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晚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艳诗,这些艳诗对之后新的诗——词产生了重要影响。晚唐的许多词作者,往往同时也是艳诗作家,因而创作时会不自觉地将艳诗中的内容和手法运用于词中。同时,艳诗作品在当时被谱曲传唱且颇受文人的欢迎,因而其在与音乐结合且具有娱乐功能这一点上与词取得了同一。在艺术手法上,李贺、温庭筠、韩俚等人的艳诗多用暗示烘托的手法来抒情,诗中具有幽深细腻的意境,轻灵悠扬的韵调,绮艳精关的语言,这些特点后来都推及到词的创作之中,并促进了“词为艳科”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词画相融、同出一理.二者相互渗透,相得益彰.画讲点染,文学亦然.文学创作中的点染手法起源很早,但终以词对绘画点染手法的成功汲纳为突出代表.我们选取宋词为主要观照对象,对绘画和词的点染手法之内涵进行了分析,认为词中的点染手法,随词的不同结构和表情达意的需要,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并各具独特的审美功能;而点染手法本身,也是技法多变,运用灵活,句群点、染,连点,叠染以及点染互带等多种手法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3.
辛弃疾不同于一般的文人词客。他阅历丰富,才智过人,学问广博,创作力旺盛。继承了屈原、李白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以及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豪放词风,在苏武之后进一步扩大了词的内容,开拓了词的境界,解放了词的形式,并创造性地融合诗文等各种形式的表现艺术与语言技巧,使词达到记事、议论、状物、抒情,无事无意不可尽其表现的地步。其艺术成就主要反映在下述三个方面。首先,他继承《离骚》“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结合宋词婉约派的基本表坎特点,巧妙运用和大力发展了传统的比兴手法:从风、骚以来,用比兴手法离怨刺一直为我国古…  相似文献   

4.
颜色词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在汉、英语言中举足轻重,相关的修辞表达更是丰富多彩。文章对汉英色彩词汇的修辞文化差异,特别就比喻手法中的色彩词内涵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示了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修辞魅力,并指出对英语教学与翻译实践极其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苏轼“以诗为词”,辛家轩“以文为词”;苏词意境绝妙,辛词手法“独胜”。  相似文献   

6.
贺铸生活于北宋末期,创作了20余首豪放词,这些词在豪放词发展史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从书写内容看,贺铸豪放词中书写登临怀古、抒发内心豪壮情感的内容上承苏轼词,书写军情国事、表达隐逸向往的内容下启南宋词;从使用手法看,贺铸豪放词中以诗为词写法上承苏轼词,回忆以及化用前人成句的手法下启南宋词.  相似文献   

7.
曹勋为北宋末年慢词大家,其词作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融入了自我的人格精神和审美趣味,含蓄典雅,推动了文人词的雅化。内容上以士大夫的高情雅趣修正花间绮艳题材,以词言志,使词向风雅精神回归;艺术手法上以才学为词,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风格;这些都与时代风尚、本人丰富的学识、艺术趋尚及其父曹组的创作命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汉语与法语两种文字相差甚远,使用这两种文字的民族在风俗习惯、表达风格与手法诸方面,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在汉法对译中,如何恰到好处地作好两种文字的转换,牵涉面较广,其中增词、减词、转换、重复、颠倒等为几项常用的手法。本文就这几个方面的技术处理问题作了较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古今一大转移”--谈张先词的过渡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先词在题材和体制上对晚唐五代和北宋以来的词进行了一定的拓展。他突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模式,将日常生活引入词中,用词酬唱赠答,抒写士大夫情怀,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在词的体制上,张先也做了大胆的尝试,用小令手法大量创作慢词,并且大量地使用题序,对苏轼等词人的创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这两点也正是陈廷焯所言张先词“古今一大转移”的内涵所在。  相似文献   

10.
词义的变化是英汉新词的一个重要来源,它包括词汇意义、语法意义和色彩意义的变化。词义的改变给该词的理解和释义造成一定的困难,因此将这些新义词置于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分析和反复推敲,才能确定词的准确意义,正确把握词的联想意义,体会词的含蓄意义,从而选择符合译入语习惯的表达手法来达到翻译对等。  相似文献   

