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都有其时代意义,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与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对中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和外国历史上的以人为本相关思想以及对其以前的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在联系中区别、在继承中超越,凸现其中国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和社会经济管理的基本理念,其哲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对"本"的释义上,它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3.
卓瑛  赖建敏 《江西社会科学》2005,46(12):157-160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以人为本"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前提;也是我们落实和谐社会的前提.本文通过对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分析,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分析,透视出中国当代以人为本思想是在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指导下的继承和发展,"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同时又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民本"与"人本"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民本"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决定国家政权生死存亡,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群体性的民;而"人本"理念尊重的主要是作为普遍意义上个体性的人的价值、利益、权利、尊严等.深入辨析"民本"思想与"人本"精神的异同,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类哲学"——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之为人"最为充分的理论自觉的马克思"类哲学",是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前提.在以马克思"类哲学"为理论基础的科学发展观视野中,"发展"本质上不是"物"的发展,而是"人"自我超越的创造性活动.  相似文献   

6.
论"以人为本"及其与人本主义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传开 《学术界》2005,46(2):29-37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原则,又是一种价值取向,同时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其内涵包括一切为了人和为了一切人两个方面,舍弃任何一个方面,都是对以人为本原则的违背.以人为本既与以神为本相对立,又与以物为本相区别,与以民为本也不尽相同.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其根本区别于前者的根基是社会实践,而后者的根基则是理性形而上学.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原则,既是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何谓以人为本?为什么要坚持以人为本?这是当前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所要深思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以人为本"提出的背景."以人为本"是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人存在着发展就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高速增长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上的片面性如不克服,就会导致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失衡,导致人和环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协调的恶果.  相似文献   

8.
吴波 《南方论刊》2011,(2):13-14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把对人的关注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上,站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提出来重要思想; "人本主义"是西方哲学发展中的重要思潮,它在反对"神本"、"物本"、"权本"等各种对人的异化现象中产生、发展,它弘扬了人的主体性、确立起人在世界中的基础和中心地位;以人为本与人本...  相似文献   

9.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都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思想从三个维度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一是进一步彰显了唯物史观的价值维度;二是拓展了唯物史观的发展理念;三是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揭示"以人为本"思想深厚的唯物史观意蕴,对于我们从更深层面把握科学发展观,进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创新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9.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0.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