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对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设立的缘起、以"雪域宝鉴"为主题的展览进行了全面叙述。该展览共展出藏族珍贵文物近千件,分"见证西藏历史"和"弘扬藏族文化"两大主线。其中"见证西藏历史"下设"多元一体"、"崭新纪元"两大部分,"弘扬藏族文化"下设"智慧之匙"、"艺海遗珍"和"雪域风情"三大部分。以通过展览,印证西藏主权、继承和保护西藏传统文化、展示西藏经济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6年,是西藏历史发展至关重要的一年。青藏铁路的开通,使西藏社会正经历从遥远的"异"文化变为近距离的"我"文化的过程。西藏经济发展呈现出复杂多样性,如产业结构调整(农牧业的基础地位,工商业的比重上升,服务业与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城镇化加速与人口适度集中、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等。这一切将极大影响西藏文化的"原生态"与西藏人民的实际生活状况。文章试图通过对作为城市基层政权的西藏居委会城市居民之消费变迁的"文化意义"进行描述与思考,力求展示西藏历史文化背景下的城镇居民消费方式之变迁的基本规律与地方性知识。通过调整、引导居民的消费方式,发展适应西藏经济发展、适应藏族人文地理特征的消费文化,将对西藏经济发展及文化建设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政府在西藏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促进西藏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央政府对西藏经济上的扶持方式主要有几种:财政补贴.项目援藏(集中性的项目援藏共三次,还有经常性的项目),干部援藏(行政干部,科技卫生干部,教师等)。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汇是从2001年开始频繁进入人们视野的,目前为止我国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近上千条,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多涉及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本文结合新疆各民族间文化认同、文化差异、文化交融等特点将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推进中的几点思考进行简单的陈述.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的西藏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与西藏地区的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理论成果.它具体反映在西藏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各个方面,不仅包括关于西藏发展问题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且包括在这些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指导下的西藏发展的策略、步骤和方法.它与毛泽东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基本理论与政策一脉相承,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邦达昌”在康定设立商号后的第二次复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世达赖喇嘛时期,"邦达昌"是较早开始经营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的藏族大商家之一,西藏地方政府把出口英印的西藏羊毛列为专卖商品,"邦达昌"家族成为当时西藏地方政府经营羊毛的代理商。十三世达赖喇嘛圆寂后,"邦达昌"开始转向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贸易,并于1940年由邦达.多吉在康定设立了"邦达昌"商号,原来的中国西藏与英印贸易扩大到中国西藏、内地、英印三地,使"邦达昌"的经营规模比原来大了很多。而且,最重要的是"邦达昌"为汉、藏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经济联系,从而促使汉、藏之间政治、文化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并充当战略性先导,在客观上为后来顺利和平解放西藏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此段历史对于"邦达昌"来讲是第二次复兴。  相似文献   

7.
为扎实推进、 全面落实湖北省"十三五"援藏规划项目各项任务,2017年7月 18日,湖北省"十三五"援藏规划项目推进会在对口支援地西藏山南市召开.  相似文献   

8.
西藏和平解放40年,是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国各兄弟民族的大力支援和帮助下,经过西藏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西藏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农牧业:40年来,西藏的农牧业生产条件发生了显著的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彻底改变了过去西藏根本没有农牧业机械、化肥和电力的落后状况.农业近几年连续获得丰收.去年,西藏粮食生产创历  相似文献   

9.
西藏地方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直在曲折中迂回前进,不断地积累文明成就,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做出贡献,总体可以概括为"三个高潮"和"两个低谷"。其中,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公元7世纪初到8世纪中叶,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结束了青藏高原地区邦国林立、发展相对迟缓的历史。第二个高潮出现在公元13世纪中叶,延续到19世纪中叶,元朝时期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行政管辖之下,结束了西藏地区400年混战的局面。第三个高潮出现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西藏和平解放、民主改革让西藏地方社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专门召开5次西藏工作会议,研究西藏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问题,使西藏社会数十年时间的变化超越以前数百年、上千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两个低谷中,第一个"低谷"是从9世纪中叶吐蕃王朝崩溃到13世纪中叶元朝统一以前"分裂割据,战乱不已"的时代;第二个"低谷"出现在1840年以后,西藏地方人民既遭受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的残酷统治,又遭受外国侵略者的蹂躏,西藏社会陷入了长期的停滞状态和内讧争斗之中。  相似文献   

