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代汉语处所名词“处”以处所义为起点,在“时间”和“虚化处所”两条路径上发生语法化。时间路径上,“处”的语法化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时间名词到假设助词、话题标记和从时间名词到赘余成分的语法化。虚化处所路径上,“处”的语法化也有两个分支,分别发生从虚化处所到事情所达到的程度、地步和从虚化处所到结构助词的语法化“。处”的语法化显示出语法化路径的多重性与多元性。  相似文献   

2.
汉语史资料、当代方言资料及类型学研究都表明汉语方言中存在"量词→指示代词→名词化标记"这样一个语法化链条。海盐方言中"个"的语法化过程较完整地保留了该语法化链条的演化路径,充分证明了该语法化链条是一个完整的连续统。这可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等各个层面解释促使该语法化过程发生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3.
基于2 633余万字的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对现代汉语中词语"别说"的分化及"别说"句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的描写分析.主要区分了"别说"的三种语义类型,重点研究了语法化后的功能性话语标记语"别说2"和关联词语"别说3"的篇章衔接功能,并追溯了"别说"的历时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4.
近代汉语中,"在这里/那里"可语法化成既表动作进行的标记又表动作持续的标记,二者的同步语法化是一个从空间域向时间域映射的典型隐喻过程,这种语法化过程是"时间顺序原则"(PTS)作用的结果。"在这里/那里"的这种功能和语法化过程在汉语方言中大量存在。  相似文献   

5.
动词、形容词在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带上名词的色彩,这种语法现象叫名词化。名词化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里都有非常明显的表现。本文回顾了名词化的历史,在与名词化的现状对比后发现,古汉语名词化在词法、句法两个层面都有体现,而现代汉语的名词化则基本上都直接体现在词法层面上。在此基础上,本文试着分析了名词化的规律,重点是现代汉语里名词化的规律。此外,本文还对名词化所带来的歧义现象也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对汉语量词和英语单位名词的语法化现象的描述 ,证实了广义隐喻是语法化的驱使力量。同时 ,对汉语量词和英语单位名词的语法化现象进行分析对比 ,得出了汉语量词的语法化程度远高于英语单位名词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不少学者对汉语中所谓的"副词 名词"结构从各方面进行了研究,但是无一质疑该结构中心词的词类判断.对刘正光等人提出的观点提出质疑,认为:汉语词类的判断不能依赖于直觉或语义,而应在使用大型汉语语料库的基础上,依据词的语法功能来确定;词类范畴化是动态的过程,包括去范畴化和再范畴化,再范畴化是去范畴化的最终结果;对于"副词 名词"结构中发生的词类去范畴化,语法转喻是其内在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8.
英汉语用标记语存在语法化现象,借助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隐喻的理论以及语言具有主观性的特点,对英汉语用标记语语法化模式的一致性进行研究,并通过英汉语料对比分析,可以发现两种语言语用标记语的语法化语义迁移模式不仅存在一致性,而且它们的语法化强弱程度与句法位置有关。具体表现在英汉语用标记语的语法化过程就是隐喻化过程,且由于句法位置不同,产生隐喻义的程度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的一个共识是单音节动词无法发生名词化.从认知语法视角观察,名词化是作为一般认知能力的组聚和概念物化作用的结果,与单音节或双音节并无必然联系.同时,单音节动词无法名词化的观点也得不到语言事实的支持.在规模为800余万字的自建语料库中考察《现代汉语词典》中收录的1 351个单音节动词发现,单音节动词能够在各种构式中发生名词化.在以认知语法为代表的广义构式语法框架中,这些名词化的形式和意义应归结于其所在的结构还是归结于其本身并不重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内的加的夫语法角度对现代汉语介词词组的组成及其在句法中所填充的成分作了详细的描述,重点讨论了特殊句式“介词-X-方位词”、“把字句”、“被字句”等的语义句法结构以及介词词组是否具有填充主语的语法功能,旨在研究汉语介词词组的语义和句法功能,为汉语语法界提供一种新的思路。研究发现,现代汉语中介词词组主要包括介词和介词宾语,在小句中能够填充主语、补语和状语,在词组中能够填充名词词组中的修饰语和性质词组中的完成语。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词话》的数词有8类,囊括了近代汉语数词的所有类别.它的组合能力和语法作用,凸显了它的近代汉语特色,表现出了它对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对现代汉语的传承,对汉语语法史研究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2.
汉语认识情态标记“看”和近将来时态标记“看”、尝试体态标记“看”一样,其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语法化过程。其语法化在共时平面上有着丰富的表现,至少包括:语法搭配复杂化、语义虚化、语用功能专一化。  相似文献   

13.
动结式是汉语复杂补语结构中的一种重要类型,以往关于汉语动结式的研究大都着重考察特定的动词在不同组合中的功能演变,对动结式的内部类别缺乏充分的关注。在构式化的理论背景下讨论动结式的内部类别,汉语中典型的动结式"V完"、"V却"、"V破"、"V醉"可以分为由语法化而来的动结式和由词汇化而来的动结式两种类型。由语法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表达结果的补语的词汇意义基本消失,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表达完成意义的体标记的某些语法功能。由词汇化而来的汉语动结式中补语除了表达结果之外,其词汇意义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自清代以来经历了"V哓"类与V"咗类"的演变,由"敲"为标记开端至"咗"的定型。在这两类标记的定型过程中,均出现多种音近标记,其中以"V哓"和"V咗"为强势标记。标记均来源于近代汉语,"V哓"类标记来源于"休","V咗"类标记来源于"着"。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记录了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关于汉语名词加"们"和英语名词加-s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汉语“们”化名词和英语加-s名词的相似性、变化形式、使用范围、语法功能等方面,对汉英两种语种的名词复数变化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汉语学界对于汉语时态的存在与否及其体现方式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但其角度主要是传统语法。文章从系统功能视角对汉语时态系统及体现方式进行探讨,旨在呈现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描述。研究表明:汉语中存在有标记和无标记即零形式的时态;有标记时态主要通过语法化手段、准语法化手段和词汇化手段来体现;而无标记时态的判断主要依据小句中谓体本身的意义,另外,语境也对时态的确立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语气副词"毕竟"最早出现在汉代,其词性为动词,同时,"毕竟"语法化与"必"、"毕"和"竟"的语法化过程密不可分,"毕"、"必"、"竟"经历了从名词到动词再到副词的历程,"毕竟"由动词虚化为副词。现代汉语副词的来源与动词和名词密切相关,是由名词或动词演化而来。副词的意义也是由名词义演化为动词义,再由动词义引申出的一个义项。因此,现代汉语副词的产生其实就是名词和动词词义引申的最终结果。  相似文献   

19.
汉语动词的情貌,历来是汉语语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代汉语动词情貌的表达手段,是从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水浒传》作为近代汉语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它的动词系统可以说是现代汉语动词系统的前身。因此,对《水浒传》动词情貌作一个全面的考察,对于近、现代汉语语法及汉语语法史的研究都将是有价值的。 同现代汉语一样,《水浒传》的动词没有“时”的区别,只有“体”即情貌的区别。情貌的表达,主要手段有动词重叠、情貌助词和某些趋向动词。这几种方式都不是形态变化。  相似文献   

20.
与副词"只"有关的几个连词的历时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副词"只"在近代汉语中引申和发展出转折连词"只是",条件连词"只有"和"只要"。连词化过程主要通过组合新的复合词分化语法功能,新的语法功能一般与引申前的源词意义有关联。副词与连词形成关联组合,也可以进一步分化连词的功能。在连词发展过程中,新产生的复合词,语法功能往往出现边界模糊的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