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广 《船山学刊》2016,(2):95-95
正原文:定大器者非以为利,成大功者非以为名。出处:《周易外传》卷二,中华书局版。赏析:这是船山关于道德人格价值取向的一句名言,说明了理想的道德人格的气量与价值追求,襟怀与胸次是为天下而不是为自己的,为千秋而不是为一时的,揭示出理想的人生价值追求不是着眼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或富贵荣华,而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和"为万世开天平"的,只有这样的价值追求和人生抱负才能成就定大器、成大功的伟业。定大器,亦即奠定天下长治久安的格局;成大功,亦即成就一番福惠百姓的丰功伟业。定大器的人胸怀的是高远  相似文献   

2.
昨天,在车上跟张远山兄说了一句话:远山兄比庄子要幸运啊!庄子其实缺乏知音,他在经过惠施的墓前,我们知道他在《徐无鬼》中所说的那则匠石"运斤成风"的寓言,最后是发如此之浩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惜哉,惠子已逝,庄子不免人世的苍凉!他在《齐物论》里也讲过对后世知音寻觅的期待:"万世之后,而一遇知其...  相似文献   

3.
船山《西铭》题解着意阐发天亲合一之理。船山认为,从理学史的问题脉络来看,《西铭》大义在天亲合一。船山区分"大者"与"切者",主张"从其切者而言之,则别无所谓乾,父即生我之乾,别无所谓坤,母即成我之坤"。从自己亲生父母身上实实在在体知父母之乾坤。较之天地,亲生父母具有切身意义上的优先地位。从其切者,不仅是从理上了解,亦是切身之体知。由此体知,其大者转化其切者。由此体知,身体亦由仅能体知居之所安,食之所甘,色之所悦的自然身体生长为能体知父母之乾坤的道德身体,进而成长为可以体知天地之乾坤的超道德身体。体知,身在心中。作为未定者的人,作为性可以日生而日成的人,其由切知大、由孝知天的过程正是心、性、情、身诸方面共同成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王船山对程朱、陆王之学的批评与修正,同时亦是其克服与超越宋明理学之处。船山对陆王心学杂于佛老、单证心性本体而忽略道德实践的学问倾向表达出强烈的不满,并反对朱子分理气、心性为二,而强调理即是气之理,心与性为一,显示出船山治学的重点已从体证道德本体走向成己成物的道德实践,从一己之成德走向儒家之人文化成,此亦即是船山学的精神所在。  相似文献   

5.
孔子之论百世可知也即三代所因所损益者而知之也马融谓因者三纲五常损益者文质三统斯说也本于礼记之大传大传之言曰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立权度量考文章改正朔易服色殊徽号异器械别衣服此其所得与民变革者也其不可得变革者则有矣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儿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盖立国之道惟三纲五常为维系人心使不沦于禽兽不溺于祸乱之巨防历万古横四海而不可以废且不可移者也若夫法度礼乐弄刑政之属固因势利导因时制宜非一成而不可变者也吾华为数千年之古国而北间以秦为一大  相似文献   

6.
船山借训释《孟子》发挥其"主横渠、兼朱子、反陆王"的思想.在船山诠释视域中,"性""情""才"是不同的概念,"情"的概念并非朱子所理解的仅为情感之展现;船山为避免陷溺情证性善之理论困难,强调情虽有负面意义,然亦有正面功效.船山严格划分性体与才之不同,指出人之才虽会因质不同而有所分别,然不影响人道德实践成圣之可能,强调了儒家义理中下学上达之可能.  相似文献   