10.
1930年至今,一批中国国内画家以西藏风光与人物为主题,创作了大量西藏为主题的作品。这些西藏组画以艺术创新和清新的风格,深刻影响到中国现代绘画艺术。本论文通过对西藏艺术形象的"制造"、"生产"与"消费"过程的介绍和描述,阐释了西藏组画及其人物绘画产生的历史缘由,以及多元文化的表达和画家们对艺术美学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马丽华的"走过西藏纪实作品系列"是文学与人类学结合的完美典范.在藏27年,她经历了两种文化对比参照的冲撞和困惑,从最初的渴望被接纳认同,到最终回归于母体文化的面向,她以27年的生命体验走过了西藏,目前她走进了京城,在新的领域继续着西藏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依据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主题为"旅游(西藏)"目录下模糊检索到的论文样本,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对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后,得出:30年来,西藏旅游研究文献在数量上随时间推移呈不断加速的阶梯型上升趋势,在研究水平上也随时间推移呈现出跨越式的提高,在旅游研究方法上也逐渐向定量化、个案化、理论化转变,呈现出不断趋向良性、繁荣的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也存在学科框架体系不均衡、研究焦点与热点相对滞后、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未来西藏的旅游研究重点为:在特殊地域及民族文化条件下旅游产业水平提升研究、区域旅游联合发展的研究、旅游管理机制转化研究、"跨越式"发展战略下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研究.西藏旅游研究亟待关注的空白点:旅游危机管理、旅游援藏、旅游社会学、旅游人类学等问题和学科.  相似文献   

13.
1994年,中央召开了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总结了西藏工作的历史经验,制定了一系列稳定社会局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政策,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工作方针。根据中央安排,湖北省对口支援西藏山南地区。18年来,湖北省共落实援助资金9亿元,援建项目389个,涉及新农村、市政、交  相似文献   

14.
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传统文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建成通车,为西藏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青藏铁路通车在加快西藏传统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值得我们注意;针对青藏铁路通车对西藏传统文化已经或有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务必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保护其优秀传统文化,使青藏铁路成为传播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或者使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5.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 ,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拉萨1960年正式设市 ,现辖七县一区 ,总面积3万平方公里 ,建城区面积51平方公里 ,有藏、汉、回等31个民族40多万人口 ,其中藏族人口占89.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 ,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 ,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 ,全市各族人民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引下 ,坚持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的“一个中心 ,两件大事 ,三个确保”的新时期西藏工作指导方针 ,高举团结进步的旗帜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6.
自和平解放以来,西藏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央关心和全国支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中央主要领导人在西藏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在不断探索与调整中,形成了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如何促进西藏发展的"援藏机制"。"援藏机制"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治藏思想,也被证明是较为有效的解决边疆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的实践形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就如何支援帮助西藏,从理论、重要性、政策、途径、方法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为西藏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打下了良好的理论与思想基础,为中央"援藏机制"的最终形成完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赵光锐 《中国藏学》2016,(2):185-194
当代西方人对西藏和达赖喇嘛的热情和关注,不仅有现实政治的因素,也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和心理根源,与他们看待和理解西藏的方式密不可分。西藏在西方人的表述和想象中具有特定的思维意像、审美倾向和词汇传统。香格里拉是其中最典型的意象和词汇之一,香格里拉神话则是许多西方人有关西藏的主要"信念体系"。西方人对西藏神话式的想象是在东方主义、殖民主义和西方人自身心理渴望的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中国的国际形象越来越受到"西藏问题"的冲击,与西藏日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深入研究和辨清西方人认识西藏的复杂心路历程的基础上,细致研究西方的西藏形象及其与中国形象的互动关系成为一项重要的学术课题。  相似文献   

18.
格勒  郭建勋 《中国藏学》2015,(2):192-193
2014年11月21日到23日,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与西藏和四省藏区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联合举办的"西藏和四省藏区文化保护与现代化战略"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中央统战部、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自治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西藏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四川省委党校、重庆文理  相似文献   

19.
民生改善是社会经济决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西藏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点,展望西藏民生愿景,讨论西藏民生改善的科学路径,具有重大的实践和理论意义。自然地理、资源禀赋、历史文化的异质性,决定了西藏民生发展独具"西藏特点"。西藏民生建设面临中央及全国各地全力支持、"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内人口均衡发展等机遇,也面临城乡与地区发展差异大、社会治理创新难度大等挑战。文章在展望2050年西藏民生发展愿景的基础上,提出从构建可持续的居民生计系统、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的公共服务体系、夯实微观社会治理基础与稳步发展西藏特点城镇化等路径推进西藏民生建设。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西藏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西藏的文学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短暂的高峰之后,西藏文学在80年代开始"井喷","雪野诗"和"西藏魔幻现实主义"登上文学历史的舞台,藏文新文学创作日新月异,纪实文学开始崛起,小说创作更是有了新的突破.新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作家和文学精品,不仅生动展示了新西藏的时代精神风貌,也实现了西藏文学"从高原走向世界"的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