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戒与孝,分别是佛教和儒家思想中的重要概念,反映了佛教的修行规定和儒家的伦理理想。作为两种不同价值理念的体现,二者的冲突不可避免。佛教传入中国后,立刻在这方面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围剿。但是佛教徒通过对于戒孝关系的创造性诠释,成功地化解了这种危机,为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拓展了空间。  相似文献   

2.
孙杰 《学术探索》2023,(2):128-134
孝是子对老的责任与义务及其承负关系,也可以理解为是父对子的教及子对父的孝,孝与教(效、学)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意义关系。庠是兼具养老与教育的场所,养老即孝,孝与教相辅而相成。敬敷五教与良知良能是教由孝而生的事理和学理依据;德以孝为本,则体现为孝悌是实现明人伦教育目的和至德要道教育内容的根本。以亲密关系共同体为依托的古代教育,实现了社会教化与个体修身之间的家国同构。子对父有限度的谏诤行为,使源于父慈子孝的师生关系始终贯穿着道德理性精神。这就是由孝而教的中国古代教育智慧的意蕴所在。  相似文献   

3.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批判地继承我国孝文化的优良传统,对于促进家庭的和睦、维护社会的稳定,提高人们的品德修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应把弘扬孝文化列入精神文明建设的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4.
孝道曾被视作天经地义。然而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后,孝道开始受到人们的非议。非孝者并非反对子女对父母的敬爱,而是认为传统孝道主恩,使子女丧失独立人格;孝道造成了中国家族本位,不利于培养公民的国家意识;孝道中的亲亲原则,不利于建立法治国家;孝道中的移忠作孝,成为帝王专制主义的基础。他们主张父母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爱与平等的基础上,父慈子孝应该是对应的。而拥孝者则认为孝道是道德的本源与起点,孝道的根本精神在于珍重生命,激发人们爱与感恩的情感。父慈子孝是道德义务,而非对应的权利。正因如此,就不应该因为传统孝道中的一些偏颇,或被帝王利用,就根本否定孝道。  相似文献   

5.
由安徽省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申报的“徽笔制作技艺”,是2009年12月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的;而已经专业从事徽笔制作与研究30余年的黄山市徽笔工艺研究所所长杨文先生,则于最近被推荐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徽笔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相似文献   

6.
宋代僧人契嵩所著的《孝论》一文乃是阐述佛教孝道观的重要代表作。在这篇文章中 ,契嵩主要表达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 ,提出佛教也是以孝为本 ;第二 ,提出“孝名为戒”的思想 ;第三 ,指出相对于儒家的孝来说 ,佛教的孝才是大孝 ;第四 ,阐述了佛教孝行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西周孝观念的确立及其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岚 《齐鲁学刊》2000,(4):79-83
西周孝道观念的确立 ,是与其祭祀祖先的制度和礼仪的发达密切相关的。西周孝观念的内涵 ,有一个从以“追孝”、“享孝”为主到追孝祖先与孝敬父母并重的发展过程。这一变化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根源。从西周孝观念所指涉的对象而言 ,首先是宗教的 ,然后才是伦理的 ;从其内容而言 ,主要体现了礼的原则。孝既是西周道德规范体系以及道德教化的核心和基础 ,也是西周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儒家"孝"文化的现代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孝"文化在当代社会依旧有它极强的生命力,本文旨在通过对传统"孝"文化的分析,来探讨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有效转化,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孔子“孝”思想新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孝是孔子伦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它既是传统的,又是时代的.孔子有关孝的种种具体规范至今仍有很强的操作性,移孝为忠的思维模式和做法更是我们反省新时代忠的内含的重要理论依据.立足现实,重提孔子的孝道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孔子所倡导的“孝”,十分强调子女对父母的真诚的热爱、尊敬之情,强调子女对父母奉养的责任,强调“事亲”方面的推己屁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玳弃士会里,“孝”精神的倡导与弘扬具有很强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改变中国哲学传统注疏式的解读方法,而以现象学为视角对儒家之"孝"做学理的分析而非文献注解,可尝试回答两个问题,一为"孝"的特征是什么,二为"孝心"为本有还是后天习得,从而可以看到"孝"的非线性、情景化的特征,那种"固定对象"式的处理方法是不可套用的.以此为基础可以看出"孝"本乎血性之亲却非本能可为,"孝心"是有待于培养的,而且无论是孝的践行还是学养都在人伦日用中,离开人伦日用没有"孝"可言.  相似文献   

