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研究了聚合物驱采出污水中Na+、K+、Ca2+、Mg2+、Fe2+、Fe3+六种离子对聚合物溶液初始黏度的影响和溶解氧、阳离子、粘土矿物以及细菌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程度,提出了采出污水配注聚合物的参考控制指标和限度。研究结果表明,高价金属阳离子是影响聚合物水溶液初始黏度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Fe3+>Mg2+>Ca2+>Na+>K+。配制用水的基本要求是不含铁离子,Ca2+离子含量控制在2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mg/L以下;Mg2+离子含量控制在1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30mg/L以下;Na+、K+离子含量应该控制在2000mg/L以下,最好控制在500mg/L以下。高价金属离子和溶解氧是影响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其由大到小的顺序为:Fe2+>Mg2+(Ca2+)>Fe3+>Na+(K+),一价阳离子和悬浮物对聚合物溶液黏度稳定性也有一定影响,细菌对其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
在高温条件下研究了表面活性剂SDBS 和NPSS–10 与Na+ 和Ca2+ 的静电作用机理:(1)SDBS 浓度大于临界胶束浓度(cmc)时Na+ 作用较弱,Na+ 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屏蔽了离子头基的静电排斥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表面活性剂离子头基的极性,活性剂分子排列更加紧密。(2)NPSS–10 浓度大于cmc 时与Na+ 的作用较强,水化的氧乙烯基高温下部分失水和Na+ 与胶束中的阴离子头基形成了离子对的共同作用促使表面活性剂的极性降低,抗盐性能增加。(3)在Ca2+ 浓度较低时,SDBS 与钙离子没有相互作用,无沉淀产生,原因是生成的烷基磺酸钙盐有一定的溶解度;在Ca2+ 浓度较高时,SDBS 与Ca2+ 有强相互作用,电极电位发生显著变化,产生烷基磺酸钙盐沉淀。(4)在低浓度Ca2+ 溶液中,NPSS–10 与Ca2+ 有较强的作用,无沉淀产生,NPSS–10 中的氧乙烯基团与Ca2+ 形成络合物。在高浓度Ca2+ 溶液中,NPSS–10 与Ca2+ 没有作用,这是因为NPSS–10 在高Ca2+ 溶液中的极性减弱,再加上空间效应,使得磺酸基头与Ca2+ 的相互作用减小,形成离子对的能力减弱,避免了Ca2+ 与磺酸基头的作用产生沉淀,从而使它具有很强的抗Ca2+ 能力。  相似文献   

3.
根据平衡剖面原理,对经过西秋里塔格构造带的2条地质剖面进行构造复原,利用PRA公司的BasinMod-1D软件对其中的2口井做沉降史分析,结果表明中、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特征为三叠纪末期发生构造抬升形成古隆起构造,之后的侏罗纪未发生构造沉降,一直处于沉积间断状态,白垩纪早中期发生构造沉降,白垩纪末期库车拗陷整体发生抬升剥蚀,古近纪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的喜马拉雅早期构造运动强度较弱,苏维依组-康村组沉积期的喜马拉雅中期构造运动强度逐渐增大,到库车组沉积期-第四纪的喜马拉雅晚期构造活动最强烈。盐层的滑脱作用使得盐上、盐下地层变形极不协调,盐上地层缩短量明显大于盐下地层,表现出明显的盐上、盐下分层缩短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我国高矿化度油气田盐卤水资源丰富,为保障油气田开采和卤水综合利用过程的安全,采用失重法、扫描电镜、能谱分析和交流阻抗测试技术研究了碳钢在高矿化度卤水中的腐蚀行为。研究结果表明:碳钢的平均腐蚀速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小,在70℃时出现峰值,矿化度增大促进平均腐蚀速率升高;卤水中的Na+易于形成NaCl晶体沉积在钢表面,Ca2+有最大的参与成膜倾向,而Mg2+在产物膜中的含量较低;腐蚀产物膜的微观缺陷将导致点蚀源出现,当点蚀坑超过临界尺寸之后会稳定发展,随着时间增长,点蚀的诱发和稳定发展呈现不同的电化学特征,建立了相应的腐蚀等效电路。  相似文献   