11.
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有“结北开南”之功:创作上由描写客观世界以直接感发的传统转向表现主观内省;发展了以赋为词的创作手法,变平直为曲折;精通音律,能自度新曲,严守格律而又多有变化;语言典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典事于词中而不着痕迹.周邦彦从内容到形式开拓了词的新天地,以其卓越的艺术成就结束了北宋词并开南宋词之新风.  相似文献   

12.
苏轼黄州词的美学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词是其文学成就的一座丰碑。苏轼黄州词主要呈现出旷达超逸、清丽舒徐、冲淡古朴、缠绵婉约、沉郁顿挫等多种美学风格,而且每一种风格的词往往又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本文以苏轼的黄州词为例阐述了其所表现的风格。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音乐词提到的乐器种类繁多,场面描写生动传神,包含着较为丰富的文学与文化信息.词人善于捕捉各种乐器的音乐特点、演奏者的情感内涵,描写乐器或演奏者之美,刻画听歌赏乐之境,扩大了词的表现功能,尽现个人的性情怀抱和人格个性,开拓了词境.苏轼在音乐词中使用通感等多种手法描写音乐,并将诗的用典方法移植到词中,丰富了词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4.
周邦彦发展了柳永词的铺叙手法,把空间场景的转换作为一种重要的词意结构方式,使直线型的空间转换成为清真词词意结构的最基本手法,并且使曲线型的多元的空间转换成为清真词词意结构的最独特特征,从而增加了抒情的层次和角度,充分表现出赋家之词的长处。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三个方面考察了宋代徽宗年间苏轼词的影响:第一,徽宗年间禁绝苏学,苏轼对文坛的影响虽然由显而隐,却无处不在;第二,徽宗年间词人的创作在艺术手法和题材内容上均追慕苏轼;第三,苏轼清雄旷达的词风在宋末又悄悄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6.
在宋词发展史上,柳永是一位有重要艺术贡献的词人。在内容题材上.他善写繁华富庶的都市风光;在情感上,他怜惜女性同情弱者;他敢爱敢恨,直抒胸臆,在词的艺术加工上可谓是匠心独运.信手拈来。在语言上,广用口语,俚语入词。也成就了“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繁盛景象。本文通过对柳永词作的分析,进一步探究其词在内容、词体和手法上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辛弃疾的俳谐词不仅蕴涵着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且艺术手法多种多样,嘻笑怒骂,皆成佳篇,充分表现出辛弃疾独特的思想性格和杰出的艺术才华。对其俳谐词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进行分析,更进一步体会辛弃疾作为宋词的集大成者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慢词起自中唐,历百年之久未能兴起。至北宋柳永把赋体作法引入慢词创作,解决了慢词中语言形式、艺术手法、结构方式等一系列技巧问题,慢词始兴盛起来。柳永突破了词的传统题材范围,他的羁旅词和都市词在题材和作法上都受到赋体文学很大影响。他是第一个用词来反映都市生活的词人。  相似文献   

19.
变通是诗词翻译中的常用手段,当原诗(词)具有很大的抗译性,或者原诗(词)虽无较大抗译性,但经过变通处理后译文能取得比原文更好的表达效果时,均可采用变通手法.可从词语、句子、音韵、文化因素等各个层面探讨林语堂在其英译诗(词)中所采用的各种变通手法.  相似文献   

20.
元散曲在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方面,显出了与诗、词的不同特色,至于具体的手法技巧,则对诗、词有所继承,并有创新发展。散曲文词浅俗,不以典丽争胜,注重在手法技巧上翻新出奇。在这方面,可说散曲比诗、词有更多招数。李渔所谓“机趣”、吴梅所谓“超脱”,多通过手法技巧来体现。当然,文艺作品的艺术性在于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手法技巧属于形式,要能很好地表现内容才有意义。但手法技巧也有相对的独立性,此一作品运用不当,彼一作品却可能用得恰到好处;有些在今天仍可借鉴。因此,对散曲的各种手法技巧部应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