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王梅堂 《中国藏学》2017,(3):176-178
<正>一、选择北图黄明信先生在《我与图书馆》一文中记述:"1979年我平反以后被调到北京图书馆。"但在他调动的过程中有鲜为人知的故事。黄先生是于道泉先生的老友,他从于道泉先生那里获知北京图书馆民族语文组收藏的藏文古籍在国内甚至世界上是最全、最丰富的。于道泉先生希望黄先生到北图,并积极向北图推荐。然而黄先生平反以后,便由民族出版社安排到图旺主编的《藏汉大辞典》编纂室,时在成都。由此可知民族出版社欢迎黄先生回社工作,国家民委也说如果不想回出版社,民委可以安排。黄先生经过  相似文献   

2.
<正>黄明信先生修成正果、步入天界近一个月时间了。自2017年6月2日上午,在北京蒙蒙细雨中目送先生最后一程至今,先生音容笑貌常浮现在脑海里,总想着以什么方式表达对先生的缅怀。其实,我与先生的接触并不多。我于2002年7月入馆在少数民族语文组(以下简称"民语组")工作时,距黄明信先生返聘10年后的1998年退休已有4年。因此,我没有和民语组部分老师一样能有幸与先生共事,也没有太多机会能直接聆听先生指点。但,黄明信先生是我入馆时的考官,编目工作当中的导师,援  相似文献   

3.
李若虹 《中国藏学》2003,(2):97-100
国际藏学界大概不会有人不知道金·思密斯 (E .GeneSmith)先生。如果没有机会亲自认识他 ,也肯定已从他为美国国会图书馆在印度编辑出版的大量藏文古籍文献中熟识了他。 1 996年至 1 997年间 ,我的同学谢科第 (KurtisR .Schaeffer) ① 和我一起在哈佛大学为哈佛维特讷图书馆馆藏的藏文书编目时 ,开始熟悉了思密斯先生。我当时是从思密斯先生编辑出版的藏文文献中认识他的 ,虽然对他的工作和学识了解了许多 ,但是缘悭一面 ,未能相识。 1 997年夏天的北京藏学会议使我有幸见到了他 ,从此我们一直保持着联系。我感到每次和他的见面、交谈 ,…  相似文献   

4.
我是1994年因工作调动而踏入图书馆管理工作行列的。经过20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已从图书馆工作的"门外汉",蜕变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我校图书馆经过同事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也已成为一个有浓厚办馆特色、在泉州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又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省级中学示范图书馆。在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交流会上,我曾多次代表我馆作了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介绍。天道酬勤,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同行及专家的肯定。在此,我想借机就我校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做一次交流、分享,以期对同行有所启迪与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是1994年因工作调动而踏入图书馆管理工作行列的。经过20几年的摸爬滚打,我已从图书馆工作的"门外汉",蜕变成为合格的图书馆工作者。我校图书馆经过同事们的不懈探索与努力,也已成为一个有浓厚办馆特色、在泉州市区有较高知名度又充满活力和朝气的省级中学示范图书馆。在各级各类图书馆建设交流会上,我曾多次代表我馆作了图书馆工作经验交流介绍。天道酬勤,我们的付出赢得了同行及专家的肯定。在此,我想借机就我校图书馆的一些做法和感受与大家做一次交流、分享,以期对同行有所启迪与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图书著录和目录组织,是图书馆编目工作的全部内容。《中国藏学》汉文版1988年第一期曾刊登《北京图书馆藏文古旧图书著录暂行条例说明》一文,本篇是该篇的继续。通过这两篇文章,可以反映北京图书馆藏文古旧图书编目工作的概况。有些图书馆的藏文古旧图书的管理是采、编、阅、管一条龙。我馆则是分开的,库房另有专人管理,库房里除藏文书之外还有其他文种图书。我馆藏文图书的数量属于中型,我们的经验对于大、中、小型的图书馆都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申晓亭 《中国藏学》2017,(3):174-175
<正>我是1976年年底到国家图书馆的,从事蒙古文工作,那时还叫北京图书馆,馆址在北海,民语组办公室在主楼的地下室。黄明信老先生1979年到馆,直到1998年离开工作岗位,我与黄先生共事了20年。黄先生是我此生最敬佩的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与黄先生朝夕相处的日子是我此生最难忘的。黄先生学问好,人也好,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来形容黄先生最适合不过。黄先生的学问很高,他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还在拉卜楞寺学习了8年,不仅藏语文了得,而且精通藏传佛教,获有绕绛巴的学位。不仅如此,黄先生还精通藏传佛教中最深奥难懂的历算学,研究历算还需要现代天文学、数学知识,  相似文献   