5.
由于构造和气候因素的差异,江汉盆地沙市组的上段和下段具有不同的沉积充填特征。沙市沉积早期为弱断陷构造背景,湖盆彼此分隔闭塞,受中、亚热带干旱气候影响,在断陷区形成盐湖相蒸发岩充填,表现为浓缩型沉积序列特征;沙市晚期为拗陷型构造背景,盆地持续下降,湖盆范围扩大,湖水逐渐淡化,形成三角洲—咸水湖相充填,表现为淡化型沉积序列特征。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控制了蒸发岩地层生、储、盖等成藏要素的差异,表现为不同的油气成藏模式。浓缩型沉积序列的蒸发岩及盐间泥岩提供了烃源岩条件,盐间的膏岩、泥岩提供储层条件,蒸发岩提供盖层条件,为盐间非砂岩油气成藏模式;淡化型沉积序列的湖相泥岩及前三角洲泥岩提供烃源岩条件,三角洲前缘各微相砂体提供储层条件,蒸发岩提供盖层条件,为盐下砂岩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6.
考察了一种新型荷负电羧甲基甲壳素/聚丙烯腈复合纳滤膜对污水(中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1.0MPa、30L/h、室温下,经纳滤膜处理后,溶解态总磷、硝态和亚硝态总氮及CODCr的平均截留率分别可达70%、83%和94%以上,而色度几乎可完全去除。纳滤膜出水CODCr为3.0~10.2mg/L,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Ⅰ类水质标准;硝态和亚硝态总氮(以氮计)质量浓度为2.7~3.5mg/L,达到GB5749—85生活饮用水标准;溶解态总磷(以磷计)质量浓度为1.0~1.7mg/L,已接近1mg/L的污水GB8978—1996Ⅱ级排放标准。提出,由于PO4 3-与水体中H+ 、Ca 2+、Mg 2+等阳离子较易形成缔合离子或络合离子,减弱了与荷负电的纳滤膜的库仑排斥作用,从而使其截留率小于NO 3-或NO 2- ;该纳滤膜适于油田采出污水处理、污水(中水)脱磷、氮和CODCr的深度处理及含磷废水的脱磷处理。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卤水分布广泛,资源丰富, 早为世人所瞩目,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是四川盆地最早开采天然气和盐卤的层系之一。根据盆地雷口坡组大量钻井资料研究表明,盆地雷口坡组主要成盐期分别为雷三2 期和雷四2 期,在盆地东部和南部由于受到古隆起的影响,盐岩地层已被剥蚀难以保存,现今盐岩主要分布在开江古隆起和泸州古隆起的西部以及天井山古隆起的南部(华蓥山以西—龙门山以东的川西—川中地区)。印支运动对盆地雷口坡组盐岩在平面的迁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时期盐岩统计数据看,两期盐盆在平面上具有向西迁移、叠加的特征,其中川中的GS1 井就钻遇了这两期的盐岩。  相似文献   

8.
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急性分离的成年大鼠背根节(dorsalrootganglion,DRG)神经元胞体通道电流.选择对辣椒素(capsaicin)敏感的神经元,0.2nM-1μmol/L的速激肽(tachykinins,TK),包括P物质(SP)、神经激肽A(NKA)、神经激肽B(NKB)灌流记录细胞,结果表明:TK能增大电压门控的Ca2+电流和河豚毒(TTX)不敏感的Na+电流,对电压依赖的外向K+电流呈加大和减少的双向反应;在静息膜电位水平,TK引起三种反应形式的内向电流:1)快速内向流;2)缓慢内向流;3)长时程振荡性内向流.三种速激肽受体的选择性桔抗剂能翻转TK引起的这些电流变化,用含有TK的无Ca2+或含Cd2+的外液灌流细胞,TK不再引起电压门控Ca2+电流增加。含TEA和Cs+的外液,对TK在静息膜电位水平引起的快速和缓慢内向流无明显作用;但在长时程振荡性内向流的基础上,引起一种可逆的快速内向流.含有TTX与用氯化胆硷置代NaCl的外液,或用Cd2+置代Ca2+的外液能明显减少这三种内向流,含TTX和Cd2+的外液则能几乎完全抑制它们.辣椒素敏感的DRG神经元对重复应用TK出现明显的脱敏现象.在静息膜电位水平,阿片肽能翻转速激肽引起的内向电流.DAMGO还能桔抗Sar-SP增大电压门控Ca2+电流的作用.DAMGO的拮抗作用可以被它的选择性拮抗剂β-F  相似文献   

9.
为查明皖北芦岭煤矿矿区煤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中常规离子的来源,进而为水岩相互作用研究和水源识别提供信息。对16个水样品的常规水化学组成进行了系统测试,并进行了包括密度分析、离子相关性及因子分析在内的多种数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砂岩水化学类型为HCO3-Na型,其化学组成(包括Na+、Ca2+、Cl-和HCO-3)主要与硅酸盐矿物的风化以及蒸发盐类的溶解有关,而Ca2+、Mg2+和HCO-3则与碳酸盐矿物的溶解有关。  相似文献   