7.
先生讳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明崇祯举人。明亡隐於湘西蒸左之石船山。学者称船山先生云。先生理究天人。事通今古。探道德性命之原。明得丧兴亡之故。流连颠沛而不违其仁。险阻艰难而不失其正。穷居四十余年。身足以砺金石。著书三百余卷。言足以名山川。遁跡自甘。立心恒苦。寄怀弥远。见性愈真。奸邪莫之能撄。渠逆莫之能慑。嵚崎莫之能踬。空乏莫之能穷。先生之道。可以奋乎百世矣。其为学也。由关而洛而闽。力诋殊途。归宿正轨。观其於大学补传。为之衍曰。经云、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递推其先。则曰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而意诚。以及於天下平。皆因焉。是事之始。而为先所当知者。明矣。故以格物为始教。而为至善之全体非朱子之言也。  相似文献   

8.
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构成此方面伦理学讨论的良好例子。庄子于其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极少,并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两种层面上,庄子分别采取了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从而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尽管虚无很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规律,这种道德虚无仍然过于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并在道德思维与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9.
心广 《船山学刊》2019,(4):43-43
是故圣人尽人道而合天德。合天德者,健以存生之理;尽人道者,动以顺生之几。【出处】《周易外传》卷二,《船山全书》第1册,岳麓书社2011版,第890页。【赏析】这是船山《周易外传》论述"无妄"卦一句带总括性的箴言,深刻地揭示了尽人道与合天德之间的关系,也是船山"珍生""务义"之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真诚表白,且凸显了船山之不同于"主静"一系理学家的迥异之处。  相似文献   

10.
作为道德虚无主义的重要代表,庄子构成此方面伦理学讨论的良好例子.庄子于其著述中对社会现实的论述极少,并在以<人间世>篇为立论基点的哲学思想中回避和否定道德价值.在一阶道德与二阶道德两种层面上,庄子分别采取了以自然与游世姿态为道德内容的策略,从而否认了纯粹的道德之善.尽管虚无很可能是一种深刻的价值规律,这种道德虚无仍然过于轻易地从非道德转向反道德,并在道德思维与道德心理的实践中让人自以为是.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五色乱目"思想,包含"去欲"、"去伪"、"复朴"三个层面。庄子的"去欲"具有与其他主要文化形态的避俗思想完全不同的"达生"之美学意味;庄子的"去伪"包含着对儒家审美价值观的否定,但并不一概地否定艺术;庄子的"复朴",是解构中的建构,在洗净铅华的废墟里,达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至高境界。素朴之美,是超然于肉身欲望的精神之美,是挣脱于外在伪饰的生命之美。只有在"去欲"、"去伪"之"破"后,加上"复朴"之"立",才比较完整地反映出庄子"五色乱目"美学思想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2.
以唐君毅、曾昭旭为代表,现代新儒家从理、气与授、受理解船山人性的内涵,并依此诠释船山人性中不善之来源,认为"善"存在于天与人、物"授"与"受"的过程之中,不善也源于此"授受"之际。在此基础上,人当继天道以立人道,最后归于人文化成之世界。在与宋儒的比较中,现代新儒家的诠释凸显了船山人性论的卓绝,他们期望借船山上下、内外贯通的人性论来开启道德主体的外通之路,进而走出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3.
(一)庄子在《齐物论》中以风吹万窍、万窍自然发声为喻提出了"天籁"说。正是这一辟喻,启发后人将脱口而出的自然妙文称为"天籁"。贺贻孙在《陶郡陈三先生诗选序》中说风之感物,莫如天籁。天籁之发,非风非窍,无意而感,自然而乌可已者,天也。诗人之天亦步如是已矣。今夫天之与我,岂有二哉?莫造为天,谁别为我?凡我诗人之聪明,皆天之似鼻似口者也;见我诗人之讽刺,皆天之叱吸叫嚎者也;见我诗人之心思肺肠、啼笑歌,皆天之唱喁唱于刁刁调调者也:任天而发,吹万不同,听其自取,而真诗存焉。①陆机和刘勰的文学理论指出,普通的创…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自然"有三重含义:一是率真、无为的人性自然状态和民朴天放的社会理想状态;二是反映宇宙变化之理和万物恒常规律的自然理则;三是不假修饰而让才性自现的得道方式。由此形成"自然"的丰富伦理内涵:"素朴而民性得矣"的人性本有状态、"自适其适"的至仁追求、"放德而行"的自在自由、超越性的"内圣"取向。《庄子》通过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视界,围绕道德生发自然、状态自然、运化自然、趋势自然的维度,留下众多价值启思:道德的价值根基应实现与人之需求的直接同一,尊重道德规则自组织、自协调的系统机制,希冀自得式的自由心境和自我觉解之人格理想。  相似文献   

