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丰子恺的童年经历为他后来的创作做了心理准备,主导着他的创作,使他总是用心去表现作为一个孩子本质的童稚与纯真,致力于"为儿童另行创造一个世界"。这种"向童年的归依体验",是作者批判现实丑恶,向往美好人性,寻找精神家园的诗意之梦。  相似文献   

2.
童年是记忆中的一方净土,充满着人情美与人性美,汪曾祺正是在童年记忆中寻找灵感,并将童年情结作为他小说创作的动力源,从而使作品充满了温柔蕴藉的诗意美,也迎来了属于他的文学辉煌期.  相似文献   

3.
鲁迅文学的世界是丰富而复杂的,儿童、童年当然只是其中的一个表现维度,但是,它却弥足珍贵。在艺术上,儿童(童年)不仅是鲁迅文学描写、表现的对象,而且更是鲁迅文学的一种方法。在鲁迅的作品中,童年成为作品的结构和立意的支撑;儿童成为小说重要的叙述视角;儿童成为塑造人物性格的一个重要元素。如果没有儿童、童年这一维度的存在,鲁迅文学的思想和艺术都会贬值,鲁迅文学的现代性也将不能达到现有的高度。  相似文献   

4.
"梦"与"花":顾城和海子诗歌创作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 "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的高徒汪曾祺,其小说创作传承了沈从文小说的诸多风范,并在传承中有所创新与突破,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风格.从沈从文的视角,探究汪曾祺小说创作在小说结构体式、社会批判力、小说语言等方面存在的缺失,深化对汪曾祺小说创作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汪曾祺的短篇小说极具艺术个性.他在老到、成熟的平淡姿态中处处流露着对生活的热爱,让人感到一种来自生命本身的欢乐.本文从汪曾祺小说一派优美的"回忆世界"中的和谐的追求、人性美的呼唤、风俗画的描绘及结构的散文化风格、强烈的语言意识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其独特艺术魅力,进而揭示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创作在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童年意象的运用是王安忆小说独树一帜的重要原因."成长中的儿童"是王安忆小说中特有的形象.以儿童形象为象征载体进行文化批判是对童年意象的出色运用.儿童视角的发掘使王安忆的小说取得了"陌生化"的审美效果,也使细节化呈现文本的艺术表达方式与文本的精神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儿童视角的运用还让作家能以旁观者的眼光看世界,保持了独立、警醒的创作立场.  相似文献   

8.
杂带"油滑"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越13年,此间,鲁迅经历了一个由新文化运动旗手到颠沛民间甚至是众叛亲离的荡激过程,其创作心态和艺术手段也必然随之经历变化.油滑,符合这种人生转变时期的心理特征.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它仿拟了浙东民间戏曲的"二丑艺术",但却有利于保持韧战者的心理优势,同时也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先驱的"无情面地解剖自己"和类似玩世不恭的"捣乱"与自嘲.循此理解,关于长期存在的<故事新编>"油滑"争议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9.
何其芳作为年轻的京派文人,在其创作的文学道路上有一段可以称为"京派时期"的创作期,时间从1931年秋至1937年7月抗战全面爆发.这一时期是何其芳多元创作期,诗歌、散文、小说、戏剧都有涉猎,艺术特征总体体现唯美主义,思想上把京派追求艺术独立的精神发挥到极致.但在他"京派时期"的后期,思想与创作随着人生路径的曲折与外部境遇的变化在不断嬗变,从极端追求唯美主义向现实主义渐变.通过对何其芳这一时期创作的研究,可以进一步理清他走向延安革命前的思想与文学追求,有助于研究其整个文学道路,对探讨现代典型作家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小说艺术的创新者,意大利小说家伊塔洛·卡尔维诺是一位公认的"元小说"大师.他以"世界正在变成碎片,我在这些虚悬着的碎片上奔跑……让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重新存在,重新恢复"的艺术理念,并通过其大量的小说创作,尤其是<寒冬夜行人>的写作实践,把"元小说"这一命题演绎得淋漓尽致,实现了他"伟大的艺术把不同信仰的人们带到一起,因为它好像是把他们的不同词汇转变成为一种合并了这些词汇所有含义的一种综合经验,属于各种哲学之间"的写作目标.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他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创造了一个他那个时代的相对完整的女性世界,其中鲁迅寄寓了对中国妇女的深切同情,挖掘她们被扭曲、被践踏的根源,适当地批判她们的历史弱点,并执著地为她们的解放寻找出路。正是在关注妇女、写妇女的角度,鲁迅成为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鲁迅小说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以其文化批判和经济审视而极具深刻性。  相似文献   