10.
普光地区陆相地层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上三叠系须家河组、侏罗系自流井组和千佛崖组,以局部盖层为主,由须家河组及以上地层的泥质岩构成,储层主要为须家河组须二及须四段砂岩。通过对烃源岩特征、储层条件、盖层分布、圈闭类型及成藏模式等成藏地质条件的综合分析,认为普光陆相地层具有较好的生储层搭配及盖层,为陆相气藏的形成创造了条件;生烃凹陷控制气藏的分布范围;燕山期的古隆起(古斜坡)控制着油气运聚的方向;断裂及裂缝起着输导和改善储层的双重作用;其中后两个因素通过沟通油气源、有利沉积相带和形成圈闭等作用控制着普光陆相天然气的成藏。  相似文献   

11.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对某化工厂的副产品--废碱水及硅渣作碱胶凝材料的碱性激发剂进行了研究.通过优化废碱水和硅渣的掺入量可制备强度发展良好、凝结时间正常的碱胶凝材料,有效地降低碱胶凝材料的成本.另外,对其水化产物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这种碱胶凝材料水化除生成C-S-H凝胶外,还生成了水化硅铝酸钙Ca(Al2Si5O8).4H2O、硅铝酸钙钠(Na,Ca)Al3Si5O16两种难溶性沸石类矿物.  相似文献   

13.
双河油田Ⅴ层系综合含水高达95.21%,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层间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动用状况差异大,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分析了Ⅴ层系开发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油水井井距大,井网不完善,注水利用率低,注水井吸水剖面不均匀。利用油水井测井测试资料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明确了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剩余油潜力分布。指出下步的调整方向是油层边角部位、断层附近的剩余油富集区和剩余储量高的部位。提出了井网完善调整、调剖封堵大孔道、三次采油等技术,应用于现场实际中,取得了明显的降水增油效果,提高了水驱采收率,形成了一套特高含水开发后期提高采收率技术,对非均质油藏改善开发效果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三水县矿盐水是一种优质的食盐水溶液,但其中SO_4~(2-)的含量较高,对氯碱工业有不良的影响。本文讨论降低SO_4~(2-)含量的原理。方法,以及测定SO_4~(2-)含量比较迅速、准确的一种新测法。对钙法和钡法的投料量和成本按算作了较详细的比较,理论计算和实验结果表明,钙法优于钡法。  相似文献   

15.
低渗油藏储层致密,衰竭与注水效果差,由于CO2具有易流动、降黏、体积膨胀的特点,在解决低渗透油藏开发方面表现出独特的优势。讨论了低渗油藏CO2驱中的注采方式,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连续注气、水气交替和生产井控制等注采方式的优缺点,提出应综合考虑原油采收率、CO2埋存量、经济效益及其在低渗油藏中的适用性。并针对以上方法的不足提出了另外3种改进注采方式,通过油藏工程研究、典型模型和实例油藏的数值模拟进行测试分析,表明改进的依据生产井气油比和平均静压两种指标实施开关井控制的CO2驱注采方法能够满足低渗油藏注气能力需要,且具有开发周期短、油藏采收率高、CO2埋存潜力大等特点,油田实施简易,能够取得较好经济、社  相似文献   

16.
粮食生产水足迹动态演变及分解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水足迹方法构建粮食生产水资源匹配指数,从用水总量、来源结构和粮水匹配关系三个方面分析粮食生产用水的动态演变特征,并采用LMDI模型将粮食生产用水变动分解为9类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水足迹变动经历小幅下降——快速回升——企稳上升三个阶段,粮水匹配度较差且矛盾趋于激化。从分解效应看,三产结构调整和节水技术进步是减少粮食生产用水的主要因素,但种植结构调整以及用水效率改善未发挥预期节水效果,粮水匹配关系恶化、水土资源贫乏及二者匹配度较差均不利于缓解农业用水压力。  相似文献   

17.
针对SZ361稠油进行了室内空气氧化探索实验,检测和分析了氧化稠油酸值以及尾气中含氧量变化,证实了稠油注空气催化氧化机理,并从理论和技术上论述了该技术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稠油催化氧化有一定效果,氧化5d后,尾气中O2含量(体积分数)从空气中的21%消耗低至仅2.5%;在稠油50g,催化剂用量1.4%,空气压力0.7MPa,反应温度90℃,氧化48h,加水60%,300r/min搅拌的实验条件下,对海上稠油进行催化氧化降粘实验,粘度由2004mPa?s降至100mPa?s,降粘率可达9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