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2.
在李劼人批评中,一九三七年《中国文艺》第一卷2期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具有长远的影响,郭沫若并不明确地说出李劼人与左拉式的自然主义是一个复杂的文艺论争话题,包含太多时代的潜话语。以下将对照李劼人的文学批评《法兰西自然主义以后的小说及其作家》考察李劼人小说批评存在的误区。  相似文献   

3.
作为美国自然主义小说的先驱,斯蒂芬·克莱恩采纳“实验小说”的风格创作了《红色英勇勋章》。小说探索了自然主义的本质:自然的不可抗拒及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语言朴实无华,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体现了自然主义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杜丽》中的自由间接引语在人物刻画和主题呈现的方式契合了巴赫金"杂合建构"和"伪客观动机"的概念,狄更斯充分利用自由间接引语灵活多变的特点,制造人物话语与叙述者话语间的含混性,刻画了一系列"Nobody"人物。自由间接引语不仅呈现了他们自我放逐、自我膨胀、自我湮没的形象,也勾勒了一张覆盖个人、家庭和社会的责任缺失全景图;为领略小说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提供了管中窥豹的精彩片段。  相似文献   

5.
美国作家西奥多·德莱塞被认为是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论文从《嘉莉妹妹》的历史文化背景出发,研究《嘉莉妹妹》中表现出来的自然主义思想。论文涉及小说的主要背景,同时分析自然主义的三大特点,得出结论:《嘉莉妹妹》中主人公嘉莉妹妹的最终命运与德莱塞本人的命运息息相关。认真探究自然主义在《嘉莉妹妹》中的运用,对我们进一步了解美国文学史上的自然主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蓝色旅店》的自然主义因素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 ,小说生动地表现了环境和人的恐惧在人类命运中起决定作用的自然主义思想 ;第二 ,小说客观地再现了人命天定的自然主义宿命观  相似文献   

7.
刘连青先生新著《正确解读〈娜娜〉和它的作者———重评左拉和他的自然主义文学》,以对左拉系列小说的导读,让我们回顾了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中的城市化景观。面对商业资本推动的城市化,左拉运用自然主义的小说创作手法,深刻揭示出法国共和政治与复辟帝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错综复杂的二元制社会现象。左拉自然主义小说冷静观察的背后,是对理想社会的热切向往。左拉小说偏于微观的感性创作,与同时代马、恩对社会革命的理性呼唤,在指向上是完全一致的。左拉一生,都在坚持人道主义,暴露专制政体中"平庸的恶",通过对"恶"的鞭挞,来追求人性普遍的美和善。善的极端,是良知的不忍——《我控诉》,是左拉小说创作思想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对于《纯真年代》的评论总是着眼于小说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却忽视了它独具特色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本文结合自然主义的叙事理论和华顿的叙事观点,对《纯真年代》的自然主义叙事艺术进行解读,指出华顿对自然主义叙事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成就了作品的巨大成功,为自然主义写作提供了新的经验与范式。  相似文献   

9.
《红杏出墙》被视为左拉从浪漫主义创作走向自然主义创作的代表作。该小说除了对自然主义创作方法做了大量的尝试外,还在对恶魔式人物的塑造、荒诞情节的设计及恐怖氛围的营造以及罪犯心理的刻画上体现了"哥特式"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海明威在其短篇小说《没有斗败的人》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不言放弃的斗牛士曼纽尔的形象。在小说中,海明威主要通过不同场景中的人物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并通过对人物话语表达方式的灵活运用,尤其是自由间接话语和自由直接话语的使用,使主人公曼纽尔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1.
Booth认为在实际读者和文本之间有隐含读者,在文本和实际作者之间有隐含作者。Leech和Short认为小说中有四个层层嵌入的话语层次起作用:作者和读者,隐含作者和隐含读者,叙述者和对话者,以及角色和角色之间的话语层次。福克纳在短篇小说《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中自由灵活利用四个话语层次,对读者进行告知和引导,实现了Leech和Short提出的观点:作者不仅要告知读者一个特定的小说或故事,与读者建立"亲近"的关系,也要树立作者本人的观点,让小说的内容得到正确的理解。  相似文献   

