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与弼(公元1391—1469年),字子傅,号康斋,抚州崇仁(今属江西)人。是明初重要的理学家、教育家,其所开创的“崇仁之学”,对明代学术思潮和教育思潮的兴起具有“启明”的作用。学术史家黄宗羲编撰《明儒学案》时,以吴与弼的“崇仁之学”为开篇第一卷,其原因正如黄本人所说:“微康斋,焉得后世之盛哉?”(《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  相似文献   

2.
明代理学的创造性发展始于江西崇仁的吴与弼(康斋),他虽然上无所传,但身体力验,敬静兼综,培养了胡居仁(敬斋)、陈献章(白沙)、娄谅(一斋)等有成就的弟子.从功夫论来看,吴与弼持敬,陈献章转向主静,胡居仁试图扭转白沙学的转向,坚守持敬.娄谅于居敬内转,启迪了阳明学的转向,门下亦有夏尚朴(东岩)持敬的回转.崇仁后学有陈献章门下张诩(东所)主静与湛若水(甘泉)持敬的对峙、胡居仁门下余祐(訒斋)持敬与魏校(庄渠)主静的对峙等.总体而言,崇仁之学的转向与回转表现为主静与持敬的更迭与相互扶正,并孕育了白沙学与阳明学的主静,奠基了江右王门收摄保聚的学风.  相似文献   

3.
余冠英传略     
余冠英先生是著名的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顾问、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1906年5月16日,余先生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县的一个武官家庭。六岁时全家迁居扬州。十三岁考入高等小学。十六岁考入江苏省立第八中学(后改名为扬州中学).中学期间,他开始阅读进步书刊,接触革命思想,也和一些志趣相近的同学交朋友。1925  相似文献   

4.
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商品经济发展的水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江西抚州地区统辖临川、崇仁、宜黄、乐安、金溪、东乡六县,有土地面积10,800平方公里。对这一粮食生产较为发达的丘陵地区的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认清作为典型农业区的江西的历史面貌,了解抚州乃至于江西近代经济落后的历史根源有所裨益。舛谬之处,敬请专家学者指正。  相似文献   

5.
明代的理学家中,江西人吴与弼、胡居仁、罗钦顺、何心隐等人,都是闻名当世、影响后代的姣姣者.阳明的心学首倡和发展,也是在江西.理学作为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必然会影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明代江西文学也深深地打上了理学的烙印.  相似文献   

6.
王弼籍贯考     
1979年出版的《辞海》“王弼”条说他是“魏国山阳(今河南焦作市)人。”实误。阅近人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八《王弼传》注说:“《世说(新语)》注引《弼别传》云:‘弼山阳高平人’。又同书卷六《刘表传》注说:“高平见《武纪》建安十八年,又互见《王粲传》,故城在今山东兖州府邹县西南。”查《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二册64—65图,山  相似文献   

7.
<正> 陈献章,世称白沙先生,在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贡献主要在于他的思想导致了宋明理学由程朱向王守仁心学的转折.陈献章在明初谨守朱学的风气中,能自立门户,成为一道学术的分水岭.在陈献章生平中,他先是追随程朱之学,三十岁左右,师事名儒吴与弼,一年后转回乡里隐几兀坐,费十几年功夫,始悟治道在于整治人心,在当时产生了极大反响.据张诩《白沙先生行状》记载,“祭酒邢让一日试先生和杨龟山《此日不再得》诗,大惊曰:‘龟山不如也’.明日扬言于朝,以为真儒复出.由是名振京师,一时名士,如罗伦、章懋、庄昶、贺钦辈、皆乐从之游.”(中华书局《陈献章集》下册附录.下引陈献章语,均出自本书.)先后从师于他的学生,既有江门、新会一带的广东籍学子,也有江西、福建、上海、北京一带的学人,影响遍布于各地.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了儒学思想对王禹诗歌创作的影响。儒学赋予王禹诗歌的,首先是思想深刻性,刚健的骨力。王禹的民本思想主要表现为王道思想和循吏思想,使他的诗歌具有一种深刻的批判精神。儒学思想及刚直的性格,给他带来深刻的人生痛苦。作为宋初复古运动的先驱者,行王道的理想,辅君弼的志向,济苍生忧黎民的情怀,使他穷而不颓,穷而弥坚,一抒黎民之困,使他更倾向于学习杜甫,借助于杜诗的艺术形式,表现这百感交集的心境。在儒学与王权的冲突中,王禹选择了白居易式的“吏隐”道路,他成了白体诗人,但他始终未放弃儒家的理想、儒家的名节  相似文献   

9.
何静 《浙江社会科学》2012,(4):92-98,125,158
陈献章不依傍权威显学程朱理学,有着对天道心性义理的独特之见.他的自得之学包括:提出道(理)本论和心本论;含纳心量广大、无累无滞、自然和孔颜之乐等自得的境界;提出立志、读书和静坐等自得的方法.陈献章受到吴与弼的潜移默化并对佛道多有借鉴.王阳明熟稔陈献章之学,阳明心学可说是对陈献章心学的修正和发展.但因对陈献章心学有异议,且顾及视陈献章如父师的湛甘泉的感受,故王阳明平生不大提及陈献章.  相似文献   

10.
吴世昌传略     
吴世昌字子臧,浙江省海宁县人。一九○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五日出生于海宁县硖石镇。父亲是乡村油坊的伙计,母亲是家庭妇女。在六个孩子中他最小,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小学没念完,十二岁时就被亲戚送进杭州望仙轿直街立大参号当学徒,走上了独立生活的道路。由于艰难岁月的磨炼,吴世昌从小就有一股奋发向上的精神,他后来进了中学,发愤求知,刻苦用功,有志为发扬祖国文化事业而努力。  相似文献   