8.
我国著名藏学家陈家琎先生于2004年2月7日在北京不幸去世,他的离世是我国乃至国际藏学界的重大损失.1950年陈家琎先生随十八军进藏,长期任新华社西藏分社记者,曾为反映和介绍西藏的真实历史及现实做了大量工作.从1980年起就西藏社会科学院的筹建、《西藏研究》藏汉文版的创刊、藏事汉文文献资料的编辑出版等工作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为我们留下了400多册的藏学文献图书.我们要学习陈家琎先生的为党、为人民始终忘我的工作精神,努力完成他所未竞的事业,为实现我区“一加强、两促进”的历史任务,为繁荣发展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和藏学研究事业作出应有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华英 《回族研究》2005,(4):93-100
我国著名的穆斯林学者、杰出的阿拉伯文专家张秉铎先生于2004年7月1日归真的消息传来,不胜悲伤。早在我孩提时,已经听到过有关张秉铎先生的传闻。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到《人民画报》工作后,才与他有了接触。当时我国的外事、外宣部门(如外交部、外文局、新华社和广播电台等)的阿拉伯文专业人员,业务上尚处于起步阶段。我所在的《人民画报》阿文版的同仁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张秉铎先生便成了支持我们工作的社会力量之一。先生学识渊博,阿拉伯文造诣精湛,他的译文因具有典雅、流畅、表达力强等特点,而受到同行的赞誉。通过学习张先生…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因内人患病和家务之累,常常是朝发夜归,常往返于呼和浩特与北京之间。2005年6月30日,又因朋友之大事,我一大早就到达了北京的首都国际机场。在进城的车上我闭目养神,忽听到了收音机里播放了启功先生仙逝的消息。一时间,我没有更多的感慨和更多的悲恸,只是合掌为先生默默地祈祷……先生终于脱离了苦海,终于脱离了红尘,先生原本就是超脱之人。先生曾多次说自己不是“书法家”,这里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恐怕不止是谦虚。至少,让那些空有虚名胸无点墨、只会背写一阙半首古诗、只会抄几句名人名言而故作风雅、自己还觉得像个什么“书法家”…  相似文献   

11.
马娟 《回族研究》2005,(3):54-58
三年前,著名历史学家杨志玖先生永远地离我们而去。当时我还在南京求学,5月24日特木勒师兄告诉我:杨先生走了。那一刻,我愣在了南大校园的树阴下,久久没有回过神来。那年8月,南京将举办“元史国际研讨会”,我一直期盼在会议上目睹杨先生的风采。没料到,我的这个愿望在初夏的5月永远地破灭了。说来也巧,2003年9月我又负笈北上,来到杨先生曾经工作过的南开园继续学习。更巧的是,我的合作导师就是杨先生的弟子、著名元史专家李治安教授。在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老师常常会给我们讲起杨先生的道德文章、治史方法,使得我在先生离去的日子里仍能感受…  相似文献   

12.
我和《民族团结》相识于六十年代,那时我还是中央民族学院的学生。她使我学到了在课本上学不到的民族文化知识,受到很多教益,是我的课余老师。八十年代,我调到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13.
正格桑翁姆、罗静萍:蒲先生,您是一位学有所成的藏学家,师从著名的才旦夏茸大师,首先能谈谈您是因为怎样的契机学习藏文,并成为大师的学生?蒲文成:我在1979年考入西北民族学院攻读古藏文硕士学位时成为才旦夏茸先生的学生,关于这段经历,我曾写过一篇《回忆导师才旦夏茸先生》的文章,2015年发表在《中国藏学》上。我个人是很偶然走上学习藏语文专业道路的。我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农村家庭,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中学时期本来喜欢数理化,1960年我临近高中毕业,时值国家最困难时期,组织照顾我,给我提前安排了工作,在乐都  相似文献   

14.
玛拉沁夫(蒙古族),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少数民族文学委员会主席。学青年的帮助、培养,玛拉沁夫深有体会。他说———1952年当我在北京将我的长篇小说《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改编成电影期间,就有幸认识了老舍先生。那时,给我的感觉就是老舍先生作为...  相似文献   

15.
黄维忠 《中国藏学》2017,(3):188-189
<正>黄明信先生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以下简称藏研中心)有着不解之缘。黄先生系藏研中心干事,《大藏经》对勘局顾问,《中国藏学》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过黄先生的多部学术专著,《中国藏学》发表过黄先生论文、回忆文章多篇。我们不妨以按年的方式展示黄先生与藏研中心的不解之缘。1988年《中国藏学》创刊之际,黄先生即与谢淑婧、丹珍卓玛合作,在汉、藏文版上发表《北京图书馆  相似文献   

16.
台湾印象记     
20年前的1995年1月,王辅仁先生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海峡两岸蒙古学藏学学术研讨会"。回到北京后,就自己对台湾的政治现状、社会现象和学术印象做了详细记录。这些文字,迄今读来还有新意。值此王辅仁先生逝世20周年之际,本刊特发表这一遗作,以表纪念。  相似文献   

17.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4月19日,是父亲李铎先生90岁大寿,首都媒体约我写一篇"我眼中的父亲",我爽快地答应了。作为曾经在新华社国际部工作过8年的我,写文章虽非难事,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回首往事,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连续多日都在思考着从哪里入手。我是李铎先生最小的儿子,从小耳濡目染父亲的书法艺术人生,区区几千字恐怕难以把我眼中的父亲讲  相似文献   

19.
我从新疆来……本刊记者刘增林建国以来,很多新疆人因工作等原因定居北京。改革开放更使成百上千的新疆人来到首都工作、学习、经商。这里,我们请几位知识分子谈谈他们在北京的经历,听一听他们为无愧于自己的民族、故乡而努力工作、奉献的故事──钟莉莉塔塔尔族52岁...  相似文献   

20.
读者服务与地域文化相结合是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的重要探索与创新。北京西城区第二图书馆位于回族居民聚集的牛街地区,为满足回族读者的多元化与个性化需求,图书馆首创了"牛街回族书法培训班"。从实践效果看,这一创新模式提高了图书馆的服务效能,传承与弘扬了以穆斯林生活为代表的牛街地域文化,增强了回族读者爱国爱教的情怀,并且有利于各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