12.
叶永胜 《东方论坛》2011,(6):83-86,101
小说《在悬崖上》以一个婚外恋故事进行政治隐喻,表现了知识分子摆脱小资情趣回到主流意识形态立场,以情感叙事的形式完成政治规训。小说主题虽然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但在微观叙述层面却以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表达了知识分子个人主义话语的艰难突围。  相似文献   

13.
作为叙述主体的一部分,小说中人物的声音可能渗透进叙述者的话语中,从而影响叙述者的叙述可靠性。本文以此思路展开,提出不可靠叙述中值得注意的一个类型——"双声"型不可靠叙述,并以麦克尤恩的小说《在切瑟尔海滩上》为例,探讨叙述者与人物在"抢话"、自由间接引语等形式中发生的主体声音交融,以及这种不可靠叙述方式产生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吉姆爷》和《阿凡达》两部作品的故事背景、人物命运、叙事情节等方面,认为康拉德小说《吉姆爷》借助"东方"马来叙事散播帝国话语,而美国电影《阿凡达》以小说《吉姆爷》为"原型"宣扬帝国意识形态,是《吉姆爷》中东方主义思想的再现和延伸。在全球化视域下,西方国家不仅借助小说这一表现形式传播帝国话语和意识形态,还采用更为广泛、更快速有效、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形式——电影媒体,确保多方位向第三世界国家乃至全世界推行文化霸权。  相似文献   

15.
论述古希腊和古罗马以降,美就二分为两个基本范畴:秀美和崇高美(中国历来有柔美和阳刚之分),尤其是朗吉努斯的《论崇高》,确定了崇高的美学规定,自此,艺术家表现崇高美有了哲学的理论依托。欧茨小说《大瀑布》以尼亚加拉大瀑布为背景,热情讴歌大瀑布的阳刚之美。自然景观的壮美令人沉醉,而小说中的男性角色在困境中表现的优雅和勇气,令人肃然起敬,彰显人类的崇高气魄和阳刚之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对莫泊桑小说中人物的话语和心理活动的转述略作了分析,并结合他的中篇小说《彼埃尔和若望》,对作者在小说中的自由间接文体的运用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从女权主义话语的视角对莫里森的小说《柏油孩子》进行关照,诠释小说中体现女权主义话语的"黑色"声音、黑人女性文化身份的认同与颠覆以及消解、重构黑人女权主义话语的路径——喻指。小说以人名、物名、地名喻指白人文化主导下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折射出黑人妇女在追求自我解放的过程中从"迷失自我"到"彰显自我"的成长之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女权主义话语叙述风格。  相似文献   

18.
《华盛顿广场》和《豪门春秋》分别是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和伊迪丝·华顿的早期代表作.作品问世以来,学术界对这两部小说的研究大多着重于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自然主义等阐释.本文从新历史主义的视角,将19世纪转型期的纽约市作为文本而不是“背景”进行诠释:詹姆斯和华顿通过记述19世纪两大转型期纽约的阶级分布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巩固了当时历史语境下的主导权力话语;作家的个人意识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抵牾,体现了两位作家颠覆权力话语的创作倾向;但作家的反抗最终还是受到了主导权力话语的遏制.  相似文献   

19.
日本近现代著名作家岛崎藤村的小说《家》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它总的创作倾向是鲜明的自然主义。《日本文学全史(五)》写道:“不仅在藤村本人,就是从自然主义文学整体说,(《家》)也是代表了这个时代的杰作。”又写道:“不管在主题上,还是在手法上,(把《家》)称为自然主义文学中的大作是合适  相似文献   

20.
《洼地上的"战役"》备受关注与争议,是因为小说在看似统一的显在主题下潜伏了错杂不一的裂痕。这个裂痕是政治话语、启蒙话语和古典话语分别影响作者的结果。从王应洪死亡事件的内相剖白,"战役"一词内涵的深沉性、悖反性,小说文本隐在的古典爱情模式,以及路翎在传统话语与政治话语之间的创作转型等几方面入手,解析了小说文本复杂性的表现与缘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