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关系本体论,还是方法论的历史唯物论?———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社会关系规定的科学理论定位张一兵(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210093)仰海峰(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210003)内容提要:本文从对广松涉和阿尔都塞的观点的置疑开始,...  相似文献   

2.
物象化是广松涉用以标示马克思后期哲学思想转变的基础性概念。他以此概念分析商品世界的构成,揭示了商品性常人的现象及其造成的同一性压制。不过,因为生产关系的物象化是贯穿整个历史发展过程的,即使超越了资本主义时代商品的压制,物象化的生产关系仍有可能造成新的同一性压制,造就新的常人,而这恰是广松涉没有进一步追问的。常人的消解是跟打破同一性统治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3.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4.
广松涉解读马克思《资本论》并不仅仅想澄清《资本论》本身的思想,其最终目的是想揭示全部生活世界的物象化结构。在广松涉看来,古典政治经济学与《资本论》区别的根源就在于两者持有不同的研究立场:"当事者的立场"与"学理的立场"。所谓"从当事者的立场"指的是研究者自觉地将意识与商品交换活动中的当事者保持一致,而"从学理的立场"指的则是研究者自觉地将自己的意识与当事者分离开来。广松涉认为,马克思的《资本论》正是"从学理的立场"出发,并以此为基础阐明了商品世界的四肢结构。在商品世界与其他世界的存在结构的类比中,广松涉进而把四肢结构理论推广为整个生活世界的解释原则,从而揭示了物象化世界的内在结构。这就为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5.
文章指出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小提琴手是马克思而不是恩格斯.因为,第一,《德意志意识形态》遗稿的手笔主要出自谁,这只是形式,而马克思主导两人写作的思想才是实质;第二,马克思自1843年11月加入共产主义者行列后,对共产主义的态度始终是坚定的,他与恩格斯的思想并不矛盾;第三,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学说的科学而彻底的批判无疑早于恩格斯,之所以能如此,关键在于马克思是从实践去理解人的.文章还指出,不理解马克思从实践去理解人和事物的新思维方式及其重要意义,是广松涉作出错误判断的根本原因.文章还提供了一些被广松涉所忽视的重要事实  相似文献   

6.
2005年以来,广松涉《文献学语境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其中,鲁克俭依据西方马克思学的“最新成果”批评了该书“代译序”作者所持观点的历史“陈旧性”。其实,作者并非没有注意到陶伯特等人的这些新资料,只是坚持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文本研究不能简单地建基于马克思学之上。对于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经典文本的理解和基本编排方式,不仅仅是文献的结构问题,还涉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问题。至于日本学者大村泉等人认为的广松涉没有理解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新成果,并且审订者对广松涉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评价过高等问题,必须指出,译介广松涉是因其在国外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是由于他是一位自觉进行东西方对话的思想大师。中外学者的这些不同意见表明:必须认真谨慎处理西方马克思学的文献学研究与马克思主义的文本学研究之间的复杂关系,重要的是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内在理论逻辑的认识,并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实践成果推进这一科学思想运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将讨论广松涉曾试图展开的社会哲学的方向性,其中包括这方面文献的综述〔1〕。尤其在内容上要达到的目标是———同时考虑广松所解读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提到的协动关联(Zusammenwirken)、社会威力/权力(sozialeMacht)论以及国家论〔2〕———后期的广松曾试图以怎样的理论思路来展开议论,并籍此讨论对今后社会进行展望的广松社会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是连续的还是断裂的,一直存有争议。广松涉指出唯物史观真正建立的标志是,在如何解释私有财产的问题上,马克思放弃异化理论转向了分工理论。广松涉从异化劳动无法合理、自洽地推论出私有财产、异化劳动主体的抽象性、非历史性等角度批评异化论,并认为分工论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广松涉论述失之简略,在此基础上,笔者通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德意志意识形态》相关内容的重构,论证马克思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确实存在从异化到分工的转变。并进一步指出,马克思只有完成这一转变,我们才能合理说明马克思唯物史观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近代人本主义的超越,并科学地说明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现实的运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0.
任平 《河北学刊》2007,27(5):1-5
日本已故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广松涉提出的以"关系存在论"为核心的"事的世界观"对"物的世界观"的批判,本质上就是对苏俄教科书的僵化教条理解方式的批判。这一理解与我多年来倡导的"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无论在哲学路向、主要观点及基本范式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契合性。当然,在"物化"与"物像化"关系、"关系基始性"还是"交往实践活动基始性"等问题上,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原则差异,需要加以分析。因此,深度理解广松涉"事的世界观",对于推进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研究,以及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重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四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广松版和新MEGA的先行版,是国际上编辑《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两大流派的代表版本。汉译广松版的出版,对于我们了解广松流派(包括涩谷版)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中国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遵从以汉译广松版为基本文本、同时参照新MEGA的先行版和涩谷版的原则。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以外,在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卡尔.马克思问题”、“市民社会历史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卡尔.马克思问题”是马克思的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有无断裂的问题。广松涉提出的“从异化(Entfremdung)到物象化(Versachlichung)的飞跃”,实际上发生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市民社会历史观”涉及重新评价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问题。马克思是通过对市民社会概念的批判才建构了唯物史观的。“马克思和恩格斯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差异问题。广松版的出版和新MEGA对马克思原始手稿的全面出版,使两者的差异问题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焦点问题。对上述四个问题的研究,将成为中国现阶段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2.
广松涉从主体间关系基始性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象论解读,对于拒斥第二国际以来的、以前苏东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也不乏深邃的思考。但是,广松涉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整体世界观来解蔽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的遮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广松涉以近代主客二分图式为主导视点来定位马克思的"异化"范畴时,遮蔽了后期马克思重新启用"异化"的历史辩证法意蕴;他以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主体间关系为基始性视角,对后期马克思的"物象化"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的重构,掩盖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中不断深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基;当他以近代哲学为标尺来探讨马克思由"异化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时,却也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内在贯通的现实关涉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13.
诺姆.乔姆斯基提出的语言先天性思想对斯金纳的观点进行了透彻剖析和批判,完成了语言学研究的乔姆斯基转向和革命。但是,这一传统语言学理论没有考虑到言语产生过程融合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躯体肌动的技巧,没有涉及到语言的身体隐喻,从而遭到拉可夫和约翰逊等认知语言学家的批判和质疑。涉身哲学思想和涉身语言认知理论从身体维度出发,对语言的生成机制给予考察和分析,为语言学研究和高校英语教学实践提供了重要的认知指导,发挥了重要的认知效应。  相似文献   

