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在一八○九至一八一一年作了一次国外旅行,曾先后游历了葡萄牙,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希腊,土尔其及意大利等地。这时正是欧洲各国反动势力嚣张的时期,是欧洲反动君主的神圣同盟大施压力,摧残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的时期。拜伦亲眼看到各国人民所受专制政治的压迫,和他们英勇反抗,争取解放的战斗精神。这次旅行开拓了青年诗人拜伦的眼界,丰富了拜伦的社会政治见闻。对他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成长起了积极的作用。拜伦自己也深刻地意识到这一点。他曾在给他母  相似文献   

2.
拜伦是19世纪初期英国杰出的诗人,长诗<查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其代表作.该诗揭露了当时欧洲许多国家政府压迫、奴役人民的残酷现实,歌颂了人民的解放斗争,表现了作者反对侵略和压迫,主张民主和自由的先进思想,体现了拜伦浪漫主义的艺术倾向.  相似文献   

3.
拜伦是英国享有世界盛誉的伟大诗人,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既为诗人又身兼战士,是英国文学史上罕有的范例。 拜伦活动的舞台,远远超越了他的祖国。他以诗歌为武器,一生不懈的攻击的主要敌人,是欧洲反动年代出现的任何形式的暴政。他将自己的革命活动紧密的同那个时代欧洲最进步的解放运动结合起来。拜伦的创作反映了英国中产阶级的利益和政治愿望。他继承了启  相似文献   

4.
拜伦在《恰罗德·哈洛尔德游记》中,借助诗性的游记这种独特的形式和双重主人公并存的叙事策略,成功地将连续性的时间意识和片断性的空间感知融为一体,把早年对东方的空间想像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身体—话语实践,将一次贵族式的大陆旅游变成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自我追寻和精神朝圣之旅。全诗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诗人在从中心到边缘、现代到中古的旅行过程中遭遇的身份认同困境,以及时空感知模式从水平移动到垂直提升的过程,显示了旅行—写作这种独特的身体—话语实践在建构诗人的主体意识,促进诗人人格成长中发挥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5.
拜伦的《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是欧洲浪漫主义时代最著名的长诗之一,它以丰富的内容、深邃的诗意、凭揽历史现实的高度、铿锵而幽惋的韵致成为不朽。该诗在政治精神、哲学品质、人物形象和独特诗艺诸方面都表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与成就,作为高度完美的经典诗歌文本至今仍有进一步深入解读之必要。  相似文献   

6.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外国文学作品选》(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全书四卷,二千来页。发行量大、影响也广。但该书第二卷“近代部分(上)”将英国著名诗人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片断列入“唐璜”片断,实系误解。读书从448页起收拜伦《唐璜》中的两个片断:“哀希腊”(446页至454页),“滑铁卢前夜”(454页—456页)。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拜伦的长篇叙事诗《唐璜》及抒情长诗《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为例,来说明拜伦不仅是伟大的诗人,天才的作家,更重要的,拜伦是伟大的革命家。  相似文献   

8.
拜伦在中国清末民初的译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学现象和社会现象。从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的"豪侠式拜伦"到鲁迅的"摩罗式拜伦","符号化"是拜伦形象最典型的特征。"拜伦在中国"与"军国民主义"的时代要求和译者主体性操控密切相关,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学的政治审美化和审美的政治化。"中国的拜伦"作为"社会集体的想象物",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学甚至民族精神建构的一部分,被赋予了极强的隐喻性和象征性色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宋元时期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概述申海田我国人民的航海活动,早在周秦以前就开始了。经过秦汉、魏晋、隋唐几百年的实践,随着我国人民与海外各国人民联系的加强.航海活动也得到很大发展。特别到了宋元时期,由于宋元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提倡和鼓励,我国人民与海外各国...  相似文献   

