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多元现代性”概念源自现代化的多维发展方式,但也内涵“一”与“多”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是一个复杂的当代问题。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资源中发掘新的哲学解释框架和视角,全面把握多元现代性中的“一”与“多”各自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一”与“多”之间的张力,对于理解现代多样性问题以及其所引发的价值冲突,建构真正的多元现代性,不仅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思的认识视阈中,资产阶级旧社会不可能形成发展共同体,而只有在未来新的社会才有条件建立新的发展共同体.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的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核心命题;“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的物质基础;“生产资料公有制确立”的制度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目标模式;“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发展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众多思想中的一朵艳丽奇葩,更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的又一璀璨瑰宝.学习、研究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对于当代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的发展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深化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逻辑引申 ;“人的全面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深层拓展和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要求 ;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党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目的性”与“历史性”相统一的当代目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4.
镜像中的生存——现代性的反思与反思的现代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性的建构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和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共同主办的“第四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于2004年8月16—18日在四川绵阳举行,其主题为“马克思哲学与中国现代性建构”。如何批判性地正视现代性的存在及其影响、发掘马克思有关现代性论说的当代意义、实现中国语境的现代性建构,是本届论坛总的学术目标。这里发表的三篇论文,是会议的入选论文。复旦大学哲学系俞吾金教授认为,尽管马克思没有使用过“现代性”这一概念,却是最早对现代社会和现代性做出全面诊断的重要思想家。马克思从经济哲学的独特眼光出发,通过对以资本主义为特征的现代社会的生活现象———商品、货币、资本、异化的分析,对现代性的本质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为当代学者的现代性反思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中央党校哲学部郭大为教授认为,“反思性”是人类认知与实践的基本结构,是科学的基本研究立场,也是现代性的根本特点和现代人无法摆脱的存在境遇。反思现代性的反思性,是辨明现代与后现代的争论,认清现代社会的风险和当代人的存在境遇,把握人类希望的关键所在。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邹诗鹏教授认为,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与建构,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也历史地确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任务与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任务就是要求确立以建设为核心观念、以促进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主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系统,构造一套符合全球时代要求、有利于中华民族复兴及长治久安、并具有自检与防御机制及能力的开放性的社会、政治与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7.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强调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这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人学思想的继承和创造性发展.文学艺术因其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美好人性的塑造以及对人的自由发展的促进,本然地承担着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作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思想更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人的生存状况关怀,对人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的关注,深化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真理性的认识,是建构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人学基础.  相似文献   

9.
郗戈撰文指出,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现代性思想的当代价值在于,马克思的问题意识、研究方法和理论观点能够指导和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马克思的现代性思想是一种总体性的现代社会理论,主要透过资本主义、资本逻辑来审视现代性的生成、矛盾与超越问题,通过批判和超越资本主义现代性来开启社会主义新现代性建构的路径。这些思想只有与当代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  相似文献   

10.
李自雄 《兰州学刊》2009,(8):186-188
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必须要有真正的问题意识,从全球化现代性进程中的现实语境与现实问题出发,消除对现代性的曲解与狭隘理解,确立“可选择的现代性”这一现代性追求的文论发展与研究的新路向,在现代性进程的多样性与多元格局中,通过不同文化文论间的对话交流,进行基于历史发展与现实需要的改造、融合与重塑,从而实现当代中国文论的现代转型与理论创新,并有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文明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与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同全球化的历史进程是互动的,它们之问存在着历史的渊源关系和深刻的内在联系.当代世界全球化的主导者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历史终将证明全球化的尽头是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灿烂辉煌.  相似文献   

12.
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维修与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教学资源投资力度的加大,使多元化模式的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成为广泛关注的问题。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仪器设备维修工作是一个薄弱环节,存在着仪器维修体制不完善、维修队伍不健全、实验室管理体制没有完全落实等问题。各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办学规律,建立一个仪器设备维修与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3.
汤志钧 《河北学刊》2005,25(4):168-173
儒家经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体,步入近代,仍为学者所信奉。在社会变革迅速、动荡加剧的时候,不同学派会有共同的改革要求,又有着彼此不同的差异。同一学派既有治学方面的一致性,对新生事物的接受又有所不同。它们之间的异同、分合,反映了社会变革时期知识分子的心态。我们不能只看到暂时的同,而忽视学派之异;也不能因是同一学派,而视为一切皆同。关键在于实事求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4.
桑业明 《河北学刊》2004,24(5):50-53
虚拟是数字化的表达方式和构成方式的总称。其本质特点是通过数字化的合成 ,达到“思维如何思维”的直观 ,创造出“真”与“假”不可分割的统一体。虚拟在否定现实经验“真实”观念的同时 ,也促进了现实之“真”的重建。虚拟与现实既有相对立的一面 ,也有相互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英语委婉语是人们为谋求最佳交际效果而创设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委婉语表述内容一般是人们在言语交际中禁忌的事物、现象或者是敏感的话题,是语言中最富文化内涵的一个部分。本文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解读委婉语,阐释了委婉语强烈的英美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以当前闽台高校科技交流与合作的现状为线索,分析了两地高校科技交流和合作的发展趋势,为闽台高校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入,共同推进闽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学科、专业建设的内涵出发,结合民办高校特别是浙江树人大学的办学实际,提出了加强学科、专业建设的若干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学与哲学的对抗与对话 ,贯穿了两千多年来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进程。在现代 ,文学与哲学谋求彼此沟通。“诗人哲学家”的出现、哲学家由思向诗的回返 ,一方面是基于对“纯粹理性”解决人类精神与心灵自由能力的深深怀疑 ,另一方面还跟现代人文科学的语言论转向相关。而“哲学家诗人”们则主张以一种艺术化的思想替代哲学家的冷峻面孔 ,以促使传统哲学走出历史困境。诗的言说与思的言说的浑融 ,本质上是由于它们都共同指向一物———存在。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中,逐渐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基本组成部分的多元融合的文化系统.悠久而丰厚的思想文化是通过具体的人而得以创造、传承和延续的.中国思想文化的三大主干离不开具体的儒佛道三教思想家实际的理论贡献和思想创造活动,儒佛道思想家的思想又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三家的思想,从而表现整个中国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印度有着数千年的经贸交往史。云南与印度从古至今沿着南方丝绸之路源源不断地把滇印民间贸易延续下来。进入21世纪,中印关系不断改善,尤其是经贸关系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云南与印度的合作也频频出现亮点,经贸关系发展前景看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