帝和黄帝部落,炎帝和黄帝就是部落的代表,他们的名字实际代表的是部落。  相似文献   

11.
在山顶吃了干粮,从原路回到又一村。在队长家竟然看见四个成都来的中年人,一打听才知道他们竟然从旅游道飞泉沟那边上来的,下山时我们就决定从飞泉沟下山,旅游道确实严重被破坏.翠映湖成了翠映沟,湖水没了,船搁浅了。湖中间有几块巨石立着,一股溪流向山下流去。到处是塌方、乱石、断路,一路下山一路惊险,我们双手双脚并用,爬、扶、钻、跳、拉、躺什么招都用上了。胆战心惊地走下山。要到山脚的飞泉沟沟底又遇塌方,巨石林立。赫然耸立着两块方方正正犹如房子般大小的石头,被压垮的树木到处都是,触目惊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围绕"感生神话是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这一历史性的结论,从四个方面阐释了感生神话并不是群婚制的产物,而是先民们对部落首领天赋神授身份的确认,是宣扬部落首领功绩的舆论先导,是部落首领人格形成的仪式化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13.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4.
<正> 果洛地区,位于甘、青、川三省交界,地处黄河源头。解放前,在这一地区居住着51个藏族部落,分上中下三部,总称“三果洛”。 由于历史和地理诸方面的原因,它虽然不象藏区其他部落组织那样严整,但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部落是“民族共同体中的一种历史类型,由同一血缘的两个以上的氏族或胞族组成。形成于原始社会晚期(即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进入  相似文献   

15.
<正> “解放前的果洛,其社会形态基本上是封建部落制社会,并保留着浓厚的奴隶制残余。”在这一地区,向有“三果洛”(上。中、下果洛)之称的部落组织,到解放前夕已分化成十几个互不统属的大部落。“这十几个大部落就是解放前果洛地区的社会行政单位”。  相似文献   

16.
驩兜与三苗     
驩兜是我国古史传说中一个赫赫有名的部落首领,在尧舜时代曾活跃一时,但是,他常常被误认为是三苗之中一部的首领,被当做是三苗部落的代表。田昌五说:“浑敦乃驩兜,为三苗部落首领”。郭沫若也认为:“三苗那时在江、汉之间。可能是三个部落。其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名驩兜,也写作‘驩头’,因战败被放于崇山”。这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7.
罗伯特和妻子玛丽终于攀到了山顶。他们站在山顶上眺望,远处城市中白色的楼群在阳光下变成了一幅画。仰看蓝天白云,听凭柔风轻吹,两个人高兴得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忘乎所以。这一切对于终日劳碌的他俩来说,真是一次难得的旅行。  相似文献   

18.
从辽金到清朝先后有九个蒙古部落迁徙到黑龙江定居,他们是朵儿边部、豁罗剌斯部、帖木哥斡赤斤部、兀苏部、杜尔伯特部、扎赉特(泰赉)部、郭尔罗斯部、巴尔虎部、依克明安部。其中前四个部落的蒙古人已融入其他部落或民族中,后五个部落的人依然生活在黑龙江地区,各部落的变迁史清晰明了。清朝,杜尔伯特部、郭尔罗斯部、扎赉特(泰赉)部和依克明安部先后建立过旗制,并修建了自己的旗寺。  相似文献   

19.
塞北地区和广阔的草原上有许多以敖包命名的地名、山名;寺庙附近的山顶和高埠处也有叫敖包的垒筑物。 敖包,藏语原义为“堆”,引伸为供奉的山岳。敖包有一个旗供奉的,有一个苏木供奉的,叫做胡硕敖包、苏木敖包。还有氏族部落敖包,如克列亦惕敖包,就是这一姓氏族部落共同供奉的敖包。还有寺庙敖包,这个敖包是寺庙喇嘛们供奉的,别人不祭祀。敖包有用石头垒筑的,有用柳条围建的。一股垒筑七个堆,中间为主体敖包,旁衬小敖包。主体敖包垒筑成三层塔型,上竖旗杆,悬挂梵文经旗,小敖包只垒一层平台或垒成馒头型,也竖旗杆,挂经旗。在举行敖包祭典时,对敖包的石头和柳条进行补修,悬挂新的经旗。还在敖包与敖包之间用绳子悬挂很多五色纸旗。 有一些敖包只有一堆石头,中竖一根旗杆,旗杆漆皮剥落,也无经旗,这些都是多年遗弃,无人奉祭的敖包。  相似文献   

20.
虞舜是有虞氏部落的领袖和唐尧帝位的继承人。他居于何地?即帝位在哪里?历来多有异说。我们认为,虞舜居于蒲坂,即帝位于平阳。分别考证如下:一、虞舜居于蒲坂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得到证实:(一)炎黄联盟兴起于晋南,有虞氏部落是它的重要成员。晋南地处汾河注入黄河曲绕处的三角地带,这里的黄土冲击层肥沃疏松,适於木石工具耕作,是先民们发展原始农业的好地方。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在陕西兴起的炎帝部落沿渭水向三角地带发展;从山东兴起的九夷部落以蚩尤为首逆河而上向三角地带扩张。他们先后与从北方南迁到中原地区的黄帝部落相遇,於是,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