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违法归责原则范围的界定我国国家赔偿采用的主要是违法归责原则,在行政赔偿中同样如此。违法原则是指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中,违反法律并造成他人权益损害的,国家承担赔偿责任,即以客观行为违法为归责的标准,而不问有无过错。但国家赔偿法对违法中的“法”的内涵从来没有界定,司法机关和立法机关也对此没有相应的解释,在学界也是众说不一,而这些均不具法律上的认定力,完全凭执法者主观的判断力从字面上理解违法原则,主观随意性太大,导致在处理国家赔偿案件时缺乏一个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和统一的标准,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公民的合…  相似文献   

2.
关于我国国家赔偿应该采用何种归责原则,学界历来众说不一。本文分析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立法现状、缺陷和不足;外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种类、缺陷和发展,认为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应该从理论基础、法律依据和现实意义出发,构建受害人无过错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3.
对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世界范围来看,国家赔偿的范围越来越大,这个趋势的直接理论基础就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我国自1995年颁布《国家赔偿法》的10年中,对归责原则的褒贬不一.通过对归责原则的三种体系的分析,提出对我国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的重新构建方案--以违法原则为主,过错责任原则和无过错责任原则(或危险责任原则)为辅助的三元体系的多层次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4.
国家赔偿责任在现今世界中是一个热切讨论的行政法议题,对于现今世界任何国家,都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故其法理基础的讨论,实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特别是在人民权利受到损害时,往往都会透过国家赔偿来救济,本文主要是探讨国家赔偿之法理基础及善后处理之道,针对国家赔偿责任的法理,主要的法理包括传统的行政法治原则及程序上之诸多行政法治原则,作者进行法理原则的梳理,最后就诸多国家赔偿之善后处理方式,来作一结论,从世界上的任一法治国家到中国,皆越来越重视国家赔偿责任,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要保障公民基本的权利,以完善赔偿途径及程序,确保受害者能够切实得到赔偿。  相似文献   

5.
法律责任论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法哲学的角度,把法律责任作为法学范畴体系的要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在指出“责任论”和“后果论”定义的缺陷的基础上,将法律责任界定为“因违反第一性义务而招致的第二性义务”,从而将法律责任理论引入到以权利义务为核心的理论结构。这将有助于说明法律责任的主体、客体、认定和执行等问题,有助于澄清在“无过错责任”和“衡平责任”上的争论,说明法律责任的必为性、当为性及可预知性。文中还探讨了法律责任主体与违法主体的区别、归责目的、归责原则以及归责过程中的免责问题,并就法律责任上的若干争论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论国家赔偿范围的拓展趋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国家赔偿范围是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内客 ,也是衡量一国民主法治进程的重要尺度。就全球而言 ,国家赔偿范围的扩大化已成主导趋势 ,表现在 :国家赔偿领域的扩大化 ;损害可赔偿范围的扩大化 ;归责原则的多样化和对公务员、公务行为解释的扩大化 ,这一切都是现代社会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使然  相似文献   

7.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存在一些缺陷,其中,赔偿的归责原则过于单一,致使国家赔偿功能未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因而,应采用混合归责原则,更有利于保护公民权益。  相似文献   

8.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民法学界对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体系有一元论、二元论和三元论的学说,这些理论都存在一定的瑕疵。无过错责任归责的基础并不在于“无过错”而在于体现“公平价值”,因此应将无过错责任与原有的公平责任合并,故我国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只有过错责任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两种。当然,公平责任包括了酌定的公平责任和法定的公平责任两种。  相似文献   

9.
房娇娇 《理论界》2008,(6):79-80
行政不作为作为一种违法行政行为,同样会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进而引发国家赔偿责任问题。因此,本文从国家赔偿责任的理论基础谈起,通过阐述权利本位论在行政法学领域的实践。以公务过错责任理论为理论支撑,以有损害必有赔偿为重要法理依据,并进一步阐释了行政不作为国家承担赔偿责任的价值指向等一系列问题,希望对行政不作为国家赔偿责任问题理论基础方面的研究尽些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10.
在行政、民事混合侵权的情况下,不动产物权登记机关的赔偿责任的认定与承担在司法实践中颇有争议.在性质上,不动产登记应属行政行为,登记机关因"错误"登记而引发的赔偿责任应为国家赔偿责任,其归责原则适用过错原则;在责任承担方面,登记机关作为赔偿义务机关应与民事侵权人按份额承担各自的责任;在责任的实现程序上,行政与民事问题应一并解决.  相似文献   

