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3 毫秒
1.
人的主体性是人在主客关系中的能动性、创造性或主导地位;而消费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活动,其实质就是人的主体性的实现过程.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消费领域,人都应该是作为"真正的人"、"社会的人"而存在,人都应该体现出人作为人应具有的主体性.因此,从马克思主体性的视角来考察消费的本质及价值指归,对于我们今天研究以人为本的和谐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民主体性是主体性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崭新理论进路。与传统主体性哲学专注于其抽象性不同,人民主体性则具有生成的特质。人的生存状态时时受总体性的资本与政党双重逻辑共同作用影响决定了这一特质:资本逻辑从经济领域出发,渗透至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导致人及人际关系的异化状态;政党逻辑则以政治领域为起点,设定目标、凝聚共识、有效组织再塑人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对资本逻辑的批判,以及它对政党理论的创新和政治的实践,提供了重新思考主体性问题的契机。坚持政党总体性权力对资本的驾驭,既是历史唯物主义在新时代的内在要求,更为中国语境下的主体性研究提供创新性视角。  相似文献   

3.
对人的同情、理解和关怀,对人性的坚信、乐观等人文精神是张欣作品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她的思想观念载体的审美人物形象体现了这一精神。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主体性的审美价值,体现为三个方面:人以典型的审美类型出现;在刻画人物时突出人的主体价值;在叙述方式上采用情节模式,人在小说中不是叙事功能的载体,而是故事表现的中心。张欣小说人物的主体性存在,使她的小说具有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诗性情怀。  相似文献   

4.
论马克思的实践主体性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唯物主义具有本原性主体,但缺乏能动性,唯心主义却把主体性局限于精神领域,抽象地研究主体性.马克思发展了主体性理论,对主体性理论有极为深广的拓展,在他的哲学中,主体性远远不只是囿于精神的层面,主体性已走向现实,主体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思辨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生成论问题.实践对主体性是一种到达,主体性对实践是一种趋赴,主体性是人的实践不可分割的部分.主体性问题本质上是实践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现代资本主义以“物”为手段 ,通过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人的心理形成新的控制 ,促进技术理性向价值领域渗透 ,不但使人变成“单向度的人” ,而且使异化向日常生活领域蔓延形成“总体异化” ,造成了现代困境。西方马克思主义对这种资本主义异化的新特征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 ,表达了他们对人的主体关怀。本文通过比较 ,主要就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地位、在主体性批判上存在的缺陷等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中关于人与自然的主体性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论争,自然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主体的不同界定导致其在哲学基础、伦理态度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分歧。实践主体哲学中人与自然的主体只能是人。只是目前存在对人主体性理解的误区,为此,须重新界定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徐彬  何岚岚 《理论界》2003,(1):45-46
文化与人不是分裂的而是统一的,虽然在历史上,文化与人的统一带有复杂的矛盾,而且往往是对抗的性质。但作为具有科学合理的主体性的人来说,文化能说明他的创造性程度,能说明他的能力和才干已发挥的程度。文化不应被看成是某种在人之外的东西,而是主体本身固有的活动,人是文化的主体。反过来,文化是人实现社会发展的领域,是形成、发展、成熟人的主体性的土壤性因素。因此,笔者认为必须在文化的视野下对人的主体性加以认识。  相似文献   

8.
人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种存在,这个问题在人类哲学发展史上时隐时现。从封闭蒙昧的自我到主体的觉醒和痴狂,人类发展从始至终一直走不出的存在方式,竟然是人的类存在:人处于社会关系中。这在哲学上预示着主体性向交互主体性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9.
人工智能发展给人的主体性带来诸多挑战,主要体现在思维领域,ChatGPT表现出超强的“类人智能”;在技术领域,智能机器开始替代人类从事技术性工作,造成主客体颠倒;在平台消费领域,智能机器助力人类借助资本对人进行宰制。即便如此,人工智能并不会造成人的主体性的丧失,因为人工智能不具有建构社会关系的能力、不具有感性思维,人工智能系统正常运转无法离开人的参与。从本质上来说,人工智能是人的机体的延伸,是人类实践手段的外化,其被人类运用并对物质世界进行探索和改造,是对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起到解放作用的一种工具。而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可以自主构建自己的社会关系,人才是主体。  相似文献   