14.
当代国外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研究之理论主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对国外的实践哲学和实践唯物主义理论主干进行了清理,这一主干包括了早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葛兰西、青年卢卡奇,法兰克福学派的柯尔施、施密特,南斯拉夫“实践派”及捷克的科西克等人的实践哲学思想。中期的本世纪60年代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如东德的柯辛“一体化教科书”和赛迪尔的“实践中心论”思想。最后是本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的芝田进午、岩崎允胤等人的新体系及广松涉的实践“关系本体论”。本文作者力图通过总括性地梳理,为我们勾勒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派一系的沿革、传承和重点关注的问题及解决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广松涉认为,胡塞尔的“意向性本质直观”不过是人们交互主体地、观念地、逻辑地把握事物的纯主观意识形式,是观念的符号。但实际上,人们对事物的观念把握或“本质直观”,如果脱离人们的社会实践及主体际交互主体的语言交流,它们是很难实现的。因此,这就需要对人们是怎样通过社会实践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而形成了他们关于对象世界的对象意识、以及这种对象意识的双重认识构造和“四肢结构”关系予以理论的解析。于是,广松涉独具特色的认识论由以形成。  相似文献   

16.
2005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及其现代价值暨第二届广松涉马克思主义哲学国际研讨会”在中国南京召开。会上张一兵对广松河出书房版相对以往《德意志意识形态》版本的优势进行了无条件的赞扬。但是,由于广松涉未能理解MEGA2版中异文一览的核心部分,即“改稿过程一览”中的异文标注,没有将阿多拉茨基之后四十年对草稿的解读、特别是关于改稿过程的研究成果的核心部分吸收到河出书房版之中,使研究史的水准倒退到四十年前。张一兵在对广松涉进行上述评价时,也没有过目MEGA2试编本中关于异文标注的核心部分,并以那样的眼光来确认广松河出书房版的局限。参加该次会议的日方代表小林昌人,尽管在补译的岩波文库版中已作出调整,但并未言明。在此问题上,涩谷正版是作为消除包括广松河出书房版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日译本的共通的致命缺陷的版本出现的,并且其调查结果也与MEGA2试编本的“改稿过程一览”的成果相一致。依据有缺陷的版本进行研究,成果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有必要告知问题的本质,以推动真正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哲学思想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拓展和深化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认为 ,要真正实现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的深化 ,必须重视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必须重视文本研究 ;二、必须重视对两种理论参照系的考察 ;三、必须重视当代哲学方法论资源的引进 ;四、必须推进学术层面上的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语境下,陈涉该不该列入世家成为千年争议的学术话题.这涉及对陈涉的历史编纂与陈涉史观两个层面,主要有世家体例与司马迁支持陈涉列入世家的理由,陈涉降入列传以至视之为盗与班氏父子、刘知几等陈涉史观的变化,司马光编年体例及其陈涉史传的转变,还有延续到近代陈涉史观再次回到学术视野的重要领域等.陈涉史传的嬗变,说明了史家叙述与史家感悟之间的差异,展现了不同时代史家的处境及其探索实践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在这一过程中,恩格斯不仅以他独特的道路和方法对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启发、推动作用,而且还独立探索并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部分重要原理。但不能因此否认马克思在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中的主导地位,广松涉的“恩格斯主导说”错误地理解了这一关系。“恩格斯主导说”提醒我们要客观公正地评价恩格斯。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是,由于这本著作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没有公开出版,且其最重要的部分《费尔巴哈》章的手稿没有完成,从文献学的角度来看,如何来编排这部手稿,以及如何依据这部手稿来探寻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研究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群。对这一课题群的研究,在严格的意义上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日本广松涉编译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广松版)和新MEGA编辑出版的《费尔巴哈》章的试刊版,可以看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