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4年秋天,贝莉跟随藏族僧人才旺仁增去转山,跋山涉水,徒步六天,终于完成了绕转阿尼玛卿雪山的朝圣之旅。结束旅程后,她不是回家,而是去了青海果洛的一座藏传佛教寺院红科寺。在那里,她"隐居"一个多月,回来给我带了件礼物——这部转山记的初稿。  相似文献   

2.
2012年2月23日至28日,"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在四川成都、北京召开了3场小型座谈会,就内地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展开讨论。其中既有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也有成都市的藏族企业家。以下是其中部分专家的发言摘录: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在"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的系列报告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汉藏民族"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相当数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民众移居或到汉族聚居的内地大城市谋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群众自由迁徙权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认同,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区域性的和谐共存报有相当信心,体现了当前汉藏民族关系的融洽度。  相似文献   

4.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被访者对于这些问题提供的基础性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在校藏族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和基本思想状况。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民族论坛》2012,(19):54-57
<正>作家小说描绘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眼前渐渐呈现出一条长长的山谷轮廓,两边绵亘着圆丘状起伏的,看上去令人愁郁忧伤的低矮山峰,黑黝黝的山色鲜明地映衬着瓷青色的茫茫夜空。视线被不可抗拒地引向山谷的正前方,就在那里凌空高耸着一座雄伟的山峰,在月光的朗照下闪烁出烟烟的辉光。"藏民转山圣地当地藏民转山通常从白转经堂出发,途经飞来寺下澜沧江,过铁索桥抵达雍宗朝拜神迹,并获  相似文献   

6.
2014年,北京大学课题组对四所大学在校藏族学生的基本情况及一些议题方面的思想状况开展了问卷调查。回收问卷的总规模为1300人,其中包括了111名藏族教师。问卷中15个方面的具体问题主要涉及被访者的个人基本信息、学习经历、语言能力、校园生活和社会交往,以及对"内地班"、大学环境、家乡发展和汉族民众的印象等等。本文为调查报告的第二部分,内容主要为藏族学生对所在校园环境的评价、对自己家乡社会经济发展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状况。  相似文献   

7.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当代所于2011年6月展开了内地藏族流动人口课题研究。据初步调查统计,目前,在北京、上海、成都、广州、西宁、兰州、昆明等中国内地大城市都有人数不一的各阶层藏族人口流动或定居生活。以成都为例,市区目前有户籍藏族人口3万多人,无户籍藏族流动人口在15万至20万间,每年约有100多万人次来自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人口在成都市区流动。透过对成都藏族流动人口的实地调研,可以碍出以下论断:1949年以来,党和政府政力于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进步的政繁显现实效。特别是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宪法和法律允许并保障中国公民在中国境内的合法流动,各民族民众迁徙、择业等基本权利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  相似文献   

8.
<正>面对理论界和社会上一些关于新疆、西藏治理理念、方式与效果的质疑,最好的解读与回应就是选择扎实、深入的田野调查。2011年以来,课题组先后赴西藏林芝、山南和阿里三地区的边境地区调研①,近三年的"触地"式调研与体验,让调研组成员真切感受到了西藏边境地区的偏远、寂寥、艰苦与重要。本年度的调研地为西藏日喀则边境地区。结合此次调研,课题组总体上认为:政府公共服务供给、治理方式、教育、宗教与熟人社会结构是深刻影响西藏边境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主要因素。一、调研概况与方法择定2013年7月底到8月中旬,由两名教师和7名  相似文献   

9.
从仪式的角度考察神山、家屋与寺院,发现三者在空间象征上具有同构性。结合藏族原始宗教和藏传佛教的教义,能看到宇宙三界、须弥山、曼荼罗是仪式象征空间的原型模式。反映在建筑景观上,呈现为:立面分为上、中、下三段分层;中心柱是宇宙之轴的象征;平面空间从神圣中心向四极展开。此外,转山、叩拜等仪式行为也从身体体验性方面界定了空间的形态。  相似文献   