12.
孝与汉代家庭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业 《东岳论丛》2007,28(3):89-91
“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也是汉代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它贯穿于汉代家庭教育的始终,儿童启蒙教育、女子教育、家风家训教育、经学世家家学传承教育以及皇族家庭教育中都包含着丰富的孝的内容。汉代家庭教育的重孝传统对今天社会主义新孝道的建立以及家庭和睦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洪彩华  李桂梅 《中州学刊》2007,1(2):129-131
"反哺"和"接力"分别是中西方家庭中处理养老问题的两种不同模式,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不同所致.在代际亲子观念的东西文化交流过程中,我们既要继续发扬我国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又要吸取西方重视代际亲子关系平等的合理因素,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朝代。汉代之所以重孝,究其历史渊源,主要是受先秦重孝观念的影响,以及出于对秦孝理念的继承与反思。汉朝推行“孝治”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在高祖时营造氛围,景帝时期正式开始推行,一直到武帝“罢黜百家”,“孝治”才得以全面实施;在东汉时“孝治”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推行“孝治”的举措有很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可概括为四个方面:一是把“孝”上升为核心价值观;二是在教育中大力推行《孝经》;三是“孝”与选官用人相结合;四是引“孝”入法令政策。从“孝”到“孝治”,汉代从国家实践层面全面完成了伦理与政治的同构,这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从政治上看,伦理与政治的同构为汉代的国家治理提供了伦理支撑;从社会层面来看,利用核心价值观增强了汉代社会凝聚力;从精神文化层面来看,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提振了文化自信,推动了精神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5.
汉代孝伦理的法律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儒家孝伦理创立之初,其治世功用并未受到统治阶层的重视,直到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治国的主导思想,孝伦理才逐渐法律化,并在司法实践中得到贯彻实施,在行政法、民法、刑法及诉讼法中规定了一系列法律制度,使“以孝治天下”成为汉代治国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6.
"孝"的一般含义是"善事父母",它是一个相当具有伸缩和延展性的概念,以敬亲、爱亲为基础和起点,并注重将这种仁爱扩展至夫妻,兄弟乃至戚友,含着这些基本思想观念所构成的物质精神成果就形成了孝文化.有其积极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孝文化对于提高人的素质,还是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建议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以孝文化来培育青少年的感恩意识,责任意识,奋斗精神和仁爱情怀,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又是对时代发展的呼应。  相似文献   

18.
秦飞 《理论界》2014,(1):141-143
尊师重道是中国社会的传统美德,师长在其中扮演的角色重要而特殊。以丧师礼来说,由于师长既不在五服之内,又介于亲恩与君义之间,故而丧葬师长的心丧礼就显得独具一格。它是无服之丧,是境界规格较高的一种丧制。对心丧礼进行研究不仅可以完善对中国丧葬制度的研究,而且对儒家的孝思想也是一个重要的补充,让人们体会到学生对师长的哀思与尊敬的同时,也是对古代文明得以传承的师道传统的致敬。  相似文献   

19.
孝的观念在中国社会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道德标准。它同人类社会的其它道德一样,有一个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传统孝道并非今天意义上的“孝”,我们应该对传统孝道进行批判的继承,使之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一种高尚的道德观念。孝的观念在当今社会有其合法存在的理由,在新时期,我们应该建立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孝道,使人们认识到现代社会更应重视孝道的培养,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儒家孝道观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宇 《兰州学刊》2006,4(2):28-29
儒家孝道观是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时代赋予了孝道观不同的社会含义。经历了先秦、汉唐、宋明、民国的儒家孝道观,其内涵不断得到扬弃。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远而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