15.
王船山在经典诠释中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责任担当,阐释着其丰富的道义思想。尚义之理:天理之公与人不可昧;尚义原则:义在事宜与立义皆称;尚义之策:言必以义与行必以礼;尚义旨归:义以裁之而德业日隆。船山尚义思想四个层次的逻辑展开,分别彰显了船山尚义之缘由,尚义之基本原则,尚义之基本策略,尚义之价值旨归的问题。王船山的尚义思想建构了一个完整的尚义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小说地位一直很低."小说"一词源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意思是说小说是琐屑的言谈,小的道理.班固<汉书·艺文志>又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中国士大夫一向自以为高人一等,任何东西,尤其是精神产品,一旦与大众沾边,就成了通俗性的东西,就被视为浅薄庸俗,不屑一顾了.  相似文献   

17.
徐复观在<中国艺术精神>一书中对庄子"游"的人生开启独特视域加以阐释,认为庄子的纯艺术人生建立在坚实的心性论基础上,具有道家意义上的道德,是超道德的,是物物各安其性的大仁大德,通过人格修养工夫后形成大美、至乐、天乐、大情的超拔、永恒的审美.通过康德的审美判断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纯粹意识批判性地考察庄子的艺术精神,说明"游"是审美的,"游"的境界就是一种审美的人生、艺术的人生,说明虚静之心能产生美的观照,最终将虚静之心作为艺术精神的主体加以确立.  相似文献   

18.
庄子,几千年来,在中国的知识阶层中,无不牵动着人们的心弦。仁者智者,对庄子其人其书,毁誉訾嗟,迥然异趣。好之者叹服:“老子庄子真吾师也;”恶之者垂诟:“庄生作而风俗颓。”纷纭众说,互相攻诘,莫衷一是。诚如庄子不幸而言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  相似文献   

19.
通,作为贯穿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概念之一,以"道通为一"为其深沉内涵,在存在的图景上展示了庄子对统一的存在形态的关注。由此,揭示出庄子之通所具有的含义之一:存在之通,它蕴含着两重内容:一为本然世界中的浑而未分之通,一为现实世界中的分而齐之之通。就世界之在而言,庄子把它划分为未始有物的本然世界与分化的现实世界,并以浑而未分的本然世界为理想的形态。与之相应,庄子区分了社会领域的不同存在形态:至德之世、动乱之世,并赋予前者以理想的性质,旨在突出人之在应与万物通而为一,这既在价值观上体现了人之在应当以通为其品格,又以形而上领域未始有封的本然之在为其根据。同时,存在的秩序之维从有序性、条理性彰显出存在之通,并展示着其与存在的统一之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追随萧捷父先生问学30年,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略有所窥。值此纪念《船山学刊》创刊90周年之际,我想谈谈对萧先生的船山学方法论的理解。有理解不对的地方,还请师友和同仁们赐教。第一,萧先生治船山之学,首重文本诠释,以此为治船山学之第一要紧事。或曰:此乃海内外船山学界之共识,不足奇。予曰:唯唯,否否。世间固未有不通文义而能治船山之学者,亦未有不精研《船山全书》而能全面准确理解船山者:然而,先生所云之文本诠释,自有其尤重史识和逻辑之特色。其中之重之尤重者,乃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必须区分船山“对旧说之沿袭”与“别开生面之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