10.
藏族文学丰富多彩,问世之早,数量之多,仅次于汉族。早在1300年前,藏族著名领袖松赞干布在时,就成功创制了藏文,从那时起撰写和编译了大量的历史、科技、宗教、文化、天文历算、医药卫生、语言文字等著作,形成了中外闻名的藏文化宝库,学术界称为"藏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文献材料及实地调研,对西藏的"藏回"及流动回族作一简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藏族和回族关系形成的客观因素.本文认为,最早进入西藏的穆斯林人发展成为今天的"藏回",融入了当地社会,与藏族和睦共处,这是经由历史上西藏地方政府的官方支持,回族和藏族之间在社会分工中形成互补、文化上借鉴、宗教上相互尊重和宽容的结果;而当前大批流动的回族在西藏的融入程度较小,这同样有客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纳木依语,又称"纳木义语",是藏族语系的一个分支。该语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木里县、西昌县、盐源县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本文通过对冕宁县纳木依语进行实地调研,列举了大量的纳木依语词汇,从而对其构词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族舞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另一类是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在祭祀礼仪中才会跳的一种舞蹈,大多是为了祈福,这也符合了藏族"多神崇拜"民族信仰的特点。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发展的缩影,沉淀了藏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信仰,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舞蹈随着整个藏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才创造出了现在的藏族舞蹈,本文我们将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进行分析探讨,看看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藏族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资源,采用文献法和田野调查法,挖掘藏族生活中的几何图案和代数知识两方面的数学文化内涵,寻找与学校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点,以藏族中小学学生所熟悉的藏族数学文化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出"简单乘法的运算以及乘法口诀"、"九宫图中的数学知识"、"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数学教学案例,以期对传承藏族数学文化,促进藏族地区数学课程改革,改善藏族中小学学生数学学习状况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纳木依语,又称"纳木义语",是藏族语系的一个分支.该语言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冕宁县、木里县、西昌县、盐源县以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等.本文通过对冕宁县纳木依语进行实地调研,列举了大量的纳木依语词汇,从而对其构词法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平原  张妍 《中国民族博览》2017,(12):143-144
在藏族的传统文化中,藏族舞蹈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另一类是宗教舞蹈.宗教舞蹈是在祭祀礼仪中才会跳的一种舞蹈,大多是为了祈福,这也符合了藏族"多神崇拜"民族信仰的特点.藏族舞蹈是藏族人民生活发展的缩影,沉淀了藏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以及民族的信仰,成为了藏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藏族舞蹈随着整个藏族民族的发展而发展,在这发展的过程中,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大的影响,正是因为藏族宗教文化的独特性,才创造出了现在的藏族舞蹈,本文我们将对宗教文化和藏族舞蹈进行分析探讨,看看宗教文化对藏族舞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杜世华 《民族论坛》2004,(12):26-29
羊毛毡帽上插白鸡毛白马藏族的一个特有标志在四川西北山区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沿着涪江上游的白马河(又叫夺博河)居住着一支古老而独特的民族——白马藏族。说它独特,是因为其文化习俗既不同于藏族,又不同于羌族,更不同于汉族。1951年,他们被暂定为藏族。据专家考证,他们可能就是古代“氐”人的后裔。白马藏族居住的地方,在海拔2000多米以上。清澈的白马河水从一座座白马村寨旁静静地流过。这里山青水秀,阳光灿烂,空气清新,鸟语花香,是一尘不染的“世外桃源”。白马藏族的房屋,是清一色的两层或三层青瓦木楼(大部分是两层)。依山傍水而建,…  相似文献   

18.
"热巴艺术"流传在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区,具有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其中"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文章以西藏地区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为切入点,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在变迁过程中"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技艺构建;"国家在场"的热巴鼓舞蹈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向和权力对民间艺术的推动力;艺术实践者对于热巴鼓舞蹈的维持与更新、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民间舞蹈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热巴艺术"流传在我国西藏、四川、青海、甘肃及云南等藏族居住区,具有藏族民间文化的代表性。其中"热巴鼓"舞蹈鼓点丰富、技艺精湛,"人鼓合一"的完美表演展现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与气质。文章以西藏地区藏族热巴鼓舞蹈的流变为切入点,阐析藏族热巴鼓舞蹈在变迁过程中"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技艺构建;"国家在场"的热巴鼓舞蹈推动艺术形式的转向和权力对民间艺术的推动力;艺术实践者对于热巴鼓舞蹈的维持与更新、建构与再生产等问题,以此来说明民间舞蹈在文化实践过程中是如何实现动态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对世居川西南的历史族群"西番"研究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田野调查访谈资料,对多续藏族和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藏族支系纳木依、里汝、尔苏的关系作了历时性与共时性的探讨,认为他们虽各自拥有不同的族群称谓与文化特质,"和而不同",但确是关系紧密,同为藏族支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