12.
鲁迅复调小说超越一般现实主义之处在于,它关注的是人的存在和意义、道德和人性的基本事实,思考有关现代性和永恒相关联的问题,它涉及到人的生存根基。复调艺术能够就独白立场的艺术把握所无法企及的人的一些方面进行复杂对话,它因此成为鲁迅组织结构小说和传达世界的诗学机制。鲁迅复调小说是人学与诗学完美结合的艺术典范。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开拓者,他的作品对乡土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鲁彦作为浙东乡土作家群的代表作家,深受鲁迅的影响,他立足于浙东这块热土,从人物形象上承传了鲁迅深刻的文化批判精神,既写出了在外来资本冲击下浙东农村的生活现状,也描绘了在此环境下人物意识形态的变化,大大拓宽了乡土文学的表现范畴。  相似文献   

14.
在鲁迅小说研究中,许多人认为只有《狂人日记》“取法”于果戈理的《狂人日记》比较明显,其实鲁迅的“取法”不仅如此。他受外国许多作家的影响,但可贵的是仍保持了鲜明的民族性,因而具有其他作家所无法企及的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精神之火,照亮了科尔沁满族作家江浩的人生之路、创作之路。在身上带有“尼采气”、坚持民间立场和边民立场、“原生态”与“现代性”结合等诸方面,江浩都受到了鲁迅的强烈影响。与其说是他被动地接受了鲁迅的影响,毋宁说他是在鲁迅思想文化资源中找到了自我。  相似文献   

16.
《故事新编》问世以来,对其解读的方法很多,而从“精神战士”的鲁迅出发去认识这部独特著作的意义和价值,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鲁迅从一踏上文坛就以一个“精神战士”的角色出现,他的小说针对的主要是“国民性”问题,《故事新编》同样是一部演绎他拯救国民性情结的小说。  相似文献   

17.
《故事新编》中的“油滑”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历史小说的一种艺术形态和美学风格,它集中体现在小说话语形态、情节模式以及叙事意象上的创新变异,是鲁迅对传统历史小说写作模式进行的一次成功的个人性突破,对现代历史文学创作来说极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将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启蒙功利性灌注于清醒执著的艺术探寻中,借助于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甚至是神秘的意象,传达自身生命哲学的体验,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给人以丰实的精神享受和深沉的艺术启迪,深化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19.
2015年的中国鲁迅研究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有关鲁迅的综合研究除了对鲁迅的“人”学思想、左翼文学信念、后期思想等的关涉,更多的是集中在心理、学术、艺术观等方面。对鲁迅创作的研究大多围绕小说、杂文、散文诗等文体和内容与艺术形式的专题进行。对鲁迅的比较研究在古今中外的多维度对照中广泛展开。  相似文献   

20.
路翎以开掘人物灵魂为己任,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首先,路翎站在“原始的强力”这一高度,就能使他的笔触直逼人物的灵魂的深处,从而获得了心理描写的真实性与深刻性,体现了路翎恢复和发展了鲁迅所开创的“灵魂的写实主义”传统。其次,与崇尚“原始的强力”相关,路翎将底层社会的“流浪汉”作为小说创作的关注对象,进而多层次、多侧面地揭示他们内在心灵的痛苦“肉搏”,使“流浪汉”以其本身的某种象征性而具有了重要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