11.
蔡松年蔡松年(1107~1159),金代文学家。字伯坚,因家乡别墅有萧闲堂,故自号萧闲老人。其定(今河北正定)人。宋宣和末从父守燕山,宋军败绩时随父降金,天会间授真定府判官。仕至右丞相,封卫国公,卒谥文简。完颜宗弼(兀术)攻宋、与岳飞等交战时,松年曾为宗弼“兼总军中六部事”。金主完颜亮为了南渡灭宋,曾对两代仕宋的蔡松年擢以显位,以图影响南人。蔡松年是金初重要作家之一,虽然一生官运亨通,其作品在出处问题上却流露了颇为矛盾的思想感情。他自称“自幼刻意林壑,不耐俗事”(《雨中花》词序),后曾“买田于苏门之下”,“将营草堂,以寄余龄”(《水龙吟》词  相似文献   

12.
一吴稚晖(1865—1953年),名敬恒,江苏阳湖(今武进)人,吴稚晖早年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旧知识分子拜师、苦读、考试以猎取功名的传统道路。尊孔读经、忠君卫道的思想十分严重。1892年,江阴知县路过孔庙而未曾下轿,这在当时是属于“大不敬”的行为,吴稚晖岂能容忍这样“非圣无法”之事。他和几个同学一起拦轿质询,以石相击,因而触怒了知县大人,被迫离开南菁书院。1895年,31岁的吴稚晖第三次入京会  相似文献   

13.
李益诗事指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益并非如某些权威文学史及工具书中所说的是“甘肃姑臧 (今甘肃武威 )人” ,而可以确认是陇西成纪人 ,青年时代举家迁居洛阳。其所撰《从军诗序》自述身世 ,真实可信 ,并非后人属缀。另外 ,有关专家关于李益诗中的“芳鲜”、“无定河”、“石楼山”、“黄堆烽”等的注释、考辨亦有误  相似文献   

14.
庾信的哀江南赋,首先历叙祖功世德,其中有“新野有生祠之庙,河南有胡书之碣”一联。清人吴兆宜解为:“新野河南庙碣,必庚氏先世事,今无考。”“胡书,科斗书。”稍后的倪璠同意此说,并具体推测说碑碣是庚氏先祖居河南鄢陵时事,即东汉末年庾氏迁居新野以前的事。近人瞿蜕园指出另有一解:“胡书,一说胡昭所写。”胡昭,《三国志·魏书·管宁传》中写了他。他生于汉桓帝延熹四年(161),死于魏齐王芳嘉平二年(250)。如真是他写的,则应为三国时事。然而,查一下原赋,庾信分明是写的“逮永嘉之艰虞,始播迁于吾祖”之后的事,  相似文献   

15.
吴趼人“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以孟子的民权思想为核心,同时又兼容了洋务派与改良派的思想及西方的民主科技思想。“恢复旧道德”并不标志吴趼人的消极厌世与思想倒退,而是他探求济世之术、设计建国方略的积极用世思想的体现。“恢复旧道德”的政治主张虽有局限性,在当时也行不通,但它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不应彻底否定。  相似文献   

16.
秦淮 《青海社会科学》2002,(1):63-65,121
王弼在中国哲学体用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在继承老子以来的体用思想基础上把传统的体用思想推向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体用"范畴,但我们不能因此低估王弼体用思想所取得的成就。一"以无为用"是王弼体用思想的核心命题。先看《老子》(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王弼的注是这样的:"毂所以能统三十辐者,无也。以其无能受物之故,故能以寡统众也。本、埴、壁所以成三者,而…  相似文献   

17.
试论高拱的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高拱的身世、事功和哲学著作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生于明正德七年(1512)。嘉靖二十年进士;四十五年以礼部尚书拜文渊阁大学士,入阁参机务。因为与首相徐阶在政治上、学术上意见相左,于隆庆元年,被迫离职还乡。三年,徐阶致仕,重返内阁为首相兼吏部尚书。六年,为权宦冯保所谗毁,罢官家居,闭户著书。由于“志不尽舒、才不尽酬”,于万历六年(1578)抑郁而死,卒年六十六岁。  相似文献   

18.
从清初开始,终其后半生,吴梅村诗文、剧作中随处可见身世沦落的慨叹。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了对自身命运沦落的伤悼,且由此形成独特的观照人生世事的思维定式,即尤为关注个体生命在乱世中的沦落,以此视角去展现时代的苦痛和人生的悲哀,"沦落"成为吴梅村作品的一个重要主题。吴梅村的沦落情结是源于他的游移性人格特点。  相似文献   

19.
自从周初太伯迁居江南,开创吴国,这块土地便与“吴”字结下不解之缘。尔后,江南大地曰吴地,居民曰吴人,少年曰吴儿,美女回吴娃,水牛日吴牛,良蚕日吴蚕.丝绸曰吴绫,利刃曰吴钩,民风日吴俗,方言曰吴语,总之离不开一个“吴”字。江南称吴,肇始于周代吴国。但是吴国何以称为吴国,即吴国的得名之由,却并非人人可得而闻。下面试为考述。据《史记》记载,周文王姬昌的祖父古公父.有子三人:长曰太伯,次曰仲雍,少子曰季历。季历生昌。古公在父欲立季历以传昌,子是大伯、仲雍二人乃奔江南。“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①为什么…  相似文献   

20.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最广泛、最深刻、最真挚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疾苦。陕南有这样一首民歌:“唐朝诗圣有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诗歌作了千万卷,不流千年存万古。”这便是人民对杜诗的公正评价。《又呈吴郎》便是这样一首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疾苦,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人民性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诗人流亡川东,由襄西草堂迁居东屯之后。当时正值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而尖锐。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唐王朝的扩边政策,以及大地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