10.
作为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应是专指隐合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女性人物的主体性或叙述者的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别除了霸权,因而实际上是一种主体间性。女性文学应该在女性隐含作者与作品中男性人物、女性人物之间建立主体间的对话关系。在目的论层面上,女性文学应该能够守护男女两性的本真存在、追问可能生活的维度,因而能够超越现代性反思语境中的怨恨情结。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都文娟 《东岳论丛》2019,40(11):38-46
奥斯特的小说大多具有丰厚的哲学意蕴,主体性问题是其作品中不断再现的母题之一。小说《月宫》对主体性问题的探索在奥斯特的总体创作中具有转折性意义,是奥斯特走出后现代,重构主体性的重要尝试。这一尝试,通过主人公佛格的成长故事,多维度地呈现出来。佛格的成长,即主体性的获得,经历了复杂的探索与建构过程:首先,是对主客体自我之关系的拷问与对存在之根基的追索;其次,是对家族、民族身份以及个体历史责任的追寻;最后,是对他者之绝对他性的伦理关照的洞察。新的创作理念外化在作品风格上,便是《月宫》新现实主义因素的彰显。  相似文献   

13.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几点哲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市场经济具有主体性和反主体性双重效应。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无可回避的选择。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而传统社会和文化背景又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苦于市场经济的不发达。就主体性效应而言,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就反主体性效应来说,它们二者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特殊使命。应当克服和避免固守于社会主义抽象理念而拒斥市场经济和夸大市场经济作用而无视社会主义原则能动制约的错误倾向,既使市场经济的主体性效应升华为广义的人文精神,又把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严格限制在纯经济领域,最大限度地抵制人的物化。  相似文献   

14.
万斌  王学川 《学术论坛》2007,30(11):1-5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与客观性具有对立统一关系.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并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混淆二者将会导致历史认识领域中的主观唯心主义、相对主义历史认识论或者客观主义历史认识论的失误.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不同于本体论范畴的客观性,后者是指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前者则是以本体论的客观性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正确反映,或者说历史认识与客观历史的能动符合.由于历史认识的主体性的不可避免的介入,使得我们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时不得不考虑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对之的影响.一是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及其作用是产生客观历史认识的必要务件.因而追求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并不需要排斥主体性及其作用;二是历史认识对象的特殊性并不影响历史认识的客观性;三是在主客体关系中去准确把握历史认识的客观性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5.
自晚清科幻文学开始,家宅形象主要表现为文明载体、侧重公共领域等特点,充当了作家畅想先进国族形象的重要媒介。进入新世纪,中国科幻作品中的家宅形象变得暧昧含混,成为脱离了时空限制、拒绝了深度和历史感的“超空间”。21世纪中国科幻文学家宅形象的新面向,不仅折射出作家对人与家宅关系的新思索,也暗含了作家对于人的身份、技术异化、宇宙时空、精神主体性等问题的突破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成人师生关系构筑于主体性哲学基础之上,由于主体性哲学自身存在着反主体的悖论,因而并没有真正实现其应有的主体性,反而使主体性陷入困境。主体间性蕴涵了成人教学中本真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主体间性哲学意蕴在成人教育师生关系中的存在与体现。为了从根本上走出成人师生关系的主体性困境,成人师生关系应实现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  相似文献   

17.
译者的主体性会对文学作品的呈现产生一定的影响。针对《傲慢与偏见》的两个中文译本进行主体性比较研究。首先阐述了我国现有的《傲慢与偏见》译本所蕴含的经久不衰的社会价值,然后从翻译思想的对比角度分析了孙致礼先生和张经浩先生的不同之处,最后则从语言、作品风格、二次加工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译者主体性对翻译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代哲学建立的"人本主义"确立了人类看似无可撼动的"主体性"地位,但随着科技发展、资本膨胀,人的"主体性"正不断受到挑战。后人类主义提出人的身体将被技术大幅改变,特别是在赛博作品中,这种假设正在改写人类的定义。本文认为以《银翼杀手2049》为代表的赛博朋克作品颠覆了传统的"主体性"定义,在虚拟现实等技术高度发达的未来,"主体性"的概念将被重新书写。本文将从影片中人的"赛博格化"与"符号化"入手,分析"主体性"面临的挑战与新生,一个打破主客体界限的未来正在敞开。  相似文献   

19.
主体间性文论是当前文学理论领域中较为突出的一种思想形态。探讨其与主体性文论之间的关联是研究这一理论的重要视角。对于主体性理论缺陷的个人确认是杨春时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转向的前提性思考。这一转向表现为在新的哲学语境下对主体性文论批判的延续和深化。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是在主体伸张文论建构理路之下存在密切关联的两个环节的理论书写;而这一关联就是一种批判性关联。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主体性问题讨论的深入,人们逐渐形成一个共识,即离开实践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的方法是不可取的。只有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产生主客体的对象性关系,才有主体性。但是,如何规定主体性和客体性,尤其在主体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上,存在较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