11.
第三部门与公共赔偿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柏民 《东岳论丛》2001,22(3):76-79
“第三部门”理论不仅是对某些组织的归纳 ,而且是一种对社会认识的新思维和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新工具。建立与第三部门相适应的公共赔偿制度的必要性在于 :第三部门组织在构建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在法律地位的特殊性和完善法律制度、规范司法活动和保障合法权益的实践的需要。公共赔偿与国家赔偿和普通民事侵权赔偿相比较的区别主要有 :赔偿义务人的区别、归责原则的区别和赔偿范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国家应为其公务员的过错行为负责”是1873年法国审理“布朗哥”一案所确立的一项重要原则,由此揭开了国家赔偿责任的序幕。此后,一些国家制定了专门的国家赔偿法,另一些国家在宪法或其他部门法(如民法等)中对国家赔偿责任作出一般性规定,以调整因国家机关侵权行为而给公民、法人造成损害的关系。 我国尚未制定国家赔偿法,但有关国家赔偿的规范早已存在。1954年、1982年颁布的宪法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又从民事责任的角度确认了国家赔偿责任,其121条规定:“国  相似文献   

13.
论严格责任和无过失责任归责原则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和无过失责任都是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依据,即归责原则。无过失责任与严格责任有本质区别:无过失责任不以过错为责任构成要件,不承认不可抗力、第三人过错等免责事由;严格责任可视为是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的过错推定程序来实现的过错责任。我国法律中存在着依严格责任和无过失责任归责原则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4.
我国国家赔偿法律制度产生以来,以违法原则作为归责原则得到确认,但对违法原则的内涵和外延未有明确法律规定,使其缺乏可操作性。本文从实体、程序、内容几个方面,具体地对违法原则的运用和界定进行分析,使其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陈云生 《学术研究》2002,(6):147-147
国家赔偿制度是各国法律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制度。在以往“君权神圣”的时代,国家有时迫于外部的强权要对其国际不法行为引起的损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在国内法上国家具有最高的统治权,不对任何因立法、行政或司法引起的损害承担赔偿责任。但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尤其是  相似文献   

16.
确立我国物权登记机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应协调专家《草案建议稿》、《国家赔偿法》、《民法通则》的关系,并区别强制登记与自愿登记以确定物权登记机关不同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7.
与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交换方式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世界范围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大多经历了一个由合同责任向侵权责任、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的漫长演进过程。我国现行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既有过错责任,也有严格责任,更有担保责任,因而为“综合责任”。我国未来产品责任应采用以过错推定为主体、以市场份额相补充的归责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不动产登记错误赔偿责任跨行政法与民法两大领域,关系到保护财产所有权人财产安全与保障交易安全的价值冲突选择,如何协调其中利益,需要严密原理和体系制度。从法理基础、赔偿责任性质及归责原则来看,不动产登记行为应认定为行政行为,根据"不动产登记管理局"成立性质和《国家赔偿法》的立法意图,登记错误中登记机构应承担行政赔偿责任,以保护真实权利人合法权益,且应逐步健全赔偿资金保障制度,保护因登记错误遭受损失的不动产利害关系人。  相似文献   

19.
归责原则作为归责的“规则”,决定着侵权责任的构成及其责任形式,而非民事责任形式决定归责原则。知识产权侵权适用“二元归责”原则,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符合我国知识产权“适度保护”的立法政策。知识产权侵权的特殊性、保护的有限性及其请求权竞合等特性,影响乃至决定着“二元归责”原则的适用。行为人的主观故意不再是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而是惩罚性赔偿的构成要素,这已成为知识产权立法之趋势。侵害知识产权的“二元归责”原则,与该立法趋势相契合。  相似文献   

20.
《江西社会科学》2014,(12):153-158
目前我国行政相对人法律责任的设定存在责任条款之间缺乏协调性、不具操作性、违反适当性原则、背离法益均衡原则等问题。问题的原因在于立法主体的自利性、立法主件审慎程度不够以及公众参与不足。完善行政相对人法律责任的设定应当从加强立法预测,增强立法沟通与协调,强化对公众参与权的法律保障以及健全立法质量评估反馈制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