10.
(一) 在有“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书”之誉的《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序言中,华兹华斯有一句名言:“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尽管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拜伦声称他师法蒲伯,但事实上,在他的诗作中,占主要地位的却是情感而不是蒲伯所崇尚的“理性”。在他的成名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中,情感的支配作用尤为明显。无论这首长诗的题材选择还是表现手法,都打上了感情色彩的明显印记。而且,诗人的情感流动,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拜伦在五四时期的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拜伦在中国有着突出的影响。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哀希腊》一诗的译介和苏曼殊、鲁迅的介绍有着直接的关系。而且,中国对拜伦的介绍是逐层深入的———从《哀希腊》的反抗民族压迫,到苏曼殊揭示的浪漫不羁,直到鲁迅指出的张扬自我,拜伦精神的各个层面一步步被中国读者所认识,并对中国文化的转型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2.
苏曼殊的拜伦诗作出版后,深受读者欢迎,开拓了读者的眼界,激发了青年读者的革命热情。从人格视角观照苏曼殊与拜伦的文学关系,发现他们的人格像似缔结了一对绝佳的跨国文学姻缘。苏曼殊选择拜伦、接受拜伦、译介拜伦是借拜伦的人格镜像自我、表白自我、升华自我,释放自己的社会理想,表征自己的社会志向。  相似文献   

13.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鲁迅《摩罗诗力说》中的"拜伦"言说,成为后来在中国传播和接受拜伦的重要基础。它所建构的拜伦思想、精神、文本及意义,影响到中国对拜伦的言说及其价值评判。沿着鲁迅的思路,近百年来对"拜伦"的接受历经了从乌托邦到意识形态化,再回归到文学经典的过程。"拜伦"言说也受制于社会历史语境和言说主体的牵制。由此可见,鲁迅的"拜伦"言说及其被言说,隐含着当代中国学术向度与政治限度的博弈,拥有学术阐释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早期的鲁迅受过浪漫主义文學的影响,也对象征主义作品发生强烈的兴趣。他不仅译介了《斯巴达之魂》、科学幻想小说《月界旅行》等有着鲜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而且推祟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裴多菲、普希金为“立意在反抗,旨归在动作”的摩罗诗派。与此同时,鲁迅又和象征主义作家安特莱夫、迦尔洵发生过千丝万缕的联系,他除了翻译这些  相似文献   

16.
清末文坛的拜伦热给鲁迅带来了持久而深远的影响,漂泊、孤独和具有反抗气质的“拜伦式英雄”已经深入到鲁迅文学创作的灵魂,他结合中国的实情,发掘其可利用的价值,在自身的文学创作中使拜伦式英雄中国化.鲁迅在早期和中期的小说创作中塑造了一些中国语境下的拜伦式英雄,对拜伦式英雄这一异域形象经历了由乌托邦式的憧憬到遇到卷土重来的传统势力后在妥协中求生存的转变,不同层面地展现出拜伦式英雄的质疑精神和抗争元素.其小说精心刻画的拜伦式英雄为改造国民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7.
苏曼殊作为近代文学家翻译了以拜伦、雪莱为代表的西方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并编译了《文学姻缘》、《潮音》、《拜伦诗集》、《汉英三昧集》四部集子。他之所以选择翻译这些诗作,一方面是受到了日本文坛的影响;另一方面被拜伦和雪莱追求自由的浪漫主义气质和革命精神感染。他是中国系统翻译拜伦诗歌的第一人,在翻译上的功绩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18.
1924年,由于创造社等团体的缺席,文学研究会通过"百年祭"活动独力将中国的"拜伦热"推向高潮,其成果也体现了当时中国学界拜伦研究的侧重点,代表了当时的拜伦研究水平.其后,在激烈的现实斗争环境中,拜伦遭到边缘化.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时期,越来越多的海外人士通过各种途径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红色区域所创造的革命业绩,有了一定的正确了解与认识,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在国际上的地位,最大限度地孤立了日本侵略者和汉奸卖国贼,并且为海外华侨华人及世界各国人民以后支持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拜伦研究从20世纪初开始,到今天已经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我国评论界对拜伦作品的研究基本上是停留在拜伦的名著上,研究面还比较窄;二、从"音韵学"、"诗律学"的角度,研究拜伦诗歌对英语语言的继承和发展方面几乎无人涉足;三、用现代"文艺创作心理学"、"叙事学"理论研究拜伦诗歌,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中外文化交流在我们刚刚加入WTO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对拜伦、济慈、雪莱等英语语系的著名作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